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人生的境界有哪几重?
优质回答:
很开心回答这个问题。
人生的境界是随着人的认知水平,学识水平,生活状态,经济收入,社会发展等项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会有助于对人生境界的理解。
首先《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自然”“道德”“功利”“天地”。可以说是一种一般规律。
其次在人们随着年龄增长的变化追求的目标或境界也会随之变化。当处于温饱阶段时,人的境界就没有办法去追求或享受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如当人们变的富有时,境界就会更高,有物质境界向精神境界发展。如享受休闲娱乐或对艺术(求画)(音乐)等。
第三在“自然境界”是处于低层次的境界时,当身份地位学识等发生升华时,就会在“道德”“功利”境界上发展。
第四“天地”与“自然”是没有绝对分界线的,这样的境界是有“随遇而安”的态度。这是一般人的生活境界。
第五我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奋斗中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奋斗的过程,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第六社会发展。尤其是我们目前处于“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的艰难时期,就应该提倡人生的境界与社会发展变迁融为一体,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思想道德文化境界。任何脱离社会的境界都是虚无缥缈幻想境界。(感谢关注和支持,附拙作供欣赏)
其他网友回答
人生境界有那几重?
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的境界说,他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种分法大家认可吗?
实话实说,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特意在从度娘上反复浏览了这本书。我简洁的阐述一下自己的浅见,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首先我认为《中国哲学史》中冯友兰提出的人生四种境界“自然”“道德”“功利”“天地”四个境界。较好的反映人生的一般规律。
其次随着人的阅历增加与年龄增长的变化,每个人都的人生追求的目标或境界也会随之变化。当处于温饱阶段时,人的境界就没有办法去追求或享受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如物质条件丰富并改善后,人们对精神的追求变的高时,境界就会随之水涨船高,就有了物质境界向精神境界发展的需求。如从享受休闲娱乐向对艺术(求画)(音乐)等的追求。
再次在“自然境界”是处于低层次的境界时,当身份地位学识等发生升华时,就会在寻求“道德”“功利”境界上发展。
第四“天地”与“自然”是没有绝对分界线的,这样的境界是有“随遇而安”的态度。这是一般人的生活境界。
第五我则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奋斗中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奋斗的过程,这才是人生最高境界。
第六社会发展。尤其是我们目前处于“新冠疫情”全球肆虐,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的艰难时期,就应该提倡人生的境界与社会发展变迁融为一体,才能有更好的生活思想道德文化境界。任何脱离社会的境界都是虚无缥缈幻想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可以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人生的意义全在自己,自己认为有意义那就是有意义的,自觉很重要,做出于本能的事用大脑思考,那就是“觉”。
有不同的了解程度,但是不能不去认知,只是依照本性,依照习惯,却不想想为什么这样做,不去了解其中的意义,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度过了。
低的境界是利己,高的境界是利他,贤指的是道德境界的人,圣指的是天地境界的人,而做同样的事,不同程度的了解,就有不同的境界。
命运是指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并没有什么理由和先知,命是一生,运是一时,成不成才要努力过后才知道,有的人还没有努力到发现自己的才能的地步,就说不适合,那就很可惜了。
道德与天资和命运还有成功没有关系,而是要看个人的表现,做自己应做的事,尽力做到最好,那就是德,圣贤是道德的最完成者。哲学离不开“思”“辨”,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能思考也愿意思考,通过思考得出很多结论,研究很多问题。
哲学家就是把问题仔细研究,并且找出详细的论断根据,而普通人的哲学大多数都是根据别人的结论产生的一些经验。
关于信仰,冯友兰说,合理的信可以发生力量使人成功,但是不合理的信是一种困扰更是一种成功的阻挠。信要在理智之上,否则就有可能坏事。
问一件事的意义,就是想要知道最后能够达到什么目的,有目的才叫有意义。而自然界很多事情是没有目的,所以关于自然的种种现象,就不能说那是为了什么而出现的,从人类的角度看就是没有意义。
人生也没有意义,那是因为人生本身就是目的。人欲与好恶有关,所欲就是所好,不欲就是所恶,欲是一个天然的事物,无所谓善恶,只是人将其分类。
达到了天地境界的人就能够享有真正的自由,因为不管逆境还是顺境,对于天地境界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他们已经超越实际世界的限制,没有好恶,在精神上也没有才与命的限制,拥有自由意志。
人生的境界是随着人的认知水平,学识水平,生活状态,经济收入,社会发展等项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会有助于对人生境界的理解。所以将人生分这四重人们让不让可都客观存在。
无独有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亦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他用三首诗词将其概括其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仅仅看到事物的表象,看不到本质。看到的是事实,却把它当作真相。用《乾卦》来对照,就是“潜龙勿用”阶段,年轻人刚刚开始创业,有冲劲和活力,但缺乏正确的判断;用宋朝蒋捷《听雨》来比喻,就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生处于中年,在外拼搏,“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名利,为地位,为房子车子,模糊了自己的双眼,丢失了自己的本心,餐风露宿,夜不能寐。
