网友提问:
民国人物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优质回答:
1.辜鸿铭
“清末怪杰”辜鸿铭喜欢女人的小脚成癖,且很爱闻脚上的肉香(臭味),若洗干净了,他倒没兴趣了。
他爱小脚的理论是: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会产生柳腰款摆的媚态。他还有一套品小脚七字诀:瘦、小、尖、弯、委、软、正。
辜鸿铭的妻子就有一双小脚,他将其视若珍宝,经常让她脱去鞋袜,把小脚伸到他面前让他赏玩:捏捏、摸摸,顺便闻闻脚上的“肉香”。
每当辜鸿铭遇到烦心事或动脑写文章时,都喜欢让妻子把几天没洗的小脚伸过来给自己把玩,靠此来摆脱烦恼,激发灵感。
有一次,他到一位学生家里去,给他开门的是一位十五、六岁的裹小脚的丫头。
可能这个娇小的丫头几天都没洗脚了,以致辜鸿铭一进门就闻见一股让他兴奋的“肉香”。
于是一连几日,他都往这个学生家里跑,并在学生面前对这个丫头大加赞赏。
学生自然领会了老师的意思,于是家里当即表示要把小丫头送给辜鸿铭当姨太太,并在下午行礼前,欢欢喜喜地将小丫头收拾了一番,径直送到老师家中。
没想到辜鸿铭竟很快将丫头退了回去,并附带了一张字条,上面赫然四个大字:“完璧归赵”。这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原来,是辜鸿铭将小丫头引进卧室后,抱起丫头小脚就闻,可惜学生家把她洗得干干净净,使辜鸿铭喜欢的那种“肉香”荡然无存,其大失所望,于是又将丫头退了回去。
辜鸿铭此人非常有才,且精通9种语言。
据说他在欧洲留学时,有一天乘火车到柏林,拿一张报纸盖住脸闭目养神。
这时,突然有三个德国青年上车来,他们刚一坐定就对辜鸿铭评头论足:“瞧那个中国佬,连报纸都拿倒了。这里又不是中国,他到底做给谁看?”
他们以为辜鸿铭不懂德语,说完以后忘乎所以地大笑起来。
辜鸿铭懒洋洋地抬头,吐出一番字正腔圆的德语:
“你们的德国文字这玩意儿太简单了,若不倒过来看,还有什么意思?甭说报纸上这通俗的玩意儿,就是你们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给你们背个一字不差。”
之后,辜鸿铭还引用歌德的语录,教训他们该如何尊重人。羞得三个小伙子面红耳赤,车一到站,就赶紧开溜了。
2. 章太炎
有人曾问章太炎的择偶条件,他说:
“人之娶妻当饭吃,我之娶妻当药用。两湖人甚佳,安徽人次之,最不适合者为北方女子,广东女子言语不通,如外国人,那是最不敢当的。”
为什么他想娶两湖女子呢?
原来是因为章大师一生都专注于汉语语言研究,对汉语的古音研究十分有兴趣。
他认为两湖之地的语言保留了一丝丝的古楚方言特点。
他曾在友人面前说“湘女多情,鄂女多音”。娶一个两湖之地的女子回来,对自己的事业上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但章太炎最终没有娶两湖妻或安徽妻,而是娶了江浙妻。
她叫汤国梨,浙江桐乡青镇(今乌镇)人,出身书香门第,25岁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务本女校毕业,不久,到湖州的吴郡女校担任国文教员,后升任校长。
她是蔡元培亲自出面托人为章太炎物色的新娘人选,章太炎见后很是满意,二人于1913年6月15日在上海结为伉俪。
章太炎有一个奇怪的嗜好:就是吃带臭气的东西。
越臭的越爱,最好是臭到一个屋里的人都掩鼻的程度。
画家钱化佛是章府的常客。有一次,他带来一包紫黑色的臭咸蛋,章太炎一看,欣然大乐,无事献殷勤,肯定有事,于是直接问道:“你要写什么,尽管说。”
于是化佛拿出纸来,请他写“五族共和”四个字,而且要他用“章太炎”而非“章炳麟”落款。
章太炎一挥而就,完成了。
隔了两天,钱化佛又带来一罐极臭的苋菜梗,章太炎再次乐不可支:“有纸只管拿出来写!”
