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
努力未必有成就,刻苦也不一定有回报
但是假如你本来根基薄弱,还无天赋与奇遇,又不想庸庸碌碌地过一生。
最好的办法还是脚踏实地,不断锻造自己。
这一点,明朝“神童”之称的“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宋濂,为我们给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答案。
这位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的宋濂,有何魅力值得我们来聊一聊他呢?
咱们先从一篇他入选中学课文的文章说起,这篇文章就是《送东阳马生序》,我不知道这篇文章今天是否要求背诵,也不知道今天正在读高中的孩子们,对此文是何感受。觉得是繁重的学业应付了事呢?还是觉得对自己有所启迪呢?
总之江阳沽酒客在少年时读到这篇文章,第一印象是由衷的敬佩。
一篇长辈勉励后辈的文章,难免充满说教意味。经历过年轻时代的人都知道,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甭管是否正确,跟孩子时期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深信不疑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人表面听从,内心未必接受,甚至左耳进右耳出,很多人直到碰壁或者蹉跎了岁月才幡然悔悟,但是为时已晚。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这种遗憾也是说得人的能力的问题。
宋濂这个人,老天爷一开始并没有给他一手好牌,自幼体弱多病,家境贫寒。按理说这种格局在古代就是奔着夭折而去的。
可是呢,宋濂却天赋极好,他聪明好学,并没有因为自己“神童”的美誉,而恣意妄为,反而更在刻苦,一个有天赋的人稍微努力就比那些努力很久,却资质平庸之辈更加容易出头,何况他还那么刻苦。
如同今天网络上的段子,比你过得更好的人居然比你还努力,你说你不输谁输。
在元朝宋濂已经可以做官享福了,但是他机智的拒绝了,没有上这条贼船,终于等到大明开国有望,他投奔了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元勋之一。而他的经学文章,也为他后来编撰《元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纪他得以告老还乡,要不说自己的孙子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他可能结局更好,即便如此,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也不算辱没了。
而宋濂晚年写给后辈的《送东阳马生序》,更能看出他通透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句话高高在上地向后辈炫耀,也没有任何苦口婆心的碎碎念。只是很谦逊和平和地回顾自己的生平,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他告诉我们,幼时我家里穷得很,但是我又很想好好学习,怎么办呢?没有困难要上,有困难克服困难要上。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
而且还及时还给他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开头一段就表明自己的意志力和信用。这两点足以让很多人对他产生好感。
其实人生在世,功成名就且不说,你是否能做到一个让人点头赞许的人,都是你自己自律和人品的表现。这很重要。后来的一大段文字他都在讲述自己苦心求学的经历,对师长的尊敬和虔诚,虽然无比艰苦,却从中得到快乐。
自己的功名反而看得很淡,而且后来贵为重臣,被皇帝重用,成为太子的老师,他却觉得这些都是额外的恩赐,自己能跟各位优秀的人在一起,真是一种荣幸。
如今你们的日子比我们那个时候好了很多,这真是一件非常值得赞美的事情,而且听说你也品格高尚,所以我给你说我的这些,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你马生。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面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我并没有值得在后辈面前炫耀的东西,唯有共勉才是真理。
此文堪称鼓励他人的典范,既没有倚老卖老,也没有位高为傲,让人不仅舒服,而且佩服。
假如,大家能耐着性子去理解,这样一位古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肯定会有所收获。
我当年悟性差,没有领悟透彻,好在闻道不在先后,有一天开窍了也是一件荣幸的事情。
所以今天沽酒客分享给诸位,有时间可以去读读宋濂先生的原文,相信不会让你失望。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翻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