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
优质回答:
早些年,我们华北地区有个风俗习惯,因为家家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为此,都在开春后,泥补房屋,房顶、房山、前后墙都要重新泥补一遍,目的就是防治雨季到来时屋漏偏早连阴雨。
由此及彼,由阳而阴,人们不得不想起自己死去的亲人。逝者的坟墓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肯定会冲漏冲毁,肯定会杂草丛生。我们人间住的房屋不能漏雨,那么,失去亲人们的坟墓能看着漏雨吗?那就选择雨季到来之前的清明节,去给失去亲人们的坟墓添坟、除草、烧纸钱,这就叫扫墓。
其实,扫墓文化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流传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一直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那么,第一个扫墓的人是谁呢?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国外,他们逃到卫国时吃不上饭,又贫病交加,在绝望之时,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后来有人告诉了实情,重耳才知道。19年后,重耳重又回国,做了晋国的国君即晋文公。 他论功行赏,大封功臣,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缅怀先祖,记念亲人!
其他网友回答
清明节在我国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就是农历的四月五号左右,这个季节,大地气温开始回升,万物经过了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已开始发芽生长,人们也开始在地里劳作了,到处都是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这时的空气都是特别的清新,人们就开始踏青。
清明扫墓,其实就是我们活着的人为了缅怀逝去的亲人,到墓地来祭奠亡灵的一种形式。扫墓,也可以了却活着的人对逝者的思念,为死去的亲人添把土,烧柱香,也是活者对死者的敬重。同时也是活着的人想借此让逝去的亲人保佑后代平平安安,生活快快乐乐。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特别重视孝道,清明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项传统节日也是国人体现孝道的一种表现是国人表达不忘祖先悼念先人对亡故亲人的缅怀思念之情。据说这种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中国对于祖先的重视,正是来自于对历史和过去的重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能生生不息的源泉。
清明节祭扫的意义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家庭祭奠,一个是国家祭奠。家庭祭奠主要国人以家庭或者家族祭拜自己的祖宗,通过祭拜自己的祖宗表达感恩之情,体现血脉相连的亲情之爱,增强家族成员之间的向心力、凝聚力。国家祭奠主要是共同的祖先或者前辈,通过祭奠使整个民族更加重视并增加国民之间的凝聚力、向心力意义重大。
我觉得现代社会,国家和每个家长都更应该在传统教育上重视起来。
期待和更多朋友交流互相提高赞同的朋友点个赞吧,有想法的点关注下方评论我会第一时间回复,谢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寄托对亲人的哀思,付出自己的实际行动,缅怀先人,激励自己,这只是一种方式,意义在于不忘自己的根,告慰父辈们的心愿。当今科技发达,网络普及,对英灵的祭祈也可献上一束鲜花,不忘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行为。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为什么清明节要扫墓?】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