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陆逊怎么战败刘备的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

网友提问: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

优质回答:

首先要说一点,吴军曾经乘胜追击过,不过被蜀军挡住了,而之后魏吴之间矛盾激化,吴军自顾不暇,自然不可能继续攻击蜀汉。在《三国志·先主传》里记载,在夷陵之战后: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

刘备率败军撤到鱼复县以后,将鱼复县改名为永安,自己亲自驻守。吴军李异、刘阿等追到城下,屯驻南山,到八月才撤退。刘备夷陵之败是在六月左右,算上撤退的时间,大约吴军在城外呆了一个月。

吴军无功而返其实和刘备当初兵败的原因差不多,从夷陵到永安之间都是狭长的山路,兵力难以展开,双方谁防御谁优势大。蜀汉末年,钟会、邓艾灭蜀以后又爆发内乱,钟会、姜维、邓艾为乱军所杀,蜀中一片混乱。吴国想浑水摸鱼,派步协、陆抗率大军攻打永安,罗宪仅有两千人马,结果吴军还是无法得手,攻打了六个月以后以失败告终,可见永安之险。

而刘备败回永安时蜀汉的局势远比蜀汉末年要好,国内虽然有动乱,但是只是部分地区叛乱而已,守军也要多的多,刘备亲自镇守无疑也提升了士气,在这种情况下吴军要强攻只能是白白损失兵力。

而更重要的是陆逊已经预见到了魏国可能随时会对东吴下手,他也不可能派太多部队去打永安,因此派李异等人追上去只是试探一下而已,发现无机可乘就立即收兵。事实证明他的担心也是对的,没多久魏军就南下,陆逊不派主力攻打永安的决策无疑是对的。

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而孙权也主动向刘备求和,怕的就是两面受敌。

其他网友回答

公元220年到223年先后发生关羽死、曹操死、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夷陵之战、刘备失败、刘备死。三国天翻地覆。

关羽死后,刘备大怒,出于情感和利益的考虑(曹操之死也是敢出兵的原因),称帝后不久发动夷陵之战。结果大家都知道,被陆逊大败。为何陆逊不乘胜追击呢?

西川并不是那么好打的,就是说蜀汉并非速亡之国,当年刘备进攻刘璋的时候也颇费周折,粮草运输不济,陆逊没法远征。

(孙权剧照,来自网络)

夷陵之战,陆逊的目的主要是防守而非反击,除了刘备,还有曹丕这个势利虎视眈眈。仅因为曹操新丧,政局不稳,曹魏才没有太大的军事动作。

古代打仗需要筹备很多的东西,一旦曹魏缓过神来,东西足备,趁虚而入,陆逊岂不是顾此失彼。土地并不是打下来就能很好的统治,涉及到很多政治上的东西,得到荆州后,去攻打益州是对东吴兵力的分散,一旦荆州人趁机起势,该如何是好?

(刘备剧照,来自网络)

三足鼎立,蜀吴弱而魏强,弄个两败俱伤就是求死之道。吴国虽然喜欢蚕食,但是也有大局观。

其他网友回答

吕蒙袭破荆州,擒杀关羽,对于刚取得汉中大捷,势力正如日中天的刘备集团来说,不啻为当头棒喝。然而刘备集团草创,为巩固统治,刘备在221年4月登基称帝,7月即举兵伐吴。孙权面对刘备倾国之兵,悉国应之,犹有不暇,为防止曹丕北来,还同时上表称藩。

魏国并非无人,当年关羽兵败时,魏主聚众议事,试论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而兴兵。众臣都认为“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刘备力弱,必不敢报仇。而侍中刘晔认为,“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刘晔认为刘备肯定会兴兵报仇。

(曹魏三朝重臣:刘晔,与刘备同为宗室)

翌年,蜀汉车骑将军张飞被害,飞营都督表报刘备,刘备听说张飞军营有报表至,没有拆开来看就说:“噫!飞死矣。”刘备怒而兴大兵往攻孙权,为了防备曹丕趁火打劫,还派了镇北将军黄权把守长江北岸。刘备大军4万多人,浩浩荡荡,尤显不够,又派了白眉马良到南蛮部落中征召蛮兵,得众万余,总数有5万多人。大军出巫山,过三峡,来到夷陵地区,已是222年正月,过了大半年。

看热闹不怕事大,魏主有召集群臣议事。众人都认为孙权假意附庸,曹丕的顾问刘晔又发表了他的看法。“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刘晔建议曹丕不要理睬孙权的上表称臣,而是与刘备一起攻打东吴。

刘晔还分析说,天下三分,曹魏得八,孙刘两家各得其一。两个小国如果互相救助,还能支撑一些时日,如今他们彼此相攻,是自取灭亡之道。曹魏如出兵东吴,刘备也断然不会转而与孙权结盟,而是会加快进军速度,与魏国争夺孙吴领土。但是曹丕认为现在出手,为时尚早,再观望观望。