化佛仍要他写“五族共和”四个字,这次章太炎一下子写了40多张给他。
后来,钱化佛又先后带来了臭冬瓜、臭花生等臭味食品,于是章又给他写了几十张“五族共和”,前后加起来一共100多张。
而且章太炎从未问过对方写这些是用来干嘛的。
3. 金岳霖
金岳霖喜欢搜集大水果,尤其是大梨,然后带回家放在案头。甚至到了晚年腿脚不便时,老金也要坐上三轮车到市场上把看到的最大的梨买回家。
最神奇的是,这些大号水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观察的。
此外,金岳霖还喜欢养鸡。有一件趣事,是赵元任的老婆杨步伟回忆的:
杨步伟是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博士毕业的。有一次,她突然接到了老金一个紧急电话,让她赶紧到他家去。
杨步伟问是什么事,老金支支吾吾,让她越快越好。杨步伟在路上琢磨,会不会是他的外国女友秦丽琳怀孕了?
一路忐忑不安的杨步伟到了老金家,才发现根本与秦丽琳无关。而是他养的母鸡出了问题。
老金火急火燎地告诉杨步伟,这只母鸡已经三天不下一个蛋了,他担心它是不是难产。
杨步伟听了又好气又好笑,把鸡抓来一看,原来是老金又给鸡喂鱼肝油,导致鸡营养过剩,鸡蛋卡在屁股眼里拿不出来。杨步伟伸手一掏,解决了问题。
金岳霖大喜,于是特地邀请杨步伟一家去吃烤鸭,以表示感谢。
更多历史趣闻,记得关注【滴滴的冰糖雪梨】^^
其他网友回答
人红是非多,中国历史上但凡是有点本事有点资源,就会冒出来一大堆冒认亲戚的。中国近代最受冒认亲戚之苦的独裁者,莫过于慈禧、袁世凯和蒋介石。其中尤以蒋介石生于河南,原名郑三发子的说法最是广为流传。
抗日战争时期,有个名叫郑发的河南人,从乡下到重庆去认同胞弟弟,直接就找到了蒋介石。蒋介石拒绝相见,让特务头子戴笠给了他一些钱,打发走了。这件事在抗战期间闹得沸沸扬扬,还上了新闻报纸。后来的香港小说《金陵春梦》中,完整还原了蒋介石的身世之谜。在这本小说中,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从河南许昌改嫁嫁到浙江奉化,还带了一个在吃奶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郑三发子,成了后来的蒋介石。
无独有偶,军统三剑客之一的沈醉,在回忆录中也证实了重庆认亲的真实性。
蒋介石到底是不是许昌人,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很多人坚信蒋介石不姓蒋,并且给出了蒋介石从来只提母亲王采玉,从来不提父亲蒋肇聪,大概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是蒋肇聪的亲生儿子。当然,更多人认为,这就是典型的“冒认皇亲”想要骗取赏钱的碰瓷行为。
可是,我们发现,许昌地处河南省中部。河南在抗战时期的两次大灾难花园口决堤和1942大饥荒,让许昌人妻离子散苦不堪言。许昌人恨老蒋还恨不过来,还会产生认老蒋为亲戚的想法?再者说,历朝历代冒认皇亲都是死罪,郑发一介草民,吃了豹子胆敢冒认皇亲,脑壳不想要了吗?
