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孔子对谁说的 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网友提问:

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

优质回答: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职业责任。身为什么职位,就应该遵纪守法,坚持自己职责义务。君子要像君子形象,臣子也要遵守臣子的本分,不可以越权。当父母的要有做儿女的表帅模样。当儿女的要听从父母的教育,一定要在父母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给前辈们争光 。而不是由胡道是非,像低等动物那样没有统束,以势其盛,绝对自由,不要仁礼道德,相互吞食成为极乐世界的玄哲幻想 。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有不少国学盲批判道:孔子此言,是维护君主统治,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三纲理论。其实恰恰相反。

鄙人先解读孔子前半部分: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标准要求君主。然后,再以臣道的标准要求臣子。

孔子此言,是把君主和权力关进牢笼。今日谓之宪政。

再解释后半部分:父父、子子。以父道的标准要求父亲,然后再以子道的标准要求儿子。

孔子此言,是要父亲以身作则。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做到了父父。一是曾子杀猪。二是曾子晚年丧偶后,不续弦。以免子女收到继母虐待。

孔子要求君君、臣臣。假如国君不守君道,该如何呢?

在儒家经典《春秋左氏传》中,有一则《卫灵公不君》的故事。卫灵公不守君道,最终被弑君。孔子不书弑君者之名。依据春秋笔法,孔子之意是,弑君者无罪,是君之过也。

最后再次重复一下,提出三纲理论和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子。儒家则认为奴役人民的暴君必须诛杀。孔子谓之汤武革命。

其他网友回答

先来看下,为什么是 孔子提出这个思想?

孔子是春秋鲁国人,鲁国在周朝前是东夷的地盘。

东夷人有什么特征呢?就是身材高大,武功高强,骁勇善战。

周朝灭亡商朝后,东夷人以前不买商朝的帐,现在坚决反对周朝的统治,周朝人个子不高,和东夷人打仗太吃亏。

这时周公在协助周成王在管理周朝,他创造性发明了周礼,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把自己的儿子派到鲁国去执政并推行周礼。

还别说,这套洗脑的办法真管用,没几十年,鲁国就成了周礼的模范之邦,山东礼仪之邦就从这时开始,从此鲁国人变成了听话的孩子,不再好战了,不用说,也比以前好管理多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亦然如此。作为鲁国人的孔子更是崇拜这套理论,他认为天下大乱,就是不行周礼的结果;如果想要治理好天下,就要回到周朝初期的状态,大家都按周礼行事就可以了。

接下来,我们看什么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也就是说,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孩子要有孩子的样子。

用我们现代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不管是君主还是大臣,不管是父亲还是孩子,在周礼这个剧本上都是你的定位,要按剧本演,演的好,就是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就会得到回报。

背后更深层的意思,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因为国家是君主的,对君主来说,国就是他的家,对全天下的老百姓来说,他就是天下人的父亲,天下人就是他的儿子。

这下你明白什么意思了吧?这就是在皇权专制时代皇帝可以随便处死一个大臣的根本原因。

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句话的意思。

孟子在自己的孟子一书中这样问:如果舜的父亲犯罪了,舜会怎么办呢?

然后孟子自己回答说:舜先会宣布他的父亲有罪,然后背上他的父亲逃跑,跑到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藏起来,这样才是一个孝子和好儿子。

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君主和皇帝都不是会犯错的,如果有错,都是臣子和孩子的错。无条件的维护皇帝和父亲的尊重和地位,是一个臣子和孩子应尽的义务,否则就是不忠不孝。

进一步引申说,不管皇帝是什么样的混蛋,做臣子的都要听话,替他掩盖错误。昏君虐我千万遍,我待皇帝如初恋。

大概就说这么多,这就是一个孔子这句话的精要之处。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立说,原以重建秩序为目的。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

天下有道,即政治秩序之安稳,此时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即秩序之混乱,此时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本是天子之责任与权力,如今却落到了诸侯那里。此即「侵权」,权责混乱。此即君不君,臣不臣。

为了改善此种境况,重立秩序,孔子拈出了「正名」之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为「正名」的具体表述。

「正名」即「权分」。一个社会,如果制度,有秩序。那么一定是以权利义务的清晰分际为前提的。作为君主,有什么样的权利义务;作为臣子,什么样的权利义务;各社会阶层,各有什么样的权利义务。不同人之权利义务分明而皆遵守,遂成一有秩序之社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是说,君须完成君之责任义务,亦只享君之权利。臣须完成臣之责任义务,亦只享臣之权利。「父父子子」亦是如此。这就好比说,警察应完成警察之责任和义务,同时享警察之权利。老师应完成老师之责任和义务,同是亦只享老师之权利。你不能让老师去捉罪犯,亦不能要求警察去教书。警察立功得奖,作为老师就不能觉得那应该是你的。

各社会角色,应遵守其社会角色权利义务之规范,不乱来。如此则社会便是一有秩序之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表明了此种权利义务之道理,而没有具体说君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责任,臣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责任。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是一种形式的表达,君臣父子,只是一种社会角色的符号,而没有具体的权利义务的内容。就像「A是A」一样,这只是一种形式的表达。A只是一种形式符号。至于A具体是什么,那是另一回事。

这种形式所代表的逻辑道理是一回事,具体赋予的内容则是另一回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表达了一种权利义务之「权分」观念,这自然是对的。但如果你赋予这个形式的具体内容是:君之权利就是唯我独尊,臣之责任就是唯君是从。这显然是不对的。但孔子只表达了一个形式上的「权分」观念,至于唯君是从之类的具体内容,则孔子从未如此说过。此间不同,当分别清楚,方不至于误解孔子。

孔子为何用「君臣父子」来表达其权分观念呢。这只是取其现成的社会结构而言。「君臣」代表政治秩序,「父子」代表社会人伦秩序。故以「君臣父子」而概言整个社会。

社会秩序混乱,即权责不清,君不君,臣不臣。「正名」,即是厘清各社会角色之权利义务,以定权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那么这样就隐含了一个前提。即,要「正名」,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或秩序。若无统一秩序,则无统一规范,无统一规范,则权利义务任意变易,权分正名之说便无从谈起。所以,建立一统一秩序,亦为孔子所特重之事。

当然了,孔子虽然主张建立统一秩序,却反对以武力压服,而以德治为主。故孔子不喜言兵。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乃是权分之观念,这种观念自然是对的。但孔子在此留下了两个问题。第一个即是「君臣父子」具体的权利义务为何,孔子没有言明。后人每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内容填充。遂使孔子亦被误解。

第二个问题是,「君君臣臣」各有权分,但若君不君,臣不臣,又该如何?尤其「君不君」时,是否应取消其「君」之位,使政权转移?其具体如何操作?孔子皆未作答。当然,就「正名」内含的逻辑:「君臣父子」应该完成其责任义务,否则即应受制裁,不然的话,那么「正名」即无意义。

到了孟子,则对孔子所遗留的这两个问题,都有了补充和回答。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