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关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到了知天命、耳顺之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所有人和事看淡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渐渐回归生命本源。
其他网友回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是一位比喻的大师,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很多对于道的形容和比喻。
感受最深的还是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句话。这里面暗藏了人生的前三层与后三层境界,有这么玄妙吗?“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其实形容的是一个人做人像一杯浑浊的水一般,我们在目前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问题和选择,如何保持我们内心的笃定与安静呢?就像一杯浑浊的水静置一般,从浑浊到安静下来,直到最后沉淀变清澈,这种浊、静、清就代表了人生的前三层境界,无论何时怎样,人都要懂得安静下来,这个是首要的,《大学》中曾讲述“制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人只有在安静的状态下才能生发出智慧,安静能主宰躁动的(静为躁君)。
但这里还有人生的后三层境界需要讲,那就是“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光做到自己修炼好了,安静了还不够,就像一个人去深山打坐,就算你坐上千年不死又有何意义呢?人活在世上就不能“避世”,我们的一生都是在修行的,那么俗话说:“小隐于林,中隐于市,大隐于朝”,真正的修炼其实就是去人多的地方,复杂的地方,做到自己的内心安静笃定,然后进入到“安”“动””徐生”的三层境界,安就是说的安于当下,人的这辈子可能会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第二次就是奋斗到自己感觉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就是能好好的安于当下欣赏自己的时候;这里的安并不是说的放弃和无所作为,而是内心的安静和笃定,只有做到内心安静了,才会能积蓄力量萌生出智慧做好下一次出发的准备,这也就是所谓的“动”,老子并不是强调逃避和消极避世的处理问题,这里再次得到了印证,这其实是一种智慧的面对问题的处理方式,我们强调的动,是要像水一般,动善时,要在恰当的时机而动,所以最后才会达到“徐生”的结果,老子一直秉承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所以道家说的生不是那种喷涌而出的生机盎然,而是徐徐升起连绵不绝的生机,因为道家看的是长远的发展,看重的是结果的持久性。
最后提醒的是“保此道者,不欲盈。”这一句,提醒我们做人不要求得圆满,圆满必有缺憾,这就是做人的智慧,不求圆满的态度得到圆满的人生,获得知足常乐的心态,往往能将事情做得很好,做事做到极致那只是我们主观上的一厢情愿,没有事情会有极致,反而做到极致那一头事情就会转向另外一个不好的极端,这个是我们要注意规避的,所以凡事留一点点,这是做人的智慧哲学。
其他网友回答
我赞成冯友兰先生对人生境界的分法: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其不仅是动机理论,同时也是一种人性论和价值论,这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一是自然境界对应生理需求。也称级别最低、最具优势的需求,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美国疫情疯狂蔓延之际,黑人被白人警察杀死后引起暴乱,饥渴的人们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自然境界也对应安全需求。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缺乏安全感的特征:感到自己对身边的事物受到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黑人被白人警察杀死后引起暴乱,就是认为,种族歧视导致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二是功利境界对应社交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例如: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以在学校交朋友,无视道德观和理性地积极地寻找朋友或是同类。
三是道德境界对应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这个时候,对追求道德境界也追求尊重需求的人,进行奖励和表扬,颁发荣誉奖章。
四是天地境界对应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包括针对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这是让一个人深刻地体验到自己没有白活在这世界上,并认为,价值观、道德观胜过金钱、爱人、尊重和社会的偏见。
冯友兰指出: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的区别是尽人伦人职与尽天伦天职的区别,也是道德与超道德的区别。道德境界中的人,是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我认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正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天之骄子”。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人生的境界有哪几重?】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