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如何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优质回答:
首先,我要说的是后进生之所以后进一定是有原因的,只要能找准这个原因,采用合适的教育策略,付出真情,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成效。下面,是我对后进生转化的一点看法,以供参考。
“问题生”这一称呼总有一些刺耳。早前,把这类学生叫“差生”,“学困生”,“后进生”,“个别生”等。不管怎么称呼,我们得承认,他们是学生。他们中大部分并非真的有问题,也不是一开始就有问题。他们问题的形成是有多种原因,不可一概而论。但应相信,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有解决的方法。
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问题生”。 “问题生”已是教育的一大难题。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家庭危机、父母离异、留守儿童、社会引诱、物欲极奢、精神空虚,使得现在的孩子,早熟、敏感、封闭、自私、霸道,控制欲强,“唯我”思想严重,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玩酷称大、心理脆弱,攻击性强。问题越来越多,表现越来越复杂。这无疑是家长、教师的重大难题。
首先得承认,“问题生”也是学生,一样有生命的光辉。他们的存在必然有存在的根源。家庭影响、社会引诱、教育缺失都可能是他们偏离生活常态的原因。问题生更需要关注和帮助。
对“问题生”而言,让他们回归正轨,是一件痛苦而艰难的事情;对教育者而言,也同样是艰辛的痛苦。这是痛苦与成长同在,否定与重塑相伴的过程;是一个深入研究,对症下药,正确引导,科学施教的过程。每一个“问题生”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的重塑。我不完全相信瞬间教育的拯救功能,对于特殊学生、特别案例,有时候教育显得很无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相信,真情教育有着巨大的潜在力量。
对“问题生”的教育我们倡导:真情教育“十二字”,即:责任 亲近 尊重 信任 沟通 激励。
责任
“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为人师表决定了教师的崇高责任。 我们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爱是责任的体现,责任是爱的化身。教师的爱永远是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但有时,爱却不是打开学生心扉的万能钥匙。爱和管束应该是一对孪生兄弟。没有严格要求和必要的管束的教育是有缺陷的。对于有些学生严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管束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责任与爱的真实体现。管束以爱为底色,爱是管束的前提,管束是爱的方式。真心对待“问题生”,离不开严格要求和必要的管束,这不仅是需要,更是责任。
亲近
谁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谁就能赢得学生。体贴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亲近和爱。这样,就容易与教师拉近距离,消除潜在的恐惧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要通往儿童的心理,并不是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在路上要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的事。”耕耘心田,拨除杂草,是教育的本质意义。“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研究学生、善于观察。在亲近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展现自身亲和力、卓越才能和高尚情操,使学生对你亲近、崇拜,把你当做最值得信赖的老师,把你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这样,教育就可能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尊重
每个学生都希望别人赞许只有傻子才喜欢被被人挤兑。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要想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首先要尊重学生。新课程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问题生”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是行动自由的独立个体。被平等对待和受到尊重,是他们内心强烈的愿望。能得到老师的尊重对他们而言是极大的精神激励。尊重“问题生”的实质是把“问题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问题生”出发,建立独特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从威严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真情互动,才能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硕果。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他们成长的伙伴,成为他们心理依赖的对象,成为他们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他们困惑的艰难进步历程中的扶持、帮助者。
信任
只有信任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大部分“问题生”自尊心很强,敏感而封闭,自私而霸道,控制欲极强,“唯我”思想严重,人际关系差,情绪不稳定。喜欢称大玩酷,心理脆弱。他们最需要的其实不仅仅尊重,更需要别人的信任。老师的信任能是治疗他们扭曲心理的一剂良药。能与他们相知、相融和相通,对他们而言或许就是干涸心灵的一场雨露。教师要善于保护“问题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信任“问题生”,才能得到他们更多的信任,才能一步步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的打开他们的心结,融化心灵的坚冰。
