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有谁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网友提问: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优质回答: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玚)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这里面文学成就最高的还数曹操。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多首,大多是叙述他的豪情壮志的。下面就直接表现他雄心壮志,昂扬进取精神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作一简要分析:

神龟虽寿,犹有竟(终、止)时,腾蛇乘

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 士暮年,壮志不已。盈(长)缩(短)之期,不但在天,养颐之福,可得永年。

这首诗,表现了曹操的人生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个自然规律是必至之常期,但人的事业心和为之实现而奋斗的精神是无限的;自然的生命的修短非人力所能改,但自我的精神道德的修养却是可以自求多福———立德、立功、立言以永垂清史。全诗以浩然之气,贯穿于字里行间,因而能突破四言的局限性,中气呵成,使全诗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这个整体便是壮心不已的诗人,自我塑造的英雄形象。至今读其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自强不息,昂扬进取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作为诗人的曹操,“养颐之福”所获得的艺术的永生。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先介绍一下“建安七子”:

王粲、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与曹操、曹丕、曹植并称“三曹”“七子”。建安七子以五言诗为主,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可以实现单句内多意和转折,不像《诗经》的四言需要狮子大转身,很费周折。但是建安七子的五言诗多为长诗,一两千字亦有之,这就让诗的短小精练有了需求,从而催生了后来五绝和五律的诞生。建安七子诗、词、赋皆有,《文心雕龙》对其评价甚高。

下面解读一首王粲的《七哀诗》: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露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诗的大意是:西汉的都城(长安)乱象丛生,董卓命奸人制造祸端。我伤心地离开中原故土,投身遥远的荆州。乡亲们含泪为我送别,依依不舍地抓住车辕。放眼望去,一路上没见到别的,唯有白骨布满了荒原。路遇一个饥饿的妇人,把孩子弃于野草之间,哭述道:“我尚不知死于何处?谁能让我们母子双双保全!”我急忙策马而去,不忍再听她伤心的语音。我登上霸陵继续南行,回头望了一眼长安。我终于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渴望明君贤臣的心情,不由得伤心不已。

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较高,但是从这首诗来看,通篇以叙述为主,结尾发出慨叹,平铺直叙、并未见奇巧之处,较后来唐宋诗的提炼之功相差甚远,可见诗歌的发展道路是艰辛而又漫长的。

其他网友回答

汉未建安时代,文学有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标志着文学发展的新时期已经到来了。这一时期的作家们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他们的创作不仅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且还表现了重建封建社会安宁生活的理想与壮志,具有“慷慨以任气”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优良传统,对后代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建安时代又是文人五言诗的重要发展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众多作家,掀起了五言诗创作的高潮,为五言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经正始诗人的努力,五言诗便成为诗歌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一时期中,赋与散文等其他文学体裁也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一定的成就。

一,曹操、曹丕

曹操是汉未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他比较能够接受农民起义的教训,在各种措施上富有反传统精神。他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屯田制,重法治,讲名实,任用贤能,澄清吏治,恢复了生产,统一了北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曹操的反传统精神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有所表现。他的乐府诗不因袭古辞古意,而能体现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以古题写时事,因此有不少反映汉未社会动乱的诗篇,如《蒿里行》、《薤露行》,后来的新乐府正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他的抒情诗表现了统一天下的壮志和为实现壮志而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如《短歌行》、《龟虽寿》等。他的四言篇章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帶有浓厚的个人抒情意味。后来嵇康和陶渊明等诗人的四言诗都走的是这条路。曹操的诗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语言古补。曹操在散文方面也有创造精神,鲁迅称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就是一篇有政治家锋芒的生动自传,他的散文具有“通脱壮大”的风格。

