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寒门出贵子,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何谓寒门?何谓贵子?我是一个农村来的,考上大学当时就觉得是有出息了,就觉得发达了,好多亲戚都觉得出了个大学生,富贵了,可是咱一接触面多才知道,这在另一个阶层来说就是最底层,我们的人生顶峰只是人家的最底层,这怎么说呢。就像原来的寒门出的状元也很多做不了大的官,并且我们说的做官就是贵子了吗?
关注寒门是否能出贵子说白了就是关注这个社会是不是有一个公平公正的透明的通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就是天道制造公平。我们社会应该是要顺应天之道。打造一个透明的社会通道,才是一个应该关注的点。
美国立国200年,能够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全民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不分贵贱,都有一个统一的通道。正常的竞争肯定是要有的,我们其实也都希望有个正常的竞争通道,谁也没话说。可是就我们这个社会来说,大家都没有得到一个通道,户口就让人很蛋疼,户口不一样就拦住一大部分人的命运,怎么努力都没用。这就不是寒门不寒门的问题了。
其他网友回答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我很认可这种观点!
你有没有发现,你周围的学校,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些县城或者农村高中?这是为什么呢?看了这两张图你就明白了。
首先,裸分考北大、清华越来越难。上图是2017年北大、清华在浙江的录取数据。原来裸分占70%——80%;而现在只占10%——20%,北大、清华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代表着大学招生的趋势。2018年有77所院校针对全国进行招生,13所院校只针对本省进行招生,这些学校都是21以上级别的“名校”。自主招生,归根到底是拼家庭的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比如奥赛,动辄十几万的培训费,是一般工薪家庭所不能承担的,更何况贫寒的家庭?上不了名校,何成“贵子”?
其次,农村“读书无用论”的泛滥。现在的情况是,城市越来越重视教育,农村越来越轻视教育。原来,只要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命运的改变;现在只要考上大学,就成了“败家子”的象征。以前一个村里有一个人成功了,激励着一个甚至几个村的家庭;现在,一个村里有一个人失败了,就成了一个村甚至是几个村的反面教材。2016年,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基于四个省24931名农村中学生的数据,得出结论:农村地区整个中学阶段(初中、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累计辍学率竟然高达63%。
寒门再难出贵子,实际上是阶层的固化!尽管如此,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教育十几年的老师,我想说,读书,依然是农村多数学生的出路。从我每界毕业学生最后的结果看,你也许不再是“贵子”、“娇子”,但是,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学生,还是多数,尽管不再是“鲤鱼跃龙门”。
其他网友回答
自古至今寒门出贤人多多的
其他网友回答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句话大概是在宋朝的时候出现的,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唐朝以前,为官为政多为门阀子弟出身,贫民子弟出头的几率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动荡时期不计在内)。隋朝末年门阀已经开始没落,同时出现科举制度,到唐朝,李渊本身门阀出身,对门阀肯定有一定的戒备,所以门阀更下一步,后来经历了武则天时代,与门阀斗争冲突更加激烈,武则天当然赢了,于是门阀更加破败了,但是仍然不容小觑,直至唐朝末年,门阀才基本算是退出历史舞台(估计剩下不少小鱼小虾,但是没多大影响了)。
门阀不行了,但是总要有人管理国家吧,于是到了宋朝时期,贫民出身为官的人大量出现,著名的范仲淹吕蒙正甚至官至宰相。这其中与赵匡胤将军出身不无关系,他也害怕谁把军队带牛逼了把他给推倒了啊。于是宋朝武将的地位被打压得非常低,文官集团出头了,“东华门唱名方为好汉”,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了。读书人的时代来了,所谓穷文富武嘛,贫民出身的读书人那么多,这个时代又需要这样一批读书人,于是有几个出头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于是也不难有寒门生贵子这样的文章了。
但是实际上,就算是状元,也不过封六品官员而已(这是清朝的,唐宋不清楚),以后能到什么地位还得看你自己的造化。皇帝也不傻,能读书并不代表你就能管理好百姓。所以实际上就算是说出寒门生贵子的时代,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成为”贵子”的。
事实上,我是理科出身,对历史并不太了解,大体差不多就这样的,如有错误,还望指出。
回到今天,真的是寒门再出不了贵子了吗?为官,公务员考试是公开报名的,也就相当于古代的科举吧,人家科举还3年一次呢,你就知足吧,每年都可以考,你觉得你能考到什么地步?状元还是榜眼还是探花?能考到状元的虽然可能一下子做不了六品官,但我相信你未来也肯定不差。你说你考不了,你甚至都考不上,那怪谁呢?在说别人黑幕之前先说下你自己做了几套题看了几本书吧。为商,对不起,我也没从商,所以无从谈起,但是现在的创业渠道那么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人崛起,新公司创立,试问几年前大疆靠谁了?今天的成就都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吧。
几年前当时的惠普中华区总裁孙振耀离职时发过一个离职感言,我特别喜欢,其中有一句“因为我们要得太急,因为我们忍不住寂寞。二十多岁的男人,没有钱,没有事业,却有蓬勃的欲望”。
这个社会远没有达到把我们上升的路都封死的地步,只是成功从来都是不易的,成功从来都是少数人才有的,想想你自己今天的付出,跟普通人有什么不一样?如果你能成功,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反过来,如果他们跟你一样付出,他们没成功,凭什么你能?
