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明皇陵为何选择“十三陵”的称呼?
优质回答:
准确的说,应该是在北京昌平的明皇陵为何选择十三陵的称呼,因为大明一朝的前期是在南京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建立了政权,并修建了明皇宫,他死后便葬在了南京紫金山,朱元璋的陵寝叫做明孝陵,是大明皇帝的第一座帝陵。
后来的事儿,大家都清楚,同时也是朱元璋万万没有想到的,老朱同志本来的如意算盘是让儿子朱标接班,结果造物弄人,朱标竟然走在了朱元璋的前头,老朱只能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新一代皇位的继承人,但朱允炆上台后,开始在大臣的撺掇下“削藩”,这一削把他老叔朱棣给削反了,于是乎,朱棣直接从北京打到了南京,正史讲朱允炆死于熊熊的大火中,支持朱棣成为了大明朝的明成祖。尔后他在南京没干几年,就开始派人营建北京的故宫和皇陵,准备迁都。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同时他宏大的明长陵也已经建造完成,明长陵成为了迁都北京后众位明代皇帝的祖陵,其后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被废成王),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载垕,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明思宗朱由检。从这个列表中大家可以看到,之所以叫做十三陵,原因很简单了,就是因为在陵区内正好有13座皇陵,故称为十三陵,如果明代国祚更长一些,有16位皇帝,那么这里也可能叫做十六陵了~
(此为明十三陵全图,清代绘制)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其实十三陵顾名思义,就是有十三位皇帝葬在了此处。所以称呼为十三陵。
但是,只要稍微研究一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明朝的皇帝应该是十六位啊,那么既然是明皇陵,又怎么会只有十三位呢?
其实,是有三个人有了特别的原因,没有葬在这里!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我们看一下。
其一、其实第一个没有葬在这里的是谁?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而他没有葬在这里的理由也很明确,那就是因为还没有呢!其实十三陵是明成祖朱棣下令建筑的园陵,那时,朱元璋早已驾崩也已经下葬了,作为明朝皇帝总不能挖掘自家人祖坟吧?故而这陵墓力没有朱元璋。
其二、第二个没有葬在这里的是一个失踪人口。
这个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作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他本来应该是当不上皇帝的,但是太子朱标病逝,他才被轮上,只可惜,他这样当上皇帝自然想要巩固本来不稳的帝位,做的事情就是削蕃,这一下可是动了太多人的奶酪了,群起反抗,最终朱棣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登上帝位。而
建文帝则下落不明,此处存疑,似乎更像是朱棣根本不想让他进去帝陵。
其三、就是一个倒霉的人。
景泰帝朱祁钰最初本是亲王,当时的皇帝其兄朱祁镇。后朱祁镇御驾亲征被俘,对方借此要挟明朝投降,哪知朝廷不吃这一套,直接拥护朱祁钰做了皇帝,后朱祁镇被放,然而此时朝中大局已定,已然成为朱祁钰的天下。无奈,朱祁镇退位让贤,成为太上皇。
到了这个时候,这朱祁钰还算顺风顺水的,可哪知道,八年后,朱祁镇发动宫廷政变,这时候朱祁钰已经病了,卧于床榻根本不是对手,可以说是轻轻松松就被夺去了帝位。这一次,朱祁镇长了心眼,直接把朱祁钰削为了亲王,而一个亲王,当然不能葬于皇陵了。
以上就是为什么十六位皇帝的明朝只有十三陵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明十三陵”顾名思义——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的明朝的皇帝陵寝十三座。为了统一称呼故“十三陵”
懂得明朝历史的人们都知道:
由于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残暴,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公元1351年,元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导致红巾军起义爆发,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正式开始起义,到了公元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到了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同年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结束。
明朝(1368年 —1644年)是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小编在这就不考虑、南明的宏光政权及永历政权了)
大明王朝在位16位皇帝,那为什么只有13个陵呢?剩下的3位皇帝的陵墓在哪?
1、明太祖朱元璋与那皇后的——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启用地宫与马皇后合葬。
2、建文帝(下落不明)
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朱棣的陵墓在北京,一个是在迁都前(南京)一个在迁都后(北京),而在这中间还有一位皇帝既没葬在北京也没在南京,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因此皇位落到朱允炆身上,后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说其在宫中自焚,也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甚至还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总之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是一个未解开的历史之谜。既然人都找不到了,陵墓自然也是没有的。
3、明代宗朱祁钰(景泰陵—北京西郊的玉泉山北麓金山口)
明代宗朱祁钰是英宗朱祁镇的弟弟,原本是不会当上皇帝的,却由于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了“土木之变”明英宗成了俘虏,然而国不可一日无主,在大臣的商议下郕王立朱祁钰为皇帝才侥幸坐上了皇位。不过没过多久,明英宗就被放回去了,于是明朝出现了两帝并存的局面,景泰八年(1475)正月,景泰帝病重。明英宗拥护者发动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有重新夺取政权。
英宗即位后,废景泰帝仍为郕王,并把这一年改为天顺元年。病中的景泰帝被迁到西宫,不久死去,年仅30岁。景泰帝死后,以王爷的规格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其妃嫔也被赐死殉葬
故:大明王朝在位有十六位皇帝,其中十三位葬在位于北京昌平的天寿山上,所以称为“十三陵”
谢谢大家查阅 欢迎指正 关注“刘家五叔”,与“刘家五叔”一起谈奇闻趣事!
其他网友回答
选择这个称呼是如今开放的定陵系明朝十六个皇帝中排行第十三个的皇帝,叫朱翊钧,故名十三陵。
其他网友回答
我觉得呢,这个名字是由卫所发展来的。
明朝的时候,每修一个皇陵,就得安排一些军户驻扎。军户就是世代都做军人的人家,他们拖儿带女在皇陵旁边安家,生了儿子就去做军人,守护皇陵的安全。
这样在每一个皇陵旁边,都形成了一个军户组成的村子。定陵旁边就叫定陵村,德陵旁边就叫德陵村。
明亡以后,这些村子也就逐渐转而务农了。他们之间会有一个相互联系,互通有无的地方,也就形成了一个镇子。这个镇子就用了这些村子的名字命名为十三陵镇。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镇子的名字把这片明朝的皇帝陵命名为“明十三陵”,和安徽“明皇陵”,江苏“明孝陵”、“明祖陵”,湖北“明显陵”共同构成了明代帝陵系统。
现在这个地方被分成了两个镇,一个是十三陵镇,另一个是长陵镇。就是因为长陵村发展的太大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明皇陵为何选择“十三陵”的称呼?】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