所以,我一直觉得老蒋极有可能就是许昌人,更何况许昌方面能提出更多的证据出来。
郑发,也叫郑大发子,1973年病故,他生前多次向人讲述,清光绪十七年(1891),许昌遭旱灾,父亲郑福安在家饿死,母亲王采凤带领 8 岁的他和5 岁的弟弟三发逃荒要饭到开封,后又带领他兄弟二人到寺后街益泰盐店浙江奉化人蒋肃庵家当女佣,因蒋死了夫人,就收母亲王氏为填房,改名王采玉。到了光绪二十一年(1895),蒋肃庵就带领母亲和弟弟返回奉化,从此弟弟改名为蒋介石。 许昌老人刘合印是王采玉的哥哥王伯龄的好友,曾结伴到开封看望王采玉,蒋肃庵和他对他们十分友好,后来带着王采玉到浙江去了,还有两次通信。
1955年《金陵春梦》在《大公报》上连载时,蒋介石曾派人出高价买断版权,遭到拒绝。蒋家特务又多次恐吓作者唐人,让他不要再写,依然未果。蒋介石本人,也从未登报声明辟谣,中间蹊跷,可想而知。
一是河南新郑县“国大代表”刘增若在抗战时曾对人说,他北伐时在江南就看到有人写“打倒带犊儿蒋介石”的大标语。而“带犊儿”就是河南人对“拖油瓶”的称呼。二是蒋介石第二夫人陈洁如著的《我做了七年蒋介石夫人》一书中也说:1926 年9 月,陈从上海乘船去九江找蒋介石,在船上她听到有人私下议论蒋介石不是蒋家亲生。到九江后,她给上海的母亲写信提到了这事,母亲派人调查后,才知蒋介石原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
1941年郑发到重庆认亲,没见到蒋介石,却见到了宋美龄。宋美龄之后对这件事只字未提,大概也是蒋介石的授意。
不过,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郑发一家在国民党政府的关照之下到了重庆避难。郑发的女儿郑喜云被住进了重庆白公馆,还请了家庭教师学文化(之前没读过书)。戴笠“老婆”邹志英曾亲口对她说:“戴局长让你上学,主要是蒋夫人想收养你当她的亲女儿。”自此,狱中有人背后称她为“小公主”。自 1941 年她父亲去重庆寻蒋认亲,到 1948 年最后一次到南京寻亲无望折返,蒋介石虽然始终没召见他,却在重庆时让宋美龄看过郑发上呈的照片后代蒋召见 。
后来郑发一家还被送进了息烽集中营软禁起来,曾与地下党韩子栋关系很好。在郑发的帮助下,韩子栋得以穿越封锁线,到达解放区。韩子栋介绍,当时郑发在狱中很受优待,郑发老婆魏氏面对监狱主任周养浩大骂“郑三发蒋介石是六亲不认的畜牲”等等。
不仅如此,自从1941年郑发重庆认亲后,河南军政大员们对郑发一家十分优待。许昌县县长李峰在重庆接受秘密任务,回许昌后,立即召开由各级官员参加的县政会议,会上,他特别高兴地宣布说 :“咱们许昌出了个大人物,原来蒋委员长还是咱许昌人。”会后,他又到灵沟镇(今河街乡)看望了郑发一家,并任命郑发之子郑双喜为不到任的县国民兵团额外副官,每月发给饷粮小麦 300多斤。
后来郑发两次到南京,每次都由国民政府秘书长吴鼎昌接见,他写给蒋介石的两封信也得到了国民政府相关单位的谨慎处理,认真归档。吴鼎昌劝说郑发返许昌时,还给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写信,让对其全家关照。郑发返回河南后,刘茂恩不仅给郑发封官加爵,授以“步兵少校”军衔,任他为开封保安队名誉副官,而且还给他一笔数目不小的安家费,使其在家中新建青砖旧式楼房三间,至今已成为人们前去观赏“蒋介石故里”的历史遗迹。
关于蒋介石原籍许昌的诸多说法中,有八条是无法否定的。首先,是蒋介石与郑发有许多相同之处:一、相貌相同(蒋介石与郑发相貌相像);二、生母姓氏相同(均姓王,且一叫王采凤,一叫王采玉);三、父姓相同(郑三发子继父与蒋父均姓蒋);四、籍贯相同(均为浙江奉化);五、父亲职业相同(均为盐商);六、兄长姓名相同(郑三发子继父的长子蒋锡侯和蒋介石的长兄蒋锡侯之名相同);七、生年相同(郑三发子与蒋介石均生于 1887 年,属相猪);八、郑发父名郑福安,而蒋介石生前在台湾思乡难归的情况下,偏偏选离台北 60 多公里的一个名叫“福安里”的小山村,作为自己在台湾死后的归宿地,为何如此巧合?
蒋介石原籍许昌,名郑三发,在这么多证据支持下,已经成为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了。
其他网友回答
民国之大,无奇不有。接下来,请看梳理:民国十件不为人知小趣事。
第一件:民国美男顾维钧第一任妻子的高高招
民国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女儿看上了顾维钧,但这段感情却遭到了唐邵仪的反对。唐小姐哭哭啼啼地跑到父亲面前道:“孩儿若不能和顾维钧结合,一定肖发为尼!”此时贵为国务总理的唐绍仪觉得不妥。唐小姐见状,跑到了北京郊外的白云庵,并叫人通知唐总理说已择期落发,但唐绍仪仍未理睬。
唐小姐见此计不成,再生一计,她又回到城里,叫人通知唐总理,说再不答应她的要求,她只好到八大胡同(旧时北京娼妓集中区)去做生意,并且挂上现任国务总理小姐玫瑰的金字招牌。这一记闷棍,果然把唐总理打昏了,他立刻请回了自己的女儿,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招,对于治各种父母棒打鸳鸯,应该算绝招中的绝招了吧。拿走不谢!