曹丕是曹操之子。他主要生活在建安后期与魏初天下三分已定的时期。生活中的贫乏决定了他的创作题材狭窄、思想单薄。他的主要成绩是学习乐府民歌,善于用浅显的语言形象地表现思乡与别离等缠绵悱恻的感情,如《杂诗》、《燕歌行》等。《燕歌行》对七言诗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他的散文,如《与吴质书》等,虽字句趋于整饬,而风格清新流畅,颇能动人。他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二,建安七子和蔡琰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晹、刘桢)也是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他们的忧患经历对创作具有决定意义。他们的诗歌的杰作贡献是反映了汉未人民的苦难生活,如王粲《七哀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此外,刘桢《赠从弟》歌咏了具有高志趣贞刚性格;王粲的《登楼赋》以富有诗意的抒情笔调写了乡土之思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处于乱世功业无成的慨叹,是抒情小赋中的名篇。孔融、阮瑀、陈琳也擅长书记或章表,他们的散文具有纵横骋词的特色。

蔡琰的生平经历。她的巜悲愤诗》是一篇自传体的五言长诗,它暴露了军阀混战的罪恶,胡兵的凶残,反映了人民特别是妇女在战乱中的悲惨的命运和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低下。它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各种场面,并深刻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它在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尚不能断定真伪,但后者实是一篇浪漫主义的长篇杰作,感情汹涌澎湃,充满对不幸命运的不平与控诉。

三,曹植

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有成就的作家,所处时代与曹丕不同。他的生活与创作都可以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曹植具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立金石之功”的功名事业心。前期的代表作《送应氏》与《白马篇》,或慨叹社会的残破,或渴望为国立功,都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不过贵公子的豪华放逸的生活,也使他写下了一些“但美遨游,不及世事”的平庸无聊的作品,如《侍太子坐》等。他的后期由于与曹丕争位的一段经历,倍受曹丕父子的压抑,诗歌主要还是抒写建功立业抱负不得施展的悲愤,对迫害的不平与反抗,对迁徏不定的生活困辱生活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如《杂诗》、《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吁嗟篇》、《仙人篇》等,这些诗都同时在客观上暴露了统治阶级为了权位而骨肉相残的丑恶。后期游仙诗中所表现的追求长生避世的思想,是诗人软弱性与消极性的反应。诗人后期能体会一些人民的疾苦,《泰山梁甫行》、《情诗》等表现了对人民生活贫困、徭役繁重的同情。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是曹植诗歌艺术的特色。他在创作上注重艺术的锤炼。他的诗词藻华美,比喻丰富,对偶渐趋精密,起调讲究气势,而且善用警句来带动全篇。这些技巧提高了诗歌的形象性,促进了五言诗艺术的成熟,但也开了雕琢词句的风气。

曹植的创作是多方面的。他的《洛神赋》利用神话传说,通过梦幻境界的描写,表现了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故事,在封建社会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上想象丰富,描写细致,词采流丽,富有浓厚的抒情意味与神话色彩。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多用排偶句法,对骈文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155一22O)字孟德。曹丕(187一226)字子桓。曹植(192一232)字子健。孔融(153一2O5)字文举。陈琳(?一217)字孔璋。王粲(|77一217)字仲宣。徐干(171一217)字伟长。阮瑀(?一212)字元瑜。应瑒(.?一2I7)字德琏。刘祯(?一2|7)字公干。

刘祯,”赠从弟”(其二)贵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动。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开头两句”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平稳自然,正所谓”不由作意,气格自高”,语句工整老实,而形象率真。从诗意看。矛盾尚未显露,场面是平静的,自有一番世外标格的意趣。

接下来的三,四句就不那么平静了,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动。这里的”一”是语助词。语气上连连加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性便自然凸现了。这里语句仍然工整平直,但诗情却开始震荡。全诗的意旨,通过形容词”劲”而有所提示。

以下两句是: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语气似又平缓下来,但诗意有了新的开拓,前面只说了风狂松劲,这里却提出冰霜。.岁晏霜寒,环境愈发恶劣了。而山松却未见萧索,最可称道的是,山松一年到头总是这样端直如一,正气凛然。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末尾这两句最见功力,从技法来说,转用虚词引领设问,语气上立呈斡旋状。避免了全诗笔调上过于平直,就诗意而言,又完成了最后的开拓,揭示了松柏具有耐寒不凋,坚贞不变的本性,于是主旨毕现,全诗顿然有了厚味。