当陆逊把夷陵以西数百公里的山地都让给蜀汉军队,刘备在山谷中扎营,兵力不能展开,早有探马回报。曹丕说:“刘备不知兵也,怎么能够这么布阵呢?刘备这次要失败了。”后7日,果然有回报说,刘备兵败。

(夷陵之战:蜀汉道路崎岖)

于此可见,孙刘两家火拼时,曹魏集团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对战争的进程了如指掌。

如果陆逊击败刘备,乘胜追击,必然要沿着刘备的进攻路线,溯江而上,往攻巴郡。刘备占据上游,数百里行军尚且用了半年,陆逊从下游仰攻,不知耗时要多久啊。

陆逊所带之军,几乎是孙吴家底,有众5万余人。如果陆逊见猎心喜,带领大军长驱直入,进入西川,劳师袭远,若不能一击得手,大军常年在外,以曹魏集团的谋士猛将,必然也会来一出“白衣渡江”。如此,陆逊军团腹背受敌,又失根据,必然大败。

孙吴集团与蜀汉集团在地利上有很大不同,因为蜀汉集团有汉中和三峡这样的天险,这使蜀汉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孙吴所据江东,所凭仅长江天险。自古有“守江必守淮”之论,曹操早有预见,占据了淮南地区,屯驻重兵。曹魏集团还在襄阳地区还握有1/3的荆州,与孙吴共享长江之利。因此,孙吴的地利之便,实际上已经被这样的地缘消减大半。蜀汉可以倾国而出,自保无虞;孙吴集团如果倾巢而出,必然腹背受敌。

所以,陆逊在击败刘备,稳固前线局势后,果断班师。“…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托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

(陆逊果断班师)

从另一个层面说,孙权向曹魏称臣,对于孙吴集团和曹魏集团的所有人都很别扭,都知道是假的,早晚要翻脸。尤其是孙吴集团,他们跟曹魏对着干了这么久,突然之间被告知吴国成为了曹魏的附庸国了,心里的憋屈难受就别提了。夷陵之战后,为了证明孙权归附的诚意,曹丕要求孙群派遣质子到洛阳。孙权左右推诿,就是不送人。在陆逊班师后,孙权有了底气,对曹魏就不那么客气了,“吴礼敬转废”。魏吴联盟破裂,关系急剧恶化。

曹丕感到遭到了欺骗,就发兵攻打吴国。其实,也说不上孙权欺骗曹丕,实际是曹丕想再等等,让陆逊深入蜀境然后再出其不意掩其不备攻下孙吴,却不想陆逊能够见好就收,及时回师,让曹魏无机可乘。为了挽回颜面,曹丕兴兵攻吴,时在222年秋,距夷陵之战结束只隔着2个月。可见,曹丕为伐吴所做的军事准备也非仓促完成,是早有预谋。

刘备退军回到永安白帝城后,又支撑了10个月才于223年6月因病去世。从222年8月到223年晚春,曹丕从淮南和荆州两个方向对孙吴发动了大规模攻势。孙权集中全力应对,此时轮到了刘备说风凉话。然而此时刘备新败,军力不足,即使冒险出兵击败了东吴,也不能应对强大的曹魏集团,因此这段期间,双方竟相安无事。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

曹丕一连打了6年,期间3次攻伐东吴。在曹丕最后一次伐吴归来,路过曹植的封地——河南雍丘,还特地去看望了曹植,谈了一会子话,临走时给曹植增加了500户食邑,此后这两位曹家的人杰在没见过面。

三国故事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事物的发展往往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彼此牵制,又彼此依赖。斗争的复杂性和戏剧性,呈现给了后世精彩纷呈的三国史。

其他网友回答

夷陵之战,刘备全军覆没,逃回白帝。面对生擒刘备这样的大功,一般将领很难不去乘胜追击,徐盛、潘璋、宋谦等就想攻白帝,擒刘备。但是陆逊和朱然、骆统等人反对乘胜追击。孙权欣然听取了陆逊等人的建议。

陆逊在反对的同时,也说出了原因,曹丕已经出兵了,虽然名义上说帮忙讨伐刘备,但是包藏祸心,实际上是要打东吴。

最初孙权向曹丕称臣,曹丕也是很高兴的。刘晔认为孙权称藩只是缓兵之计,建议曹丕趁孙刘夷陵大战时,出兵灭吴,但是都被曹丕给否决了。

没多久,曹丕终于看清了孙权,才开始对孙权下手,分三路攻吴,这时夷陵之战刚刚结束。

如果陆逊坚持要乘胜追击攻打白帝的刘备,那就是在重演关羽的故事,家还要不要了?

另一方面,东吴在战场上没能干死刘备,刘备逃到白帝,陆续收集残兵败将,稳住了阵脚。

夷陵与白帝相隔几百里山路,东吴在夷陵之战前,只是做好了迎战刘备的准备,并没有要反攻的意思。如果贪得无厌,乘胜追击,进攻白帝,以陆逊那几万人马,怎么可能快速攻下白帝,擒住刘备呢?