第二件:鲁迅的“墙头草”学生苏雪林
苏雪林是鲁迅弟弟周作人的学生,也曾在生前送给鲁迅的书上自称“学生”。此外,鲁迅生前她对鲁迅评价极高,为此她还曾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但就是这位学生,却在鲁迅刚死几天后就公然举起了“反鲁大旗”,并开始了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骂鲁大业。后来,她还专门把她所有骂鲁迅的文章整理出版,集成了《我论鲁迅》。
而她之所以用半辈子骂鲁迅的原因,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的是:有一次,鲁迅参加公开聚会时,苏雪林主动和鲁迅打招呼,但鲁迅很不给面子地走开了,让苏雪林当着众人的面很是尴尬……如果真是因为此,那我只能说:千万不要得罪女人啊。噢,对了,苏雪林骂鲁迅一直骂到她过世,她活了103岁,说起来,鲁迅也真是倒了血霉。
第三件:金岳霖斗鸡因被喂太多鱼肝油致难产
民国学者金岳霖虽然研究的是枯燥的逻辑学,但他的兴趣爱好却很有意思:他喜欢养斗鸡。金岳霖对斗鸡的宠爱超出了常人的想象,为了哄他的斗鸡开心,他甚至会爬树给斗鸡抓蛐蛐。这还不算,有一次金岳霖给中国第一个留美医学女博士杨步伟打电话。当时他的语气是非常着急的,说是自己有一件十万火急的事情,需要杨步伟进城来给自己帮忙。但是无论杨步伟怎么询问,金岳霖也不肯说出事情的始末。只是表示希望她尽快进城来,如果这件事情办好了自己就请杨步伟吃饭。杨步伟起初还以为是金岳霖的女朋友怀孕了,便直说伤天害理的事情她是不会做的。金岳霖回答说,这件事情大概是不犯法的吧!
于是杨步伟和其丈夫就这样进了城。到了金家时,杨步伟夫妇才知道:原来不是人出了事,是他的斗鸡出了事。原来啊,因为金岳霖“宠鸡过度”,给鸡喂了过量进口鱼肝油,这鸡营养过剩导致三天下不出蛋,把金岳霖急坏了,于是火急火燎地把医生接到了家里。在这些之外,因为宠爱鸡,金岳霖还经常和斗鸡同桌吃饭,即使吃饭时,鸡在桌上排便他也半分不嫌弃,这斗鸡在金岳霖眼里,大约算真爱了……
第四件:冯玉祥征婚
在发动北京政变前,冯玉祥在报纸刊登了征婚广告。广告一出,应征者无数啊,但冯玉祥却并不满意,原因是对她们“面试”的问题答案不满意。原来,冯玉祥看到一个应征姑娘就问:“你为什么和我结婚”,结果每一个姑娘的答案都是类似于“想给你生宝宝啊,陪你地老天荒”之类的,冯玉祥听了觉得很是无趣。
最后,来了一个肤色黝黑身材健壮的女子,她一开口就把冯玉祥镇住了,她说:“老天怕你在人间干坏事,派我来管束你!”此人,就是冯玉祥的第二任妻子李德全。正是她,成了冯玉祥最后一个女人,也管束了冯玉祥的后半辈子。
第五件:万牲园的长人传奇
万牲园就是现在的北京动物园,这里原是慈禧去颐和园途中休息的地方。1910年6月26日开园,命名为“北京公园”。20世纪10-40年代,万牲园曾先后雇佣过四个两米多高的“长人”在门口验票成为当时一景。据记载,这四人中一人姓耿(一说勾),一人刘玉清,一人魏集贤,一人张恩成。其中刘玉清曾被美国导演看中而远赴重洋去好莱坞拍戏,可惜他在镜头前的表现并不好,且遭到了不好的对待,后回国。
下图这张照片是一位外国妇人在万牲园门前和检票的长人合影……看起来,应该比姚明高呢!
