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始皇遗诏是被赵高篡改了吗?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少校个人认为:秦始皇的遗诏肯定没有被篡改:皇位就是传给胡亥的。但是赵高李斯和胡亥肯定也矫诏了,矫诏的内容就是:让公子扶苏自杀。(全文较长,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从《史记》上看,似乎就是赵高李斯胡亥三人篡改了遗诏,将本应该传位给扶苏的皇位,改成了传给胡亥,并让扶苏自杀。
司马迁本人是一个治学非常严谨的人,他为了真实记载历史,甚至不惜得罪汉武帝,而受宫刑(阉割),所以他肯定不会编造历史和篡改历史。
胡亥把大秦弄亡了,杀扶苏也是事实,蒙恬也是被胡亥矫诏赐死的,于是二世矫诏登基似乎也就成了事实。
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吗?如果胡亥真的是矫诏登基的话,那历史上的漏洞就太多了。
我们试着来分析一下:
1.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开始造反了。打出的口号是:“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是怎么知道遗诏是立扶苏为帝的事的?
胡亥是在公元前210年9月份继位,
第2年,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便开始造反了。
并打出了是自己公子扶苏部下的旗号
史记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陈胜)只是一个偏远农村的普通农民,他怎么会知道如此机密的皇宫秘事呢?
这有两种可能:
第一:遗诏传位公子扶苏,这种说法是广为流传的。
第二:遗诏传位扶苏,这种说法是陈胜自己杜撰的出来的。
我们先假设第一种情况:这种说法是流传出来的。
那问题来了,疑问一:
秦二世登基刚满10个月,他矫诏登基,这种说法已经在天下人尽皆知了,连陈胜这种偏远地区农村的农民都知道了。是谁将事实真相流传出来的?
根据《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当时参与矫诏的人只有赵高,李斯和胡亥这三个人。我们用排除法,
首先:我们将胡亥排除掉。
其次:我们将赵高排除。(因为按史记中的说法,赵高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他挑起了秦二世篡位的心,并威逼利诱李斯来一起做这个事。所以赵高不可能对任何人讲这个事情)。
最后:排除了上面两人,剩下只有一个李斯。
但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疑问二:
假如是李斯流传出来的话,等到流传的结果天下皆知的时候(包括陈胜这个偏远山区农民都知道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赵高和胡亥肯定也知道这个事。
而以赵高和胡亥的性格,像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一旦有流传出去的苗头,他们一定会早早的把李斯家所有人杀光,以求杜绝消息流传和死无对证。
可事实的真相是:
陈胜是公元前209年7月份开始造反(那个时候已经流传出了二世矫诏登基的说法)
李斯是一年后,公元前208年7月被杀的(这其间他的长子李由还在三川郡抵抗过陈胜的叛军)。
说到这儿,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李斯的嫌疑给排除了。
最有可能泄露矫诏秘密的三个重要人物,秦二世胡亥和李斯都被排除了。
那就只剩下一个事实:即陈胜所说的遗诏传位给公子扶苏,是他自己杜撰的,为给造反找一个由头!
2.我们既然排除了李斯和赵高矫诏篡位的可能,那是不是就是说秦始皇遗诏就是让胡亥登基?
从史记李斯列传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给扶苏的信内容是这样的:“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这句话的意思说:让扶苏把军权交给蒙恬,让扶苏自己到咸阳来参加秦始皇的葬礼。没有明确说让扶苏来做太子,或者说死后登基这样的话。
那个时候秦始皇的身体已经油尽灯枯了,如果他说他真的想传位给扶苏,他怎么可能在如此紧急的事情上说法含糊呢?
那会不会是因为秦始皇已经快死了,没有时间来写清楚让扶苏登基这样的话呢?
但《史记》里有这样的话: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就是说,秦始皇已经说完了他想说的话,信也都已经封装好了,只是没有交给送信的人,然后秦始皇死了),
看来并不是说秦始皇没有时间将帝位传给扶苏这样的话写在信上,而是他根本没有这么做!