陆逊如果进攻白帝,那攻守之势就变了。这相当于重演夷陵之战了,只不过发生了角色对换,陆逊成了进攻方。不同的是,陆逊进军是逆流而上,比刘备的顺流而下更艰难。

一旦陆逊短时间内拿不下白帝,蜀汉各方兵力增援白帝,陆逊就会重蹈刘备的覆辙。

可以套用赵云劝刘备的话:不应置魏,先与蜀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诸葛亮带兵打仗,人们都说他过于谨慎,但说到用兵谨慎,陆逊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

夷陵之战后,反而是东吴最危险的时候,陆逊当然能看得出来,这时候的第一要务当然是要保住东吴,而不是乘胜追击。

孙权听说刘备住在白帝,非常恐惧,派使者前去请和。

孙权作为夷陵之战的胜利者,居然会恐惧刘备,听起来感觉可笑。但是孙权是真的恐惧。

一个月前,曹丕已经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曹丕和孙权已经动起手来,东吴内部扬、越蛮夷大多没有平定,内部也不安稳,这时候孙权听说刘备呆在白帝不走了,自然会恐惧。

刘备呆在白帝,不回成都,想干嘛?难道是要在此组织兵力伐吴?孙权这时候恐惧刘备是很正常的。孙权是个能屈能伸之人,只要对自己有好处,就能拉下脸面,委曲求全,向刘备请和。

东吴如果不见好就收,那就要同时面对刘备和曹丕,东吴是扛不住的。

孙权统军不行,但是善于衡量得失,把政治玩得炉火纯青。曹丕和刘备都是敌人,孙权能够屈膝称藩,先稳住曹丕,专心对付刘备。打败刘备后,又立即向刘备求和,专门抵抗曹丕,面对两大敌人,非常漂亮地打了个时间差,各个击破。

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话真不是乱说的。

其他网友回答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六月,汉帝刘备刚刚继位一个多月,便是下诏全蜀,大军出击,誓师伐吴!

时间倒回到一年零九个月之前,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季汉前将军关羽率领荆州水步军三万余人,也是开始了正式北伐襄樊的战役,襄樊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可是,同年十月,东吴孙权与北方曹魏联合,派出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后方荆州重镇南郡郡治江陵与荆州首府公安。

驻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与驻守公安的将军傅士仁不战而降,关羽后方顿失,与此同时,东吴陆逊率军迅速西进。

一举将武陵、建平、宜都三郡全部攻下,当地汉军被截杀殆尽,在这之后,为了抓住关羽,陆逊更是派兵进攻东三郡房陵一带。

最后,十二月,关羽在临沮章乡,被东吴马忠擒获,而荆州五郡,也全部落入了东吴的手里,所以,一年零九个月之后,刘备自然要大军出发,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

刘备大军刚刚出发时,士气旺盛,连战连捷,六个月后,同年十二月,刘备大军便是推进到了秭归一带。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二月,刘备大军已经前出秭归,推进到夷陵一带,可是,在这里一直与吴军相持到六月,没有任何突破。

至八月,陆逊率吴军在夷陵、马鞍山一带经过连续反攻,斩杀汉军为“万余人”、“万人”,与此同时,步骘在武陵率军一万击败马良率领的武陵部族,刘备军前线全军溃败,败逃回白帝城。

此战,直接交战损失,约为四万人上下,大批军将战死,那么,当刘备败退白帝城的时候,为什么陆逊不追击呢?

不是他不想,是他没实力追击,现实条件也不允许。

首先,刘备虽败,蜀中实力犹存。

实际上,当刘备败退白帝城的时候,吴军在李异、刘阿带领下,数千人已经追至白帝城外的南山上。

可是,经过连续的收拢残兵,刘备在白帝城至少收集了三万余大军,而后方江州赵云率军两万、巴西太守阎芝派遣马忠也是率军五千,急速赶往支援。

这就不难看出,白帝城的刘备军至少要有五万人上下,且据险而守,居高临下,凭借陆逊手下的五六万人,想要再次击败刘备,那是不可能。

其次,曹丕蠢蠢欲动,东吴后方不稳。

对于吴蜀这次交战,曹丕一直在观望,当年七月左右,曹丕便是做好了随时出兵的准备,八月,当陆逊率军越过武陵的时候,北方的曹丕,准备动手了。

因为当时吴军前线约五六万人,全部在荆州西部地区,而后军约十万人以武昌为核心,漫长地分布在荆州江陵至东边武昌的长江防线上。

所以,曹丕派遣三路大军,大举南下伐吴,九月,东路曹休、张辽、臧霸率大军出洞浦口,中路曹仁出濡须坞,西路曹真、夏侯尚、徐晃、张郃出江陵。

这场战斗,从当年九月,一直持续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整整六个月的时间,东吴与曹魏三线开战,所以,哪里还有本钱去追击刘备呢?

事实上,从当年八月至十二月,刘备与孙权多方联络,最终再次恢复了孙刘联盟。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打败刘备之后为何没有乘胜追击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