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优质回答:
在大学学过四年哲学,看到这个问题难免想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
《中庸》是儒家经典。所谓四书五经,前者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后者则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事实上,《大学》和《中庸》都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篇章,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书,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要。
《中庸》的开篇之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明宗义,说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现代人也许会觉得很好笑,尤其是读过毛主席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的人,立马会想到那段经典的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但是,真的不要笑古人,在两千多年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还没有人能够提出实践出真知这样的理论。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老天爷是最伟大的,按照“天道”来生活,当然是最正确的。所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儒家强调“天命”,都是把自己当成了老天爷的代言人。(话说回来,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哪一个不是站在老天或上帝的角度在思考这个世界呢?)
然而,“天道”并不好把握,不仅仅是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简单。比如说,老天爷的脾气很怪:尧舜在位的时候,成天发大水;桀纣上台的时候,也不见山崩地裂。儒家学者,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逐渐明白,用常规的理论去解释天命,始终是行不通的。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决定从人性中发掘真理,所以有了前面那两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翻译一下:老天爷赋予人的使命,就是人的本性;顺着本性去生活,也就接近天道了。
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既然率性之谓道,人只要顺着本性去生活就行了。好吃懒做,正是人的本性,儒家难道是要人好吃懒做吗?当然不是。紧接着第三句话来了:“修道之谓教。”道就是路,路是要修的。虽然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是很明显,走出来的路和修出来的路,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自然之路,后者是自由之路。人类孜孜不倦,就是要从自然走到自由。
说来有意思,差不多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理念”是最高范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讲,和“天道”是一回事。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之前,是和“理念”同在的;但是只要一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和“理念”隔绝。所以,人生的旅途是一个充满“回忆”的过程,即通过学习和引导,不断地回忆起理念的点点滴滴。如果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中庸》的开篇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学习拨开迷雾,寻找关于天道、关于人性的真理,最终回到人的真实本性。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翻译成白话就是,天所命的叫作性,顺性发展叫作道,修明其道叫作教。“天命之谓性”的提法,是将性与天和命挂钩,强调性的终极根据在于天,在于命。“率性之谓道”和“修道之谓教”是道德修养的两种方法,中庸解释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所谓“自诚明”的“自诚”,即谓先天道德禀赋,“明”即“觉知”。 有了这种道德禀赋,真心实意地敬守这种道德禀赋,自然就是觉知的,就有很好的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而不需经过后天的训习;所谓“自明诚”则是需要经过后天的教育、点拨,才得以明白、觉醒,而进行道德修养。《中庸》论述了两种方法,但更赞赏第一种。
《中庸》在道德境界上,既讲“中”“中和”,也讲“诚”。所谓“诚”,从字面上看是精诚、纯正之义,但《中庸》的作者却把它说成是贯通天人的绝对精神:“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也是“中庸”精神的体现:“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从这里出发,《中庸》围绕着“诚达天道”和“诚致中和”展开了全面的论证。首先,“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这是说惟诚才可以化育人德,化成人道。《中庸》说“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即是。其次,“诚”也是由“内圣”而“外王”的必由之路:一方面,“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故君子诚之为贵”;另一方面,“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因此,“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最后,在《中庸》的思想体系中,“存诚尽性”还是贯通天人的关键:“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诚是贯通天与人、内与外的合一之道。故《中庸》又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是说,通过“存诚致性”,就可以进达于“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注重入世且身谨力行,主张人世间的各种礼仪乃至一举一动,合乎于天人相合的法象,天命就是自然而为之道(天命之谓性),人道至善契合自然之法度(率性之谓道),尽人道在于存养力行(修道之谓教)。
其他网友回答
要了解“天命之谓性”的含义,必须要先了解神学。篇幅所限,只能简略的介绍一下神学。由于各种原因,中华神学有很多名称,如:龙、曲全、爻、易、太极、道、大象、一、大成等。中庸是孔子用神学构建的道德体系,所以,中庸中说:“鬼神之为德,其盛乎矣!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神学是用广义阴阳、狭义阴阳、个体阴阳代表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因此,宇宙万物中的任何一种物质都有阴阳属性,“天命之谓性”是说人的先天生命有阴阳属性。《继善篇》的开头说:“人禀天地,命属阴阳。”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成之者,性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些都是说人的先生命都有阴阳属性,一个人的属性是阴,就叫“从阴格”,一个人的属性是阳,就叫“从阳格”。从阴格的人以自然界中的阴性物质为正能量,从阳格的人以阳性物质为正能量,这就叫“率性之谓道”。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