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
优质回答:
不知你所说的三川是哪三样东西。
而且,四川省称呼的来源,是北宋初期四个 行政监察区“路”的合称,与什么三川扯不上。
我们来看看“四川”这个地名称呼的由来和演化过程。
四川之地,起初称为蜀地。
夏商时期,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沿岷江而下,迁徙至成都平原,到商周时期建立了蜀国。从而有了古称“蜀”。
后来,在今四川之地有蜀国、巴国等小国家。
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蜀国、巴国,推行郡县制,在今川西设立蜀郡(治所在成都)、川东设立巴郡(治所在江州,即今重庆)。
西汉时,在今四川之地增设了广汉郡。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立了13个刺史部,今四川地区属于益州刺史部。
三国时期,刘备建国“汉”,史称蜀汉。
三国末年,魏灭蜀汉,分割益州,增设梁州。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就一直沿用梁州、益州的建制。
在这期间,今四川之地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更迭频繁,但是“蜀”或“巴蜀”的称呼一直存在。
唐朝建立后,废除州、郡制,将全国分为十道,每道各辖若干州。
在隋唐时期,“道”属于监察区名称,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在此期间,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为此地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剑南道。
而且,今四川之地的一部分例如剑阁以东地区,属于山南东道、山南西道管辖。
宋朝建立后,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府/军/监)、县的二级制。同时,设置直辖于中央的监察区“路”,地位高于州(府/军/监)。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将天下分为15 “路”。后来增加到18路、23路。
起初,今四川之地主要分属西川路和峡西路。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把西川路拆分为益州路、梓州路,把峡西路拆分为利州路、夔州路。
于是,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这四个 “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
在此期间,这里还设置了四川制置使的机构官职。
因而,就有了简称“四川”之说。
例如南宋邓深《柔远楼》诗中有:“四川形胜当前险,三峡波涛据上游。”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送丘宗卿帅蜀三首其一》诗中有:“四川全国牙旗底,万里长江羽扇中。”
元朝建立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了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
当时“四川行省”的衙门驻成都路,辖境包括今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甘肃南部、陕西南部等。
这是“四川”建省的开端。
清朝建立后,在天下设置18个行省,其中就包括四川省。
新中国初期的1950年1月,撤销四川省,划分为川西行署区、川东行署区、川北行署区、川南行署区和西康省。
1952年9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
1997年,原四川省的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组建重庆直辖市。
至此,形成今四川省行政区域。
有一说,“四川”之名来自当地的四条河流。
例如晚清民国时期的通识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对四川的解释就采用了这个说法:
“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
这一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正统说法。
“川”本义是河流、水道,这倒没错。
例如甲骨文中,“川”的字形像两岸之间有水流过。字中两边的两条曲线,像河流的两岸;河中的几个小点,指奔流的河水。
但是,四川省内河流众多,以长江水系为主,并不仅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河流。
还有黄河、金沙江、雅砻江、沱江、涪江、嘉陵江、赤水河等。
而且,四川籍的诗人、学者流沙河先生,曾经专门否定了四川得名于四条河流的说法:
“省名四川,非谓此省有四条川。长江三峡,古称川峡。元代分为川峡东路、川峡西路、川峡南路、川峡北路,共四个行政区,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而建行省。”
所以,综上所述,正统的说法应该是:北宋咸平四年合称的“川峡四路”或“四川路”,是“四川”之名的来源。
元朝设立“四川行省”,成为“四川”建省的开端。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立了四川省。
其他网友回答
事实上,今天的四川比起最初的四川,仅剩下两川。
北川汉中与东川重庆,一个归了陕西,一个自立门户。
不过四川这个古代沿用下来的名称仍旧还在,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比如河北如今跟黄河不挨着,仍旧叫河北,古代的山东与现代的山东,意义也不一样,但这些都不影响它们的称呼。
巴蜀之地,从益州再到四川