于是事实的真相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始皇帝嬴政也确实把皇位传给了胡亥了。秦二世胡亥,李斯,赵高的确是矫诏了,但矫诏的内容是赐死长公子扶苏以及带兵大将蒙恬。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开始巡视帝国。公元前210年病死在出巡路上,他的第十八子胡亥继承皇位,成为秦朝第二个皇帝。胡亥继位后,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逼公子扶苏,中尉蒙怡自杀,重用赵高为相,暴政残民,导至秦未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强大的秦朝断送在二世胡亥和奸臣赵高手中,因此,二世胡亥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受到世人的质疑,西汉史学家在巜史记》中就明确记载二世胡亥是篡改遗诏当上皇帝。这种定位被后世史家认可了两千多年,直到清华汉简公布于世,人们对这个历史定论有了重新认识。
二世胡亥继承皇帝后,几乎把兄弟子妹杀戮一空。丞相赵高指鹿为马,把反对自己的大臣杀掉。秦朝残酷暴政,导至农民起义爆发,秦朝灭亡,汉高祖刘邦在秦朝的废墟上建立了大汉王朝。西汉史学家司马骞给后人留下一部史学臣著《史记》,他在写秦朝历史的时候,明确记载二世胡亥,丞相李期和廷尉赵高合谋,篡改始皇遗诏,由立公子扶苏为皇帝,改为立二世胡亥为皇帝,并且假传圣旨把公子扶苏,中尉蒙恬赐死。
因为司马骞是一个学术态度严紧的史学家,汉代距秦朝时间又非常近,史料的真实性相对可靠,加上二世胡亥君臣做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绝大多数人认为,这个事件是真实的。不过也留下一些历史迷团,二世胡亥等人合谋篡改遗诏的事情,是非常秘密的,似乎只有天知地知和他们三人知道,司马骞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如此详细呢?随着近几年出土汉简的破译,二世胡亥继位之谜才真相大白。
2009年,清华大学破译了一批汉简。其中巜赵政书》载:丶昔者,秦王赵政出行天下,环(还)至白(柏)人而病,病笃。谓然流涕长大(叹)息,谓左右曰?”吾忠臣也,其之某所立?丞相李斯,御史臣去疾味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杀其父君(扶苏)中尉恬,大赦罪人。
汉简中写的明白,秦始皇病重了,问手下谁该当接班人。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远在长城上的长子扶苏应该继承皇帝位。但李斯和廷尉弃疾等人认为,公子扶苏远在天边,路途遥远,等扶苏接到诏书回到咸阳继位是相当遥远的事情,国不可一日无吾,假如有野心的大臣趁机作乱,秦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于是,李斯二人冒死上奏立秦始皇身边的二世胡亥为帝。胡亥是秦始皇十八子,本来继承皇位的机会不大,只是受始皇宠爱才跟着巡游。如今情况特殊,秦始皇很快答应了,可见二世胡亥是明正言顺的继承人。史学家司马迁是一个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人,他对二世胡亥和丞相赵高祸国殃民的作法非常痛恨,在缺泛史料情况下,想当然一回,不算过份。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历史未必是可靠的,诸如《史记》、《资治通鉴》等,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难免掺杂个人的认知观点、对不同历史原材料的筛选、认同,可能司马迁面对很多不同的历史原材料,他选择了认为可信的一种,并以自己的观点记录下每一段历史。在这里并不是否定《史记》的真伪,而是以科学的态度从新认识一些古代典籍的记载。
2009年,北京大学在海外收购了一批西汉时期的“竹简”,并将之收藏起来。北京大学收藏的竹简中有一篇《赵正书》,嬴政是嬴姓赵氏,赵正是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的名字。《赵正书》的记载有些颠覆《史记》中有关赵高、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的记载。(《赵正书》竹简开头部分图)
《赵正书》如何记载秦始皇传位?
