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究竟是为何?
优质回答:
题主您好,我是“封尘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实际上有三层含义。
其一,景致之意,也就是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也即,“两岸山上的猿猴不停地叫唤”。
其实,这句诗也是有其出处和考证的,并非诗人李白所想象。
在郦道元《水经注》中《三峡》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实则与其实景是一致的。
其二,氛围之意,也就是诗句所烘托的意境。
细细分析这句诗词,诗人李白在这里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啼不住”与后句“已过”巧妙对应,用猿声啼叫的短暂,衬托舟行之急速。
试着想象,猿猴一声叫唤还未停止,轻舟却已“飞”过千山万岭。
伴随着的欢乐猿声的和鸣相送,仿佛一曲自然鸣奏曲,氛围之愉悦、声色之和谐,足以见得。
其三,心境之意,这也是最深层次的含义,也就是诗人李白的真实心境。
此句看似是写轻舟之迅疾,但更重要的,实则是抒发诗人李白兴奋愉悦之激情。
为何是这样的心境呢?需要从李白作此诗的背景说起。
这首诗是李白“遇赦而还”的归途中所作。
可以想象,夜郎之地在古代既偏远、又清苦,当李白得知自己被赦免流放夜郎之地,其心情和心境必然是兴奋与畅快的。
可见,李白乘一叶轻舟在“啼不住”的欢快猿鸣声中,毫无阻拦地冲出万重山间,兴奋愉悦之情,既激发出强大的生命力量,更饱含着昂扬乐观的心境。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形容舟行速度之快,一声猿啼未了,轻舟已过万重山,呼应”千里江陵一日还。”
其他网友回答
“两岸猿声啼不住”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早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句表面意思是: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总是在耳边能听到。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有以下3点:
【原文】《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01 与创作背景相关,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心情由悲化喜,十分愉快
在没有到达白帝城之前,李白是处于被流放状态的。原因是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没有收到赦免的消息前李白是处于悲伤的情绪中,一收到赦免的消息便立即出发返程,恨不得马上回到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江陵相隔千里,虽人未至但心已抵达,即使是夸张的写法,但是与那时的心情相比一点也不夸张。“朝辞”说明李白归途心切,一大早就要回江陵,一刻也不想呆在白帝城,因为赦免了就可以回到家乡和亲人的身边,还自己一个清白之身。
“两岸猿声啼不住”在乘船返程的途中总是听到猿猴的啼叫声,而两边又有山,船的速度之快与啼叫声混为一体,如脱弦之箭,十分畅快和兴奋。同时用悲哀的猿猴叫声作为衬托更加玄妙,以悲衬喜,因此会说“啼不住”。
02 自然环境造成的,两边的石山会造成回声现象
古时候长江三峡的山上很多猿猴,经常在山上啼叫。而山多数也是石山,两边是山中间是江,猿猴啼叫就会有回声,而且回声是连续不觉的那种效果。李白乘船从江中行走,自然是在猿猴的啼叫声伴随下。
这是一种自然环境形成回声的效果,“两岸猿声啼不住”也是真实的情况。属于自然反映,诗句也是实际写照,合情合理。
03 猿猴的啼叫声是李白幻想中的欢送声
猿猴的啼叫声可以看作是悲哀的声音,那么自然也可以看成是欢送声了。首先,回归到创作背景中,李白在白帝城被赦免,惊喜而狂,立即返程,回归故乡江陵,回去去亲朋好友相聚。诗人被无辜牵连,本来是一种非常悲痛的事,突然变回到清白之身,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此,可能两边的山没有猿猴的啼叫声,只不过是诗人自己幻想出来的一种场景,把猿猴的啼叫声当作是欢送自己离开白帝城回归江陵。诗中多处用了夸张的手法,而此处的想象也是合理的,诗毕竟讲究的还是表达意境,幻想出来的也是意境。
04 结束语:
李白创作《早发白帝城》最主要就是要表达自己归家心切的愉悦之情,无论出于何种写法或目的,最终能够表达出真实的感受才是最关键。
其他网友回答
“两岸猿声啼不住”描写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乘舟返回故乡极度愉悦的心情。
李白从流放至白帝城时突然获释,即刻决定乘舟返回故乡江陵,心境从低谷飞跃而出,喜不自禁。当“轻舟”在长江上飞流而下时,两岸猿猴欢欣鼓舞,啼声绵延,似乎在欢呼诗人脱离了苦海,即将回到故乡亲人的身边!
其他网友回答
李白乘舟而行,船轻而快,一帆风顺,不管前尘后事,两岸猿猴如何叫停,也无济于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碧波荡漾,美景过眼;船行如飞,心情愉快。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李白笔下的“两岸猿声啼不住”究竟是为何?】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