先秦时期的四川一带,分布着古蜀国、巴国与苴国等,与中原文明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秦惠文王时代,秦国灭蜀,顺带手也灭了巴、苴,正式设立蜀郡。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巴蜀与中原文化区的联系密切了起来。
秦王朝建立后,延续蜀郡设置,汉朝亦然,汉武帝时期设置刺史部,其中的益州刺史部设立在蜀郡,管辖着蜀郡与汉中郡等大小十二个郡国。
当时的益州,包含了如今四川的大部分与陕西的大部分,还有云南中北部地区,直到晋朝晋武帝泰始七年,如今的云南大部被设立为宁州,从益州剥离出来。
此后,益州就长期存在,直到北宋时期,宋朝大致延续唐朝建制,不过将地制最高等的“道”改成了“路”,剑南道益州地区被分成了四路。
益州地区在被宋朝,正式分成益州、梓州、利州与夔州四路,之后益州路改名成都府路,梓州路改名潼川路。
这四路被合称为“川陕四路”,也就是四川,而四川之名由此诞生,不过此时的四川还只是个日常的口头语称呼。
有意思的是,宋朝时期,广南路被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广东与广西的名字也在宋朝诞生。
元朝失北川,四川之名正式确立不再更改
宋代的四川,包括着川陕四路,这也就是所谓的四“川”,不过在宋朝以后元朝建立行省,四川就开始保不全四个川了。
元朝初期,在川陕四路的基础上设置四川行省,不过却将四川之中的北川汉中,也就是梓州路给剥了出去,划入了陕西,如此一来,四川剩下了东川、西川与南川。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汉中地区地势险要,乃是巴蜀之地与外界的门户所在,历来割据巴蜀者必然紧握汉中方可自保,因此划走汉中,也是为了降低四川割据的风险。
虽然划走了一川,但四川并没有改名为三川,原本宋代口头上的“四川”之名被正式鼎定,成为了正式的一级地区的名称,而后的明清两朝也延续了这个做法。
东川壮大要分家,四川再失一川
元明清三代,四川剩下了东川、西川与南川,不过四川的面积规模实在是太大了,其省府成都根本无法顾忌到四川所有地方的发展。
尤其是东川,也就是如今的重庆地区,这里是四川东部的门户,地处要冲人口稠密,但与成都之间来往不便,彼此联络淡薄。
明清之时江南经济繁荣,重庆这个连接着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迅速崛起成为了长江中上游的一个大型商业都会,晚清时期,规模已不逊成都。
晚清长江五虎之中,也有重庆一席之地,再加上列强纷至沓来开设口岸通商,重庆的城市地位急速上升,到20世纪30年代,其外贸额在全国仅次于上海与汉口。
所谓一山难容二虎,孩子大了留不住,更何况四川本身的具体情况,的确不合适仅有程度这么一个中心城市,重庆的强盛,坐镇东川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建国后,重庆一度成为直辖市,但在1954年为了发展经济,又再次将重庆划入四川,不过因为重庆是西南后方的重镇大城,受到了格外的照顾。
1984年,重庆成为计划单列市,名义上归四川管辖,但其经济方面的权限与四川同级。
后来随着三峡工程的推进,为了开发三峡经济区,自然要赋予重庆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因此在1997年,正式让重庆从四川剥离,成为第四个直辖市。
至此,四川再失去一川,如今的四川其实只剩下了西川与南川两川而已,北川汉中归了陕西,而东川重庆已经单飞。
四川之名已经叫惯了,没必要改动
四川之名在宋朝成形,而在元代确立的时候,其实当时就已名不副实了,因为本来的四川只剩下了三川,只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了“四川”这个名字,所以如此沿用。
后来明清两代,四川的名字又被叫了五六百年,可谓是深入人心,就算再失一川,也还是叫四川这个名字,毕竟“四川”早就成了正式单位名称,而非口头称呼。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安徽的名字来自安庆府与徽州府,但徽州被改名,安庆也不再是省府之地,可安徽这个名字保留了下来。
广东与广西之名来自于宋代广南东路、广南西路,所谓的“广”,指的是两广之间的古城广信,但广信城早就没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广东广西的叫法。
其他网友回答
四川现在只有三川吗?据我所知,四川的由来是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按川来说的话应该是长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这四江也流经四川。四川历史悠久,假如说现在四川只有三川就要改名,小明现在长大了不是就要改成大明了?
其他网友回答
四川,不是四条河。
宋代初期,原四川地区分利州路(治所今天广元)、益州路(治所成都)、梓州路(治所绵阳三台,当时叫梓州)、夔州路(治奉节)。所以当时简称川陕四路,后期再设四川制置使、宣抚使,四川因此得名。
元代正式设四川行中书省:
明代四川承宣布政使司:
清初四川省如明制,雍正时期,分遵义地区给贵州省:
当时的四川省如图:
解放初期,四川分四省:
今日四川地图:
因此,四川已经得名千年,为何要无聊改成二川三川呢?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两种说法!
一:孔子曾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因为古代把江河都称之为“川”,四川境内有四条大河,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所以简称为四川。
二:在宋朝初年朝庭在今四川地区,设了四个省级行政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这四条当时统称为川陕四路,后来元朝元世主忽必烈在设省,所以简称为四川省。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四川省的四川又从何而来?四川现在只有三川,为何还叫四川省?】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