我们通常知道秦始皇病重,秦二世胡亥、李斯、赵高等人发动了“沙丘之变”,赵高等人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把原来传位给长子扶苏的诏书,改成传位给胡亥。主要记载在《史记.李斯列传》、《史记.蒙恬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等文中。
《赵正书》记载的却出入很大,当时立胡亥是经过秦始皇和大臣商议的,推荐胡亥即位的是丞相李斯和御史冯去疾等人,没有记载赵高参与。《赵正书》记载如下几条:
一、昔者,秦王赵正出游天下,还至柏人(地方名)而病,病笃,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
二、病即大甚,而不能前,故复召丞相斯曰:“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何。……其后不胜大臣之纷争,争侵主。吾闻之:牛马斗,而蚊虻死其下;大臣争,齐民苦。哀怜吾子之孤弱,及吾蒙容之民,死且不忘。其议所立。”
三、赵正(秦始皇名字)流涕而谓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议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第一条记载,秦始皇病重的地方是称作“柏人”的地方,而《史记》则记载的是沙丘宫,不过这个可以理解,秦始皇病在“柏人”,直接到沙丘宫调养,这两个地方离得不远。(红色所指地点是秦始皇病重地,去世地方是沙丘宫(蓝色箭头所指),相隔不远)
第二条记载,秦始皇病重的厉害,于是召见了丞相李斯。秦始皇最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为帝位相争,而大臣们也都各自拥立秦始皇不同的儿子,这样可能导致天下黎民百姓受苦。
第三条记载,秦始皇提议讨论立那个儿子为继任者,在这里丝毫没有提到长子扶苏的名字,也就是说秦始皇根本就没有考虑立扶苏为皇帝。丞相李斯和御史冯去疾进谏认为,秦始皇的行宫距离咸阳非常远,如果召见群臣商议里后继者的话,恐怕大臣们会和皇子们提前谋划,导致朝政混乱,于是提议跟随在秦始皇身边的胡亥继承帝位。秦始皇也同意了。(赵高塑像)
《赵正传》记载秦始皇传位胡亥是同李斯、冯去疾等人商讨过的,里面没有赵高的名字,秦始皇也不让赵高参与,最终秦始皇同意了立胡亥为继任皇帝。而根据《史记》的记载,赵高、李斯、胡亥篡改了秦始皇传位给扶苏的遗诏,两者的结论是截然相反。
对长子扶苏和蒙恬的处理结果的记载《史记》和《赵正书》也是同样,《赵正书》中记载:
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兄扶苏、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隶臣高以为郎中令。
胡亥即位后,接着就杀了扶苏和蒙恬,大赦天下,并任命赵高为“郎中令”,是秦朝时期的九卿之一,负责宫廷的侍卫,保护皇帝的安全。(扶苏和蒙恬动漫形象)
为何不立扶苏?《赵正书》可以相信吗?
秦朝时期,儒家对政治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至于儒家立长不立幼,以及嫡系子孙这样的概念对秦始皇的影响微乎其微。两汉时期,儒家思想影响政治、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很多人按照这套思路来考量秦朝的立储问题,那就有点异想天开了。
扶苏的母亲是楚国的公主,扶苏已经有了明显的政治站队,因此很多大臣都不愿意让扶苏上位,秦始皇对内部的政治斗争是非常熟悉。同时扶苏的政治理念和秦始皇不同,他也不可能让扶苏即位,不然不会将扶苏安排到北方蒙恬的军队中监军。这样做主要是让扶苏远离朝堂内部斗争,同时又可以保护自己的儿子。
《赵正书》的出现是一个孤立的文献,没有其他史料做佐证,况且这一西汉初年的竹简的作者不可考证,是否带有政治色彩也无法确认,因此这一史料能否推翻《史记》的记载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只是一个参考文献!
