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元曲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元曲大家?
优质回答:
元曲是怎样产生的?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同为一代文学之胜。元曲的产生,是在格律诗和词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曲更贴近生活, 更贴近今时语言,更具有开放色彩,更复合现代审美心理。
元曲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体式新。曲,属于新格律诗。它有格律定式,但又许在定式中加衬字,有时,还可加句式。从而使曲在体式上具有了‘格律与自由’相统一的新特点。
二是语言新。曲打破了格律诗、词主要以文言文遣词造句的规范。平仄要求不严,并有大量口语入曲,将民歌风韵与俚词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体语言风格。
三是修辞手法新。最突出的是大量使用叠词、重句、象声、模拟等词语,以增强语言效果。另一突出特点是对仗形式的多样化。曲不但有对偶,还有鼎足对,‘联壁对’,‘联珠对’。堪称是集对句之大成。
元曲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元好问、张明善等。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元代戏曲繁荣的背景以及原因,公元13世纪阴柔的南宋政权处处表现着一个文人官僚体系在外交和军事上的绵软,与此同时呢,北方的马背上却急速成长的另一个凶悍勇猛,刻苦耐劳,团结善战,读书不多的民族。他们伟大的首领成吉思汗率领着骑兵东征西讨,以难以置信的气势横扫欧亚。到忽必烈征服南宋,建立元朝,这支军队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一短命王朝将宋以来的文官体系彻底废弃,科举也被废止,儒学陷入衰落。
文化上传统的儒家在元代虽不保有壮健的生命,也不再独享权威,但是呢余威尚在,文学上呢则是成就了元曲,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可见元曲代表了元代的文学范式。步入元代,其实戏曲才真正迎来属于他的时代。元曲兴盛的历史原因有很多,首先,元代有大批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的文人和妇人沦为了艺人。比如关汉卿,他就是一个从戏院歌场里成长出来的作家,本人就参与并演出,并热衷于此,他用兴趣主义和张扬的个性来关照元曲创作。其次就是元代都会的繁荣,出现了几种演出的勾栏瓦肆,他直接刺激了园区的发展,在山西洪洞县明应王庙这个庙里面至今还保存着一幅勾栏演出的盛况,也许这个比文字记载更加直观性,我们在图片当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盛况,元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异质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撞击碰撞,碰撞之后就会带来一种新的生机,使他获得了一种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
那么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元代戏曲的作家以及作品。曲呢,实际上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了杂剧和散曲,就是杂剧和散曲的合称,狭义的元代戏曲包括了北区杂剧和南戏。元代前期呢,它是以北曲杂剧为最,而后,随着政治的往南渗透大量南方文人开始接棒戏曲创作,还有一些北方文人南迁。一时间呢,风头甚至盖过了北方。在宋亡之后,杂剧的发展完全是在北方作家,几乎也全部都是北方人,就是在元代的前期,夏庭之的《青楼集》当中所载111个歌妓以杂剧名者为33人,以南戏名者仅为3人,由此可见杂剧独盛的状况。当时南戏根本就不能与北杂剧打一个平手,但随着元代统治者武力和政治的南侵,杂剧也就由北而南,南方大量的文人和作家开始投身创作,一反前期北人独占的局面。乔吉、郑光祖、罗贯中他们这些人虽然是北籍,但是长期寓居南方,杨梓、金人杰、范康等,他们本身就是浙江人。有这些文人的加盟,这种局面反而使得北方更加衰落。南戏和杂剧实际上是平行发展的,只不过在不同年代不同的时期各有侧重罢了。中国古代戏曲简要划分有两大系统,一个就是宋代的杂剧金院本,一直到元杂剧;一个呢就是成熟稍迟的一个分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南戏。因为它最早产生生于浙江温州有关,但因为温州就地名叫做永嘉,所以又称作温州杂剧,或者叫做永嘉杂剧、永嘉戏曲等等,但南戏和杂剧的最大的区别在哪儿呢?南戏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的自由,因为它完全是民间而非文人案头创作而成。
再来看一下作家,元代曲家辈出,佳作纷呈,尤其是元代的第一批曲家,比如说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纪均祥等等,他们的作品情感饱满有力,观念新颖自由,语言风景别致,让本属于文学边缘的戏曲杀出了传统诗文的冲突包围,获得了自身发展的空间和地位。
关汉卿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写过60多种杂剧,现存的作品大概是18种左右。他在《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当中曾经有这么一番惊世骇俗的自我剖白,他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他还说除非是阎王亲自唤,鬼神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期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这一段惊世骇俗的表白,告诉我们作家流连于市井和青楼的生存生活状态,又以风流浪子自夸,成为叛逆传统价值体系的特别大胆的宣言,同时它也是人性的宣言。代表作有《窦娥冤》。
纪君祥的代表作《赵氏孤儿》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历史大悲剧,18世纪的时候就已名扬海外,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流传至海外的巨作,1735年有法译本,1762年有英译本,此剧哥德、伏尔泰等等文化大咖都曾经亲阅过,深为感动,并且大加赞赏。他的成就如王国维先生《宋元戏曲史》当中所说的,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实甫的《西厢记》代表了元代杂剧的最高成就。大家都比较熟悉。
其他网友回答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和杂剧的合称。相对于明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及唐诗、汉赋并称。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狭义的曲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曲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而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音乐部分亦有宫调之分,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相对于艳丽的词,曲较俚俗而有“恶少”之名,郑骞评:“词与曲是孪生兄弟,词是翩翩佳公子,曲则带有恶少的气息。”
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常常在剧本开头,相当于序幕,但也可以作为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题目正名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元曲选》本《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但也有没有题目正名的杂剧,例如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
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在宴会上,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和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元曲产生过程
初期
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元军大举进攻南宋,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金院本。剧作家痛经变乱,对社会人生颇多感悟,写出了深刻思考人生处境与命运的剧本,通过“情”来透视社会。而散曲创作则内容广泛,当中以叹世归隐的主题最为突出。 后来列出了元人四大剧,包括《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中期
元代中业,杂剧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显示剧作家的独特追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
后期
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江浙行省(今天浙江省)和河南江北行省(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却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及粤剧。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白仁甫
马致远
郑光祖
其他元曲作家:
王实甫 乔吉 张可久 张养浩 高文秀
其他网友回答
蒙古人入侵成功了,元朝建立了,但并没有开科取士,一帮有文化水平的汉族知识阶层已没有什么政治生路,只能是吟诗填词以度此生活,但随着外族带来的胡曲胡调(开初称为“街市小令”、“村间小调”)的大量涌入,以前的词牌逐渐没有多少人继续演唱,填词已经没多大市场了,没有仕途的汉族文士阶层只能转而填以胡曲胡调了为曲牌的词,元曲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元曲包含散曲和杂剧,元曲的表现要素有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中间可加词,但由于元曲胡调比发展优久成熟的宋词更俚俗,所以其音乐和词的严谨远远达不到宋词的高度,押韵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平仄也不必向宋词一样严格!
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元曲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元曲大家?】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