魏志,王粲传中有裴松之注引”典略”:”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刘祯平视”。由此可见,刘祯为人是比较狷傲的。了解这一点,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刘祯清峻硬朗的诗风。体会这篇”赠从弟”的诗中内涵。

其他网友回答

问题 :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的一首诗或一篇散文。

导言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所以说想要明白“建安文学”的来龙去脉,就首先必须了解“建安”从何而来?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读过《三国演义》或者《三国志》的人都明白,所谓“建安”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汉献帝)的年号,起自公元196年,止于公园220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时代”,要比这二十四年要长一点,大致指汉末魏初约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矛盾极端尖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动乱的时代,如同《三国演义》开卷所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在文学史上,却是一个成就突出的崭新时代,历来受到文学史家的重视。“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称“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文学”时期的文风,提出“建安风力”,认为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有慷慨悲壮,直抒胸臆,自然真切,而无矫揉造作、人为雕琢之态;

唐代“诗豪”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

“诗仙李白”便有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给予赞赏。

“建安风骨”主要代表人物

“建安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正视现实,真实的反映出汉末动乱时代的真实状况,富于忧国之思,以及诗人们建功立业的雄心,情辞慷慨、语言刚健的独特风格,即后人所称誉的“建安风骨”。“风骨”(有的文献也成“风力”),刚健有力成为这个时期诗歌的主要特征和审美标准。

其代表人物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蔡琰等为代表。倘若取其最主要的“风流人物”,当属“曹氏父子”三人莫属。

曹操《短歌行》(节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可谓其家喻户晓,我们就不做翻译了。只言诗之情调,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文字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气韵“沉雄”取胜。

“沉”指感情低沉深厚;“雄”则体现对历史大事和战争的叙写,对自我抱负的歌咏及对理想的描绘,进而表达曹操虽然一代枭雄,但求贤若渴。

整体上给人一种雄健浑厚之意,低沉深厚之情,两者碰撞交织而铸成其诗“沉雄”之风貌。

曹植《洛神赋》(节选)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曹植“七步成诗”,神童一枚,其文采被谢灵运高誉“才高八斗”。提及《洛神赋》是源于爱情的遐想,还是出自艺术的创造?

历代文人几番玩味之中,似乎可以看到曹植在三国魏晋那个群雄纷争的时代,用自己的才思,在剑拔弩张之中辟出一道幽光,幽光里透着绚丽的柔情。

后人除了赞誉其文笔之美,便是对其背景似乎更感兴趣。这首诗究竟是不是为甄氏所做的呢?大概只有作者知道。

我们似乎更适合感叹一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诗据史料记载,曹丕二十岁随父征战时的一首作品,其大意是:转眼间秋天来了,天气日渐转凉,花草树木变得枯黄,露水也凝结成霜。燕子都开始飞往南方,郎君啊,我想你想到肝肠寸断,你为何忍心让我独守空房。每一个想你的夜晚,眼泪都会浸透衣服,我本打算靠抚琴转移注意力,却没有效果。月光恰好洒下来,不由让我想起牛郎织女,如此相爱却被银河阻挡,一年才能见一次面。

从知名度和流传度来看,《燕歌行》比《七步诗》差了许多,但它的影响力、内涵以及文学水平要超过《七步诗》。

在曹丕之前,几乎没有完整的七言诗,所以《燕歌行》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七言诗,其意义不言而喻。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这样称赞《燕歌行》:“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兵法天下 如是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现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在其《美的历程》中,也把曹丕的这个“自觉时代”进一步扩大,向前到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他认为:研究文学自觉意义在于确定文学自觉的开端和成熟时期,而没必要牵涉到延续期。

所以说“三国时期”曹氏父子的作品,以鲜明的特色,践行了这一理论,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既是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史诗。

【温馨提示:兵法天下,诗词文化。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读书本难,行文不易;既然头条有缘,文笔相见。如果您认可“兵法天下”,敬请赞转分享,雅评留言】

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 ,诚谢题主邀答,与大家分享“建安文学”这一话题,纯属个人观点。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奇文共欣赏,疑意相与析。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一首诗或一篇散文?】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建安文学最杰出代表人物是哪几位请解析他们一首诗或一篇散文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