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仿写文言文 初一语文课文基本不讲,无笔记从不预习,每天刷古文阅读背作文孩子比较反感,该怎么办?

网友提问:

初一语文课文基本不讲,无笔记从不预习,每天刷古文阅读背作文孩子比较反感,该怎么办?

优质回答:

“初一语文课文基本不讲,无笔记从不预习,每天刷古文阅读背作文孩子比较反感”,

这位老师的做法代表了一部分语文老师的教学思想。

戚老师多年在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很多弊端。

1.对讲课文的忽视,就是对阅读方法、思维训练的忽视。

一部分老师认为初中考试不考课文,就不讲课文;其实,选入课本的作品大多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语言、结构、写法,都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课文虽然不再考试中直接考查,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渗透阅读文章的方法。

初中语文虽然很多都考基础、考素质、靠课外,但最根本的思路和方法还是在课本上。

初中的学习,和小学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方法显得越来越重要,课文,就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训练的范本;之所以一些老师认为讲课文不重要,我认为其实是这些老师没有能力把握住阅读教学的精髓。

2.每天刷古文阅读,背作文,暴露了老师在教学上的功利思想。

古文很重要,因为会直接考这些题,一部分老师就疯狂刷题。

背作文,这是很直接、很功利的做法。

古文当然需要背、需要做题,但是,只刷题显然是不够的。

古文往往言简而意深,语意的幽微处、精妙处,初一学生由于没有什么底子当然不懂,就需要老师去讲解、点拨。

学习古文,了解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绝不是刷题就够了的。

作文,考查的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提炼、思考、表达,只靠背作文,能行?

应该说这些老师是水平有欠缺、目光较短浅,也缺乏一些语文教师的责任感。

3.无笔记从不预习,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是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的习惯;记笔记、圈点批注、预习复习等,都是很好的习惯,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督促学生养成。

4.不讲课、不组织教学活动,课堂上就缺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碰撞交流。

语文课上的很多东西,也是比较艰深的,很多时候,语文课的趣味性,需要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生成、激发,没有课堂活动,就不会有碰撞和生成,会错失很多精彩的体验,对于学生的视野开阔、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5.初中教学还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因为初中的课难了,才更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这位老师这样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在磨灭学生的兴趣。

重点是:该怎么办?

几个建议:

1.学生可以和教师沟通,交流意见。

家长也可以帮忙出面和老师、或学校沟通。或者到教育管理部门投诉。

2.如果1不凑效,想办法转班或转校。

如果这样的老师能在学校大摇大摆地生存多年,学校没发现、或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问题,那么学校的教学管理一定是有问题的,这样的学校也不值得怎么去留恋了。

3.如果2做不到,只好自己给孩子创造条件。

比如,网络上的讲课视频不少,可以让孩子看一看,休息日让孩子和几个有意向的同学在一起讨论交流碰撞;引导孩子动笔写自己的生活等。

希望能帮助到您。

我是“初中语文戚老师”,感谢关注、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小徐老师常年从事语文和作文教学,深知课本内容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呈现,是学生必学语文技能的导入课,是知识得以掌握并迁移运用的根据地、发源地,虽然小徐老师讲课时从来所课本内容当阅读题来不断的设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寻找答案,同时做阅读题时遇到好文章也同样当课文来深挖细讲,虽然考试时,课本内容从不涉及,但是我从末敢抛弃过课本内容,因为我知道,语文阅读专业知识万变不离其宗,首先要学通、学透、学深课本知识才更有利于在做题中得以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并拓展。

一、纵观部编七年级语文教材,内容完全体现考试时立德树人的人文主题,体现培养语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基本功。

从七年级上册六个单元的内容来看,分别设置了“四时之景”“亲情之爱”“校园之美”“人生之舟”“生命之趣”“想象之翼”六个版块。每一个版都有一个教学中心,无论从体味文章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还是感悟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以及培养联想、想象等能力都提供了经典的范例。

同时每一单元都紧跟着相关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将对课文的表现手法,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技巧加以运用,有文学大家的经典范文作为学习和摹写的依据,远胜于一些作文选的内容,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且课本中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名著导读栏目,不仅丰富了学习的思想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七年级语文上册目录如下图所示:

二、任何时候语文教学不可以脱离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语文学习和考试的最直接依据,特别是中考和高考时明确规定不可以超出大纲范畴,每一个语文都要熟练掌握大纲要求,而语文课本中所选内容就是践行教学大纲的最贴切的范本,不但要学,还要学透、学深。任何抛开课本的行为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众所周知,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都是来自课外,不考课内,因此很多人认为分析课文也是白费工夫,孰不知课本所选都是文学精华,思想瑰宝,其对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写作技巧上的运用及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都有更高屋建瓴的引导,同时课本紧跟教学大纲编写,也是考试内容最集中的体现,因此课本内容必学,而且要以课本为依据把教学大纲内的东西全部体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学通、学透,这样在做题时就会自然而然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例如七年级语文课文朱自清的《春》,几乎涵盖了所有写景作文的表现手法,例如修辞的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开头、结尾的技巧,还是积极向上的精神等思想情感的借景抒发等,如果讲透这篇课文,一般所有写景的和借景抒情的散文阅读题都不会再是难题。