第六件:被鲁迅奚落的翻译赵景深
20世纪30年代,著名编辑赵景深由于外文不太精通,因此在翻译一些外国作品的时候,不时出现“笔误”。一次,他错将“银河”译为“牛奶路”。还有一次,他错将“半人半马怪”译作“半人半牛怪”。鲁迅便据此写了一-首打油诗:“可怜织女星,化作马郎妇。乌鸦疑不来,迢迢牛奶路。”
第七件:黄蕙兰脱袜穿袜事件
黄蕙兰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性,她是外交家顾维钧的第三任妻子,也是个喜欢摆阔的贵妇,她的名声在欧美却非常响亮。
在欧美社交界,她曾经是东方时尚女性的代表,一度和宋美龄齐名,这一点,人们都知道。黄蕙兰自己就曾说:“有一年冬天,因为患了皮肤病,我不能穿袜子,只好光着脚去上海。当然,其中的原因我是不会告诉别人的。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上海的妇女在寒冷的冬天也把袜子脱掉了。后来当我的皮肤病好后,我重新穿上了袜子,她们一定感到奇怪。
第八件:梅兰芳的胡子和大酒坛
1941年12月下旬,香港被日军侵占了。此时, 居住在此的梅兰芳特别担心,怕日本人来找他演戏。最后,为了不给日本人和汉奸卖国贼表演,他和妻子商量后,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留蓄胡子,罢歌罢舞。当时他还对一一个朋友说:“可别小瞧我的这撮胡子,将来可是能派上大用场的。”
民国时期,几乎每一位去梅兰芳家做客的朋友,都会对他家的一个大酒坛很感兴趣。他们初次见到酒坛后都要问梅兰芳:“原来你酒量这么大啊。”为此,梅兰芳特别郁闷,后来为了避免这种麻烦,他在大酒坛上写道:“这是我用来吊嗓子的!”
第九件:章太炎做人质
章太炎于人情世故毫不知悉,出门即不能自归。他在东吴大学的同事黄人也是一个痴人。这两个痴人一次在茶馆小坐,结账时才发现都没带钱,遂决定将章留下作人质,黄回去取钱。不料黄人回家后,正巧收到朋友寄来的书,于是一看成痴,将章抛诸脑后。
第十件:张勋的怪论
北洋时期,始终不剪辫子的张勋绝对是个荒诞不经并且个性十足的军阀。在江防大营时,张辫帅奉命抓革命党,抓人的标准很混蛋,凡是剪掉辫子的年轻人,见一个抓一个,抓一个杀一个。
手下人问:和尚也没辫子,杀不? 张辫帅回答的很无耻:年轻的杀。 手下人又问:尼姑杀不? 张辫帅回答的很下流:漂亮的不杀。
其他网友回答
高希希版电视剧《大决战》中,对卫立煌的形象是抹黑的,让常公手下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变得懦弱无能,不太了解他的历史的人,甚至可能会觉得他这时候的表现,跟之后淮海战役中的刘峙也差不多的结论。甚至连辈分比他小的杜聿明都怒了,当面手指着他一顿怒喷。
这当然是毫无历史常识的情节设计,无论是两人的地位,还是资格,都决定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不可能直接手指着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怒骂。而历史上真实的卫立煌,也不可能如电视剧版里那样懦弱无能,更不可能如有些说的那样,因为他是地下党,所以才故意拖后腿,让国军输掉了辽沈战役。
早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卫立煌先是被软禁了一段时间,后来常公通电下野,李宗仁出任代总统后,放了卫立煌,他随即出走香港。到1955年,经过许多人做工作,他才在香港发表了一个声明,脱离已经逃到台湾的常公,毅然返回内地。此后,台湾方面就一直污蔑卫立煌是共谍,所以才在东北故意放水,导致国军输掉了辽沈战役。
老电影版《大决战》中,确实有卫立煌拿着1938年访问延安时与林总的合影回顾往事的情节,但这也并不代表他就真的是铁板钉钉的共谍,他在辽沈战役中就是故意消极避战,支持廖耀湘不增援锦州的观点。
但老电影交代得也很清楚,他不愿意派廖耀湘兵团出援长春,是因为他和廖耀湘都知道,林总在沈阳到长春之间摆了八个纵队,等着打廖耀湘,用廖耀湘的话说就是,“也算是够看得起我的了”。而且,廖耀湘和卫立煌的判断都是,东北解放军没有能力攻下长春,所以,他可以用长春的十万守军牵制着林总的主力,减轻沈阳和锦州的压力。