2013年,在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2017年正式发布解读),也即是秦二世即位时的诏书了,在竹简中胡亥即位诏书中说: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
诏书中说秦二世是奉秦始皇遗诏登上帝位的!(秦始皇剧照)
窃以为,司马迁编写《史记》秦始皇传位这件事的时候,面临了很多不同的记载,作为史官司马迁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他认为可信,也让众多人相信的史料来写秦始皇传位一事,其他不同记载的史料被抛弃了。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孔子身上,孔子编纂《诗经》时面对的是3000-4000首各国的诗歌,他只能删减为300首左右编写成《诗经》,以作为流传。
《史记》记载中,赵高威逼李斯等人篡改了传位诏书,这样的剧情让很多人接受。至于赵高是否篡改秦始皇的传位诏书,只能猜测,已经不可能重现当时的历史真实情况。
假如时间穿越可以实现,好事者可以穿越到秦朝看看真实的历史了。
其他网友回答
据说秦始皇死前有一封发往长子扶苏的玺书,如确实有,那极有可能是宣召扶苏回来即位的。
扶苏是理想继承人的理由莫过于,他是蒙恬那 30 万部队的监军,假设秦始皇真想令另一位皇子即位,不会设置这样一个隐患。
但无论有没有这封玺书,都不影响历史的进程,因为负责始皇巡游的贴身秘书,是中车府令赵高。赵高如果仅仅只是中车府令倒还好,更致命的是,他是始皇小儿子胡亥的老师。
赵高不是宦官,他非但不是后世电视剧里阴阳怪气的死太监,反而仪表堂堂、身材魁梧、并写得一手好字,精通法律,堪称文武双全。中车府令这个职位,有时需要亲自为皇帝驾车,对体型、气力都有相当高标准的要求。而同时,他还教胡亥书法和如何判决狱案。
这样一个人很难不讨人喜欢和信任,赵高有一次犯了死罪,是始皇亲自赦免并让他继续担任中车府令一职,可想而知他有多么受宠。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始皇驾崩,如果即位的是扶苏,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他想保证自己的地位,则必须拥立信任自己的皇子:胡亥。
赵高用同样的理由说服了这时已经担任丞相的李斯:扶苏即位,您的相位就将不保,因为扶苏的亲信是将军蒙恬。
赵高必须拉拢李斯,因为他自己是内臣,需要靠丞相来获得外臣的支持。其次,李斯也容易拉拢,从他设计杀死韩非来看,确实就是个贪恋权位且辣手无情之人。
于是,一封伪造的诏书发至长城下,以秦始皇的口吻,责备扶苏和蒙恬与匈奴征战不利、士卒多有死伤,赐二人死罪。
扶苏见到诏书,当即就准备自杀。
蒙恬却觉得事有蹊跷,又不知道始皇已经驾崩,劝说扶苏道:陛下一直未立太子,但把三十万士兵托付于我,又以公子您为监军,这是把天下重任交给了公子。如今来一使者,就轻易赴死,焉知其中有没有诈?不如派人去陛下那里请示清楚再做决定。
扶苏却道:父赐子死,但死而已,何需再行请示。随即自尽。
蒙恬坚持要见始皇,使者将他扣押,李斯的亲信接管北方驻军。
胡亥这时,也和赵高、李斯一行随巡游车队回到了咸阳,即位为秦二世皇帝。
二世下令诛杀被关押的蒙恬,终于知晓内情的蒙恬长叹道:我蒙家为秦国开疆守土,立功三世,我又手握三十万重兵,哪怕如今身陷牢狱,要反叛也易如反掌。之所以宁死不反坚守忠义,是不想辱没先人教诲而愧对先帝。说罢也服药自尽。
第二年,秦二世在赵高的教唆下,又下令诛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
一个帝国的崩溃,总是先从内部开始。
其他网友回答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秦始皇死之前的遗诏是给长子扶苏,叫他继承皇位的,而秦二世胡亥则是在赵高以及李斯的支持下篡位的。这一观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一书中有详尽地记载。 书中描述了秦始皇少子胡亥与中车府令赵高、左丞相李斯一起合谋毁遗诏、夺帝位的经过。
不过,后人也多有疑问,既然是三人合谋篡位,那应该只有他们三人知道,怎么司马迁知道的这么详尽。据《赵正书》等有关的史书记载,里面有详细的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期窘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杀其…”,不管是不是逼宫,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有可能就是立胡亥而不是扶苏,但对此学界还未有定论。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秦始皇遗诏是被赵高篡改了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