再如第二单元课文《秋天的怀念》是启发学生体会亲情,感受人间真情最经典的文章,也要写记叙文提供了最经典的范例。

例如,从文章的选材来看,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贯穿始末,且多次提到菊花,颇有深意

另外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更是切中人物内心,读来动人心弦,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引导学生写作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如图:

三、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老师要求学生天天刷古文阅读题和背作文这种做法也是很见成效的,但是只试用学习踏实,学习态度好,有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但对很多学生,特别是男孩子和青春叛逆的学生来说,题海战术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反而引起他们的反感。

从目前的中考考题来看,古文阅读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绝对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是课本所学知识为依据,要把课本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及翻译技巧等专业知识学通、学透之后再来谈刷题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背作文一直不是我所提倡的——中国有句话叫“教的曲儿唱不得”,我们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写作的技巧,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然后不断训练学生作文、熟练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方是上策。

但是,作为学生必须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必须紧跟老师的教学步伐才能高效的学习,像这个老师这样的教法有经验的老师也经常在用,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并不是所有的课本内容都讲,有的课文只讲精华部分,有的干脆不讲,为了是留足做题提高的时间。总之,语文学习绝对离不开刷题,特别是古文言文阅读理解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做题量就不能形成语感,无法准确把握古文的翻译和中心主旨,因此刷题也不为过。至于作文同样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且中考作文内容无非多是青春感悟类,多背一些相同题材的作文也确实对提高作文有效果。总之不要抵触老师的任何教学方法,只有适应才能减少内耗,最大程度的提高学习成绩,否则受害的终是自己。

以上是指尖教育帝国小徐的看法,也是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不知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关注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若是出现你所说的情况,这是老师教学的问题,家长可以与老师沟通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老师每天让孩子刷古文阅读背作文,尽管出发点是为了提高语文考试的成绩,但这种为了应试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我认为有失偏颇,语文教学的初衷不应只是为了应试去刷题、去背记,用这种方法教学生,也许能应对考试的一时之需,但有多少学生会真正爱上语文呢?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体会到语文之美呢?难怪孩子会反感,孩子用这种方法学到的语文是“死”的,孩子触摸不到语文学习的奥妙与乐趣,更不要谈获得语文素养了,而没有语文素养的学生,也必定是走不远的。

一、语文课文是基础,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华作品,学习课文不仅是获取语文知识的需要,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不应忽视。

我们都知道,能够入选学生课本的文章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对学生来说,它们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范文。作为老师,我觉得不仅要讲解这些文章,更要好好地讲解,将这些文章中的“精华”散播到学生心中,使它们成为一颗颗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而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并不是通过自学就能够很好地掌握的,尽管初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对于一篇文章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其中的字词,还要学习其中涉及到的语法知识、文学常识、写作背景、写作手法、思想内涵、作品赏析等等等等,许多内容都是需要老师给予一定讲解才能够理解的,否则,学生只是看到了文章的“表面”,而学不到文章的“内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是肤浅的,收获也是寥寥的。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教授语文知识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职责,更重要的是,要让语文这门学科成为学生成长的基石。学习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教授语文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如果连基本的课文都不讲,只是让学生去刷题、去背作文,试问,学生在刷题时遇到的问题从何而解?这些问题不需要通过学习课本来获取吗?学生的解题能力是凭空蹦出来的吗?连课文都没学明白的学生,又怎能做好更多的题目呢?

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也许不讲课文的老师会说:“考试时根本不考书上的。”

是啊,考试时是会不考书上的,但考试的题目却是从书本衍生而来的,那些隐藏在考试题目里的知识点,如果没有加以学习,学生们如何得知?一个连基础知识都不具备的学生,又怎么去解决考试时面对的一个个问题?难道都要靠刷题、背题、记套路来解决吗?这样的方法即便能够解决一两个问题,它们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所以,我不赞成老师不讲课文,作为我们的母语,语文的博大精深毋庸赘述,它不是通过刷题就能够领会、掌握的,它需要从基础开始,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如果老师连语文课文都不讲,且不说学生们离这“博大精深”尚有遥远的距离,即使是基本的语文素养,亦令人堪忧。

二、不做笔记、不预习是不可取的,家长需及时引导孩子,回归到有效的语文学习之路上来。

语文学习是一个“慢工”,它不仅需要听,需要想,也需要写,需要记,需要一点一滴地累积,持续不断地输入,才能由量变产生质变,产生有效的输出。

孩子如果不做笔记,从不预习,需要家长及时地引导。

鉴于孩子的老师不讲课文,有可能孩子在课堂上感觉没有什么可记的,所以便不做笔记,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让TA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即使老师不讲课文,自己也应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这其中便包括要做笔记、要预习。