卫立煌到东北之后,策略其实就是一个字,守。因为公主屯之战新五军被消灭之后,国军在东北的局势就已经完全被逆转了,以前数量还占优势,在这之后就连数量上也是劣势了。在这种情况下,陈诚坚决请辞,卫立煌临危受命来到东北主持大局,他认为短期内无法彻底改观,只能将有限的兵力收缩到几个重点城市进行防御,苦撑待变。
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军逐步放弃了在东北的其它地区,收缩到了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城市,长春十万人,锦州十五万人,沈阳二十来万人。但在守哪里的问题上,卫立煌和常公又出现了分歧,常公主张将主力收缩到锦州一带,随时可以放弃东北,退守华北,而卫立煌认为,应该以沈阳为核心坚守,如果退守锦州,就等于整个放弃了东北。
这时候整个东北战场国军唯一具备野战能力的部队,就是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可以说,此时在东北凡是能够离开城市野战的主力部队,都编入了第九兵团,统归廖耀湘指挥。所以,无论是增援长春还是增援锦州,都只有廖耀湘兵团这一个宝贝疙瘩。这也是为什么林总坚持打长春,直钩钓鱼的原因,其实就是把廖耀湘兵团从沈阳调出来,在运动中包围和歼灭。
在西柏坡决心先打锦州之前,东野先试探性的攻击了长春,这也是在老电影版《大决战》中特别交代了的,攻城部队付出了较大代价仍然无法完全控制机场,沈阳的廖耀湘兵团也没有出动。之后,东野调整部署,改为南下打锦州。这也是锦州被围之后,廖耀湘始终不愿意出动,去增援锦州的原因。因为从廖耀湘的角度看,打长春钓鱼不成就走了,现在打锦州不也还是钓鱼吗,我为什么要出动?
在这一点上,卫立煌的判断和廖耀湘其实差不多。既然解放军攻坚能力不强,打长春打不下来,而国军野战能力又低,那为什么不扬长避短,坚决把兵力收缩在中心城市,坚守待援呢?所以,卫立煌在东北提出,要依托整个沈阳城市圈,编练三十万人的部队,然后再出战,一举扭转东北战场的局面。为此,他还找了美国人帮忙,美国也确实曾经同意提供武器装备。
在增援锦州的问题上,廖耀湘态度消极,卫立煌也同样消极。但两人的想法其实是不同的,廖耀湘想的是南下营口,便于随时撤离东北,而卫立煌想的是拉住廖耀湘兵团,才有能力在沈阳坚守,如果廖耀湘兵团离开沈阳,他的计划也就没戏了。两人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既不增援长春,也不增援锦州。这也是为什么在1948年看上去廖耀湘和卫立煌总是意见一致的原因。
廖耀湘兵团后来正是在这种西进增援锦州、南下营口逃走和返回沈阳坚守三种意见的相互牵扯中犹豫不决,最后在辽西走廊被全歼的。但客观来说,沈阳到锦州近三百公里,还有众多河流,就算廖耀湘兵团全速前进,不考虑黑山大虎山一带解放军阻击,也要起码十天才能到达锦州。从廖耀湘兵团十日离开沈阳算起,就等于起码要二十日才能到达锦州,而锦州早在十五日就已经被攻破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火。
那么南下营口,从海上逃走,是不是可行呢?其实也不行。廖耀湘兵团加上后来从营口逃走的五十二军,大约十五万人,如果全部走海运,以当时国军的调度能力而言,根本无力在短时间内就完成这么多人的转运。如果廖耀湘兵团腿到营口,船只无法凑齐,解放军又打过来了,只能边打边转运,恐怕结果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因为国军按照惯例,都是领导先走,剩下的军官和士兵自然会瞬间瓦解,放弃有组织战斗。
剩下的办法就是卫立煌的办法,坚持在沈阳当缩头乌龟,坚决不出城,既不增援长春,也不增援锦州,无论东北解放军攻击哪里,我都在沈阳岿然不动,等着你来进攻。如果是这个结果,沈阳周围国军七七八八凑一凑,还有25到30万人左右,坚守在沈阳,让东北解放军去打,恐怕一时半会儿也不一定能打下来。