沟通
责任、尊重、信任,是沟通的前提。沟通有多个层面,一是和学生本人沟通,二是和家庭沟通,三是和学生交往圈沟通。
只有老师以强烈的责任为基础,尊重、信任“问题生”,给他们以亲近感、信任感、期待感,他们才会对老师产生依赖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问题生”产生根源不同,问题不同,性格各异。应区别对待,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根据需和不同的人沟通,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有些适宜于谈话交心,有些适宜于书信交流,有些需用纸条交流,还有些可以用QQ聊天交流,有些可能需在同娱同乐,共同劳动中交流;有些需要多次家访建立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优秀需要和“问题生”的交往圈同学或其他人进行沟通,准确把握他们的心理轨迹……等等。选准沟通的切入口,从他们最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营造宽松氛围,解除心理顾虑,打开他们的心扉。多听孩子们的心声,走进心灵世界的深处。多了解一些他们最爱与最讨厌的事,与他们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进行沟通,站在他们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相信,即使是一块坚硬的石头也能被捂热和融化。
激励
激励能给予他们动力和愉快。所有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问题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教师要善于把握他们的心理,完全掌握他们的细微变化和感情轨迹,触动触动他们心灵,适时地给予他们鼓励,期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切实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认可,并产生强烈进步愿望的心理暗示。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用真情、真爱去关心学生,适时、适度、适当的给他们鼓励、帮助,并让他们能真切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期望,真切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进步,从而树立自信,增强自主意识,朝好的方面发展。
责任是天职,是使命。亲近、尊重、信任是做好“问题生”工作的核心,沟通、激励是基本途径。真情教育“十二字”是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心法。一个老师的德行修养、业务水平,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之中,更应该体现在“问题生”的教育转化上。“问题生”工作是一项艰巨而痛苦的工作,一项细微、缓慢的蜗牛工程。我相信,真情教育“十二字”应该是转变问题生的教育心法。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我也说不好,抱歉。
针对题主一问,我只能是凭借几十年来教学实践中,说说个人的见解,很粗浅,不成熟,请见谅。
“后进生”顾名思义,就是暂时落后的学生,不包括智障儿童的范畴。而要使得这类孩子较有效地转化,还是涉及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因而要实现较有效转化之目的,首先就要深透掌握对象“后进”成因。
本人几十年教学过程中,形形色色的孩子都遇到过:有的因家庭危机而产生,有的因父母离异而使然,有的则是留守儿童、社会引诱、精神空虚等等情况而慢慢地或突然地落后。
教者,必须对“后进生”成因先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采用合适的教育策略,付出真情,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成效。
至于具体“如何能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各有千秋,没有统一“尺寸”的,还是得教学者依据对象实际情况,采用恰到好处的方式方法进行辅导。相信在你的耐心、用心努力工作下,能收到预期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这个事说实话很难办到。
难点一精力有限,三四十号孩子都需要教育,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弱势学科也都不一样,一个老师怎么能面面俱到。
难点二学科特点,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班主任不肯跨学科辅导,真的是有心无力呀。更不可能好几个老师围着三四个学生转。
其实还有很多难点,比如孩子学习习惯啦家长不配合啦等等。要说困难真的是说也说不完。
但是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孔子有多少学生呢?你不妨看看孔子是怎么做的。每个学生都不一样,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学生想学什么教什么。这个做法好像对今天没什么用,因为考试这个东西不管你喜不喜欢。
重点在于你要让孩子能在学校感觉有自己的位置,他没有被忽视。你可以让孩子在班里做他擅长的事,并在公开场合表扬他,重新建立孩子的自尊自爱。
一个人开始要脸才会努力。然后是一个时机,让他明白自己怎么才能更有脸,然后给他一个大目标和一堆可实现的小计划。这些小计划一定是各学科老师共同制定的。作为班主任要统筹规划,由易到难,有步骤的共同完成。
这里面有一个建议,就是你可以跟他讲一些你的计划,比如这一学期你自己的一些目标。让他觉得,你信任他相信并且需要他。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在小学教学工作中如何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