说社会不公,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你现在确实没法跟王思聪比有钱。说不对,王家往上3代4代在做什么,你家往上3代4代在做什么?再往前,大家都一样,只是当时人家就付出了更多的代价,才积累到今天。
以上,如有得罪,多多包涵,如有不喜,出门左拐。
其他网友回答
“寒门再难出贵子”
其实初看这句话,令人揪心的不是“寒门”与“贵子”二词的对比碰撞,也不是“难”字,因为寒门难出贵子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真正的关键是一个“再”字。
1.先讲“难”字
寒门难出贵子,“难”这个大家都知道,纵观中国历史就能得出:
从先秦的奴隶社会,寒门就是奴隶,奴隶的后裔也是奴隶,出贵子贵族几乎不可能;从秦朝到隋朝之间是贵族与皇权共治的社会,国家选拔人才是推举制(举孝廉),谁来举呢,当然是权贵阶层来举,那举谁呢,当然是举贵族豪门子弟;《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描述的王谢两家就掌控了官员任命的大权,寒门想出贵子何其难;隋朝以后有科举制,寒门终于有了出贵子的大好机会,但这个机会难不难呢,先不表科举制黑幕占掉的名额(如秦桧儿子9个月中榜眼),就算所有选拔都公正,正常的名额,科举的殿试是三年一次,一次选拔300名左右进士,这可比考清华北大难太多了,清北每年还招6000多人,古代名额少不说,更要命的是古代穷人是上不起学的,饭都吃不起更别说上学,更何况之前还要通过乡试、会试,所以你了解到的李白、杜甫、苏轼这些大文人,其实小时候家里都还挺有钱才能读得起书。范进中举大家都学过吧,范进家贫,这才是中举人就已经高兴得疯了,可见寒门出贵子多难。
这说明什么呢,自古以来寒门就难出贵子,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下寒门就是难出贵子,如果寒门容易出贵子,当爹的又何必苦心经营要做富一代。
2.再说“再”字
“再”字说明什么呢,说明曾经寒门出过贵子,即使难也出过,但是现在出不了了(比以前难上加难),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个要结合当代社会现状和从新中国的历史说开去,建国后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打到旧社会的地主,打倒了一切旧社会的权贵势力,人民当家做主人,这其实相当于一次阶层的大洗牌,虽然里面还是有穷人有富人,但总体来说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大家响应号召,知识分子到贫穷落后的地方去建设祖国等等,因此也促成许多社会资源向寒门子弟倾斜,如农村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当时很优秀很少数的知识分子,这一批寒门子弟在当时来说是受到良好的教育,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以及恢复高考,带来的是阶层的又一次重新洗牌,改革开放给底层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社会上升阶梯,这批寒门子弟许多人抓住了这一波机会,成功的变成了“贵子”跃居社会的上游。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不知不觉也已经改革开放40周年了,越来越多成了贵子变成了“贵族”,使得上流社会阶层的座次基本饱和,社会阶层的结构也基本稳定甚至固化,寒门出贵子从曾经短暂的“易”变成了现在的难,“再”字正是体现了这个微妙的变化。
“寒门再难出贵子”其实感慨寒门子弟错过了那样一个变革的伟大时代,以后出贵子愈发难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有人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你怎么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