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何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其文言文如何翻译?)

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其文言文如何翻译?

优质回答:

《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宋濂,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有《宋学士文集》等。

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应诏从家乡浦江到应天去朝见朱元璋时,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难和勤奋 将自己的缊袍敞衣和同舍生的华丽穿戴对比,又将自己求学的艰难与太学生优越的求学条件对比。 作者意在说明,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作者以自身经历相告马生,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人接受。

从《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们得到启示: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您满意这篇注释,记得收藏,点赞!

余幼时即嗜[shì]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余:我。

嗜学:爱好读书。

致:求取、获得。

假:通“叚”,指借出和借入。

笔录:用笔记录。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弗之怠:这里省略的主语“我”,并是倒装语序,本来为“我弗怠之”,“之”指代抄书这件事。

逾约:亦作“踰约”,超过预定的规约。

以是:因此,“是”代指我按时还书这件事。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益:更加。

硕师:学问渊博的人。

趋:去往。

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执经:手持经书,也谓从师受业。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

辞色:说的话和说话时的态度。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意思是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

俟:等待。

卒:终于。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

负箧曳屣:曳,拖、牵引;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穷冬:深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媵人:侍婢。

汤:热水。

沃灌:沃,以水洗手;沃灌,即洗濯。

衾:被子。

和:暖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xiù],烨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寓:居住。

逆旅:客舍、旅馆。

日再食:每日两餐。

被:古同“披”,覆盖。

容臭:香囊。

烨然:光彩鲜明貌。

缊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今虽耄[mào]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耄老:老年、老年人(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预:通“与”,参与。

缀:这里指跟随。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谬:错误的。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lǐn]稍[shāo]之供,父母岁有裘[qiú]葛[gě]之遗,无冻馁[něi]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廪稍:亦作“廪稍”,旧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

裘葛:裘,冬衣;葛,夏衣。泛指四时衣服。

遗:赠送,给。

冻馁:谓饥寒交迫。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卑:低下。

马生君则:马生,即一个叫马君则的人。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yè]余,撰长书以为贽[zhì],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谒:见。

贽:古时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

夷:平和、平易。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勉:鼓励。

诋:诋毁。

际遇:指生活中遇到的事。

其他网友回答

我查了网上资料,提问者几乎把《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译文、背景、评价一古脑儿的都囊括和笑纳了。不带这样的,给人一点儿余地都没留,你还提么事问。你要别人回答,又一点余地不留,这不是难为人吗?叫人怎么回答?你的答案巳经非常全面,非常正确,非常面面俱到,我感到非常不容易作答,难为人也!

不过,我还是被宋濂这篇文章感动了,硬着头皮给自己找一条勉为其难的、另辟蹊径的回答路子,有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试着这样回答:

先从对宋谦家境贫寒上提一点质疑:”余幼时即嗜学。家贫,…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宋濂家中既有女俑服侍(不知可有男仆为之劳作?),热水、棉被立刻服务到位,这样的家境何谓贫穷也,应该还算不错。当然比起”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在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确是差了点,但绝不是穷苦人家、苦逼家境,能使用仆人之家庭,怎么说也应归于中产之列吧?

后从他的学习精神说起,不可否认,确实值得后人学习。从师”负箧戌屣,行深山巨谷中”,的确辛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辛苦异常。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全因得通观群书”,学得艰辛。”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兄达执径叩问”,问得辛劳,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宋谦自学精神可佳,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标杆。

再说宋谦的谦虚美德也是杠杠的,与晚生切磋并未居高临下,作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被喻为”当号文章第一”(刘基语)的他,竟自谦”今虽耄老,未有所成”。谦虚至此更让人敬佩了。他的学问都源于他的聪敏好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终于以自身学问进任,官至明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明”开国文臣之首”,实至名归。

惭愧得很,过去的确很少看过宋濂的文章,这次下载其诗文184篇真是一大收获。今后有时间得好好拜读。如巜王冕好学》诸君是否有点面熟?巜题李易安书琵琶行》,以诗评诗别有意味。

我这小文原创是差了点,因为引文太多;但也不是抄袭,均出自笔下;只是东摘西取,作了一些文字排列而巳。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如何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其文言文如何翻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