也就是说,从各方面来说,卫立煌的策略在东北都是可行性最高的方案,这也是他在辽沈战役中看上去始终态度消极的原因,既不增援长春,也不增援锦州,就在沈阳当缩头乌龟的原因。这是他从当时东北战场国军和我军的力量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果,和他是不是共谍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因为他这时候已经变成了刘峙的翻版。
其他网友回答
话说少年袁世凯读书累到吐血也没混个功名,心灰意冷放弃了科举,投奔山东登州的吴长庆,吴长庆与袁家有旧交,收留了袁世凯,希望他能够继续考取功名。
与袁世凯同期投奔吴长庆的还有一名落魄书生张謇,没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状元实业家张謇,不过当时张骞刚刚考上秀才,还惹上了难缠的官司,家境困顿,到吴长庆府上做幕僚。
张謇年长袁世凯几岁,受吴长庆之命督促袁世凯读书,后发现袁世凯事务能力强悍,大力推荐他做了武官。
起初袁世凯对张謇恭顺有加,书信往来都是称“夫子大人函丈”;后来他升任山东巡抚时给张謇写信就改称为“季直先生阁下”(张謇,字季直);等到他官至直隶总督时,再给张謇写信就称“季直我兄”。
张謇对袁世凯的行事很不高兴,回信时直言道“夫子尊称不敢,先生之称不必,我兄之称不像”,袁世凯连忙解释说是秘书不懂事,擅作主张,不关自己的事,才算作罢。
再讲个花边秘闻,各位权当个消遣吧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之死,可能与戴笠有关,案件性质为情杀!
民国时期上流社会中借交际之名,行苟且之事的风气相当盛行,因争风吃醋而害人性命的也屡见不鲜。
郁达夫第二任妻子王映霞,是远近闻名的“杭州第一美人”,20岁时嫁给了32岁的郁达夫,两人在西子湖畔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被誉为“富春江上身仙侣”;婚后郁达夫倾其所有、花费一年时间,建造了与娇妻的爱巢——风雨茅庐。
郁达夫是个书生意气的文人,希望风雨茅庐成为他们避世的桃花源,可是王映霞却热衷交际,喜欢觥筹交错,很快就将这片桃花源变成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
神仙眷侣出现了裂痕,郁达夫搬出了爱巢,独守空房的王映霞不久后就与许绍棣擦出了火花,得知被绿的郁达夫与王映霞吵得不可开交,最后王映霞带着母亲和儿子们离家出走,因为时局动荡,王映霞避难几经辗转,郁达夫连王映霞的住址都不知道,后来还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内容如下:
王映霞女士鉴:乱世男女离合,本属寻常,汝与某君关系,及搬去之细软衣饰、现银、款项、契据等,都不成问题,惟汝母及小孩等想念甚殷,乞告一地址。、
一则启事,把家丑公告天下,有点癞蛤蟆上脚背,不咬人膈应人的感觉,之后两人 算是彻底完了,1938年郁达夫去新加坡再没回国,直到在苏门答腊被日本人杀害。
一直以来,人们都猜测郁达夫说的某君,就是许绍棣,直到知情人汪静之站出来讲述王映霞与戴笠交往过密的旧事,某君可能是戴笠,而郁达夫的死也许与戴笠有关。
据汪静之所述,1938年春,汪静之一家与郁达夫一家都是武昌避难,一日王映霞突然来到汪静之家求助,说自己想堕胎,因为有身孕怕逃难不方便,医院规定堕胎必须男方在场,而此时郁达夫在前线很久不能回来,想请汪静之冒充家属陪她去堕胎,因为汪静之的人品,郁达夫信任他,换成别的男人,郁达夫会怀疑的。汪夫人与王映霞是同学,两家私交很好,所以汪氏夫妇没多考虑就同意了。
过了很久,汪静之去拜访郁达夫,可是郁达夫还没有回来,却意外听到郁达夫长子满腔苦闷说“母亲昨晚又没回来”,汪静之听话茬不对,问王母怎么回事,王母对女儿的事情不了解,只说是小汽车接走的。第二天汪静之再次造访,见到了王映霞,王映霞三句话不离戴笠的公馆多么气派,花园多么漂亮,汪静之恍然大悟,原来王映霞是去了戴笠家,彻夜未归,才有了前面的猜测。
戴笠好色,猎女手段高明世人皆知,王映霞是个美女又是场面人,到底有没有私情呢?你怎么看呢?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民国人物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