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 出淤泥而不染是怎样的境界?

网友提问:

出淤泥而不染是怎样的境界?

优质回答:

古今以来,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品格,一直受到世人的赞叹和敬仰。

在一个充满铜臭,污浊横流的环境里,能够洁身自好,保持本色,如莲花般出污泥而不染,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的社会需要莲花品格的人。

年轻时,自视清高,希望如莲花那样纯洁无暇;人到中年,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懂得了大度宽容,像莲花一样“藏污纳垢”;到了晚年,悟出了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道理,像莲花清新自然、淡雅脱俗。因此,做人,何尝不需要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坦坦荡荡,一尘不染呢!你若读懂了“出污泥而不染”的境界,也就读懂了人生。

出污泥而不染,虽经历了污浊,却能保持本色,虽经受了洗礼,却能挺拔傲立。莲花精神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时时把握自己,不受外界的污染和诱惑。这也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人生课题。

总之,做一个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人,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清正廉洁,保持纯真,是多么难能可贵。

如果我们社会的每一个人,都真正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在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人;那么,社会也将变得更加健康和美好。

其他网友回答

是道骨仙风、高风亮节的最高境界,出淤泥而不染是形容荷花的美句,荷花是佛教唯一能够进入佛界的代表之花,是花中之君子、仙子等…,所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道骨仙风,高风亮节的最高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等你什么可以做到一个女人裹着浴巾走到你面前,然后把你往床上一推,你能立马起身头也不回滴走人,你就能体会是种什么境界了

其他网友回答

“出淤泥而不染”本句出自: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此句常用于形容荷花,比喻从污俗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人格或者风格,是千古以来让人们赞叹向往的.古往今来,人们钦佩、敬仰以至去身体力行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但对千千万万平凡的个人来说,如何在现实世界里“安身立命”(这包括物质上的“穿衣吃饭”和精神上的“安定祥和”),确是时刻面临的大问题.

而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佛书形容为“五浊恶世”.不管你对它抱有多么积极、乐观的信念,但总得承认自有人类历史以来,这个世界就一直充斥着矛盾、不平、劫夺、杀戮,人们的困苦、惶惑无有底止.这样,在实现经世济民的弘愿之前,如何把握住自己,不受外界恶劣、丑陋事物的污染,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就是时刻摆在每个人面前的相当艰巨的人生课题.

对解决这一课题,禅所提倡的安于淡泊、薄于利欲、执著人生而不忮不求的“清净自性”正是良策.中国大乘佛教的精义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用现代“人间佛教”的语言,就是“净化自己,利乐人群”.

“出淤泥而不染”可以理解为“净化自己”,也就是“清净自性”的实现.这是古人所谓“为己之学”,表面看起来目标很渺小,有点“自私”的意味.但实际上如果每个人都真正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成为道德上自我完善的人,那么社会也就成了完善的社会. 实现个人心灵的净化,正可视为实现济世弘愿的根本.

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欣赏《爱莲说》这个比喻的缘由.

值得注意的是周敦颐的莲花之喻又正取自佛典,“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佛教伦理所提倡的精神.周敦颐以理学先驱知名,却深受禅的影响. 他曾与当时的著名禅师如东林常总、晦堂祖心、黄龙慧南、佛印了元等密切来往,习禅很有心得.宋代理学家大都有一段学佛的经历并多多少少受其启迪,只是后来多数人却讳言与佛的关系了.而宋代理学在伦理思想方面的贡献,其所提倡的修养身心的内容和方法,都受到禅的很大的影响.这也表明了禅的伦理价值.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出淤泥而不染是怎样的境界?】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出淤泥而不染是怎样的境界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