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
优质回答:
“商怒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庭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这两句诗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为“绝唱”。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座中欣赏者————贵族、官僚、豪绅。“犹唱《后庭花》”,是说犹唱亡国之音,暗指重蹈亡国之辙。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忧虑,也反映了官僚贵族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中的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其他网友回答
我年轻时就熟读唐杜牧的《泊秦淮》了,这是七言绝句,全诗是: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依字面表面可解释是:烟雾月光笼罩着冷水寒沙,夜晚船停秦淮河靠近酒家。歌女们哪里懂得亡国之恨,隔着江岸依然高唱《后庭花》。实际上暗地里是在讽刺当时的上层社会的荒淫逸乐,爱听靡靡之音,不顾国家的衰败。杜牧的感慨是很深沉的。客观上反映了金陵南京城秦淮河上的繁华,实不暗讽繁华背后的那些当权者的昏庸荒淫。
金陵南京,繁华一时,尤其秦淮河两岸更是,所以“秦淮”渐成“纸醉金迷”的代名词。杜牧目睹了唐国势日衰,当权者的荒淫与昏庸腐败,途经此地,触景感怀而写下这传世名作。令后人读之,也开怀不得。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想来,这句子一点也不浮夸,真实反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社会动荡,人心浮动。但作为社会底层的人,她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生存问题,如果连生活问题都不能解决,那还谈什么精神层面的爱国。
商女不是因为亡国,而去歌唱,是为了生存而去卖唱,虽然脸上笑着,嘴上唱着,但心里的痛,谁能知道。
她们不会写诗,去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也不会为了爱国而拒绝挣钱,可是那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痛苦,为了生存而奔波的辛酸,只有她们自己知道。
作者心里滴血,为亡国而伤心,看到那些商女在兴高采烈的唱歌,心里很不是滋味。诗句中淡淡的透露出诗人对商女的怨恨,责怪她们没心没肺的愚昧生活,由此也看出了杜牧心里的忧伤。
其他网友回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杜牧的巜泊秦淮》,全诗如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一般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后庭花》这个曲子是南朝陈后主所制,是亡国之音的代表。杜牧对当时千疮百孔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泊秦淮》。其实商女并不是杜牧要批判的对象,即是商女,谈不上对国家的责任,杜牧通过商女这个具体人物形象,诗化的语言,对当权者昏庸荒淫进行鞭挞和批判,表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看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杜牧《泊秦淮》诗中的千古名句。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这句话呢?
感景伤时,吟出千古“绝唱”
杜牧在晚唐时期创作的《泊秦淮》绝句全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泛写,绘出了一幅笼罩着薄雾,月色朦胧而寒冷的水城夜景。次句细写,点出他的船停泊在秦淮河水岸酒家对面,一个特别的地方。秦淮一带是六朝时闻名天下的玩乐场所,这里的歌舞酒色,无尽繁华见证过六朝至晚唐的千年兴亡?此时此刻,诗人隔江听到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这可是亡国之音啊!,于是诗人在绝句的后两句由衷发出了对商女、时弊的愤慨和对统治阶级的呐喊”。此绝诗技之高深,诗意之非凡,后世诗界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堪称是一首“千古绝唱”!
有感而发,针砭时弊。
诗人杜牧隔江听到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女唱男和,歌声哀伤。靡糜之声在秦淮河上通宵达旦。杜牧很是纠心,这些无知的歌女,连亡国之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这些达官富人,王孙公子沉湎于酒色,醉生梦死,视国政为儿戏,象陈后主一样追求荒淫享乐。此情此景是晚唐最为泛滥而又十分典型的时弊。杜牧是晚唐忧时伤世,恤民爱国的诗人。他在这首诗中借题发挥,讥讽晚唐政治,当政者不汲取陈后主亡国的教训。或是叹息或是警告:盛世大唐将要步南朝陈后主的后尘了啊!
以诗托志,心系“国家兴亡”
诗人杜牧由秦淮一隅“商女”的糜糜之音和达官富人、王孙公子沉湎于酒色,醉生梦死的时弊现象中。他联想到了当今的晚唐国家,以安史之乱为始的边患不稳,吐蕃入侵;以李希烈称帝为代表的藩镇割据;以李辅国为代表的宦官专权;牛李党争;黄巢起义等等。当朝这种内忧外患,百孔千疮使诗人看到了晚唐社会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他为唐王朝腐败坠落而忧虑悲哀! “诗言志”,一个封建王朝进步诗人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诗句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借古讽今,诗句极具历史纵深感当你读到杜牧《泊秦淮》时,你一定似乎听见歌女哀伤的歌声,唱着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南朝陈后主生活糜烂,不问政事。终日在后庭摆宴,与嫔妃近臣舞文弄墨,艳词歌舞。与爱妃及宫女调情,让文臣作词,选其丽句配曲。一组组分配给宫女,一轮轮地演唱。其中有丽句“壁月夜夜满,琼树朝朝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陈后主的风光日子,就象这玉树后庭花的生命一样,前后只有短暂七年(公元582年至589年)589年,隋兵进入建康(今南京),陈后主被俘,后病死于洛阳。《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始于此!
300多年后,当杜牧在晚唐时期来到见证过六朝兴亡,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这里的酒家歌女却大肆演唱着南朝陈后主时期靡靡的亡国之音《后庭花》曲。他便感慨万千,想起了陈后主,想起了南朝的灭亡。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由此,杜牧用历史的纵深感,以史为镜,借古讽今,创作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千古名篇!
杜牧(公元803-853年),他26岁中进士。这首《泊秦淮》是他在(833~843年)写的。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诗句,几乎是杜牧明确预见到了,晚唐50年后(公元907年)必将灭亡的结果!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看待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