做笔记不仅仅限于记录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笔记也包括孩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所读、所见、所听、所感等等,它们都可以成为笔记的一部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

因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笔记本上将平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或者将学到的文学常识、背景介绍、段落分析、中心思想等记录出来,或者将读完文章后的感想、启示等总结出来,或者将做题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更新的知识、归纳的要点等记录下来,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做笔记,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不时地翻看、复习笔记,还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考试,比起只是刷题、背题,效果要好得多。

再说预习,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信家长对此也是深有所知的,否则也不会在提问里说到孩子从不预习而产生困惑了。

由于孩子的老师不讲课文,我分析孩子不预习这件事也与老师的授课方式有关,孩子可能觉得既然老师都不讲,预习了也没有用,所以还需家长从中引导,让孩子意识到,虽然老师不讲课文,但作为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老师不讲就不学了,不仅不能不预习,更要认真地预习,以此才能发现问题,语文学习能力才能有真正的提高。

鉴于此,建议家长引导孩子再准备一个预习本,专门记录在预习过程中预先学到的知识点、需要掌握的要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等,让孩子带着“准备”去上课,即使老师不讲课文,孩子也能通过认真、全面的预习,获取到知识。

市面上也有关于预习的指导图书,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涵盖面还是比较全的,家长也可以为孩子购置此类书籍,帮助孩子更好地预习。

总之,家长的引导很关键,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语文是为自己学,在语文的学习方法中,做笔记和预习是需要重视的,如此,改变孩子已有的状态,从初一开始,为初中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古文阅读和作文固然重要,在语文考试中占比较重,但依靠刷题、死记硬背学来的古文和作文,是没有灵魂的,是死板的,一旦题目出现变化,离开了解题“套路”,学生便不得其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生,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近年来,文言文、古诗文的比重在语文科目中的占比越来越高,有句话说“得语文者得高考,得古文者得语文”,可见古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分量。

老师让学生刷题做古文阅读,固然是想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分数,但是,在不讲课文的前提下,单纯依靠做题来学习古文,这条路并不能走得长远。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是一个重要分支,入选的古文篇目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古诗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

初中课本中的古文知识不仅限于实词、虚词等词类知识,还包括文章释义、背景知识、文学赏析等各方面内容,想要学好、学通一篇古文,是需要下功夫的,这其中不仅是学生需要下功夫“学”,老师更要下功夫“教”,才能让学生学明白、学懂、学会用。

而不讲课本上的文章,一味地让学生通过刷古文阅读题来获取信息,纵然这些信息包含着不同的知识点,但它们是分散的,是不成体系的,尤其对于一些与具体文章关联密切的知识点,离开了这篇文章,这些知识点又会换一副面孔,而学生只在做阅读题的时候对它们有个了解,离开了题目,这些知识点就像汇聚不到一起的散沙,始终游离在外,学生会感到无从将它们整合起来,这样的古文学习,势必对学生的能力提升作用有限。

写作文亦是如此,作文更需要“灵活”地学习,它不是靠每天背范本、背例文就能学好的,即便记住了开头结尾的写作手法,记住了各种描写方法,记住了要用哪些事例,记住了怎么过渡、怎么承上启下,等等等等,即便记住了各种写作文的“套路”,把范文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一旦换一种出题方式,换一个考察模式,那些背来的作文就像丢了头绪一般,不知该如何应对。

试问,这样学来的作文,能走多远?即便能走过中考,能走过高考吗?在考试作文题目越来越灵活的今天,不教学生如何积累素材,不教学生如何使用不同的写作方法,不教学生如何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等等等,只是让学生去背作文,学生怎会不反感?又怎会写得出好作文?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又从何而来呢?

四、孩子该怎么办?

鉴于上述种种,如果家长能与老师沟通取得效果,老师能有所改变,自然是最好的,但倘若一时无法实现,恐怕还需家长和孩子自己多下功夫,寻求解决之道。

具体来说,建议家长引导孩子:

1、先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不论外因如何,内因仍然是起关键作用的,让孩子重视语文科目的学习,从初一起,认真学习语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为初中三年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准备不同的笔记本、错题本,用来记录语文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等等(参见本回答第二条),在做题的同时,及时总结错题,记录到错题本上,不时地巩固、复习,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

3、重视预习与复习,它们是语文学习的两个方面,关于预习,已在前面的回答中讲到,关于复习,无需多言,家长与孩子都是了解其重要性的,需要提醒的是,复习不仅仅是刷题,还包括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复习不应脱离课本,它是在对课本知识首先进行消化的前提下进行的,应将课本与做题相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4、重视古文的日常积累,不仅要掌握课内需要学习的古文知识,也要适当地学习一些课外的文言文、古诗文,扩大古文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古文阅读素养,与此同时,辅以做题,通过做题检验对古文的掌握程度,及时查漏补缺。

5、现代文阅读同样不容忽视,考试时考察的现代文虽然不是出自课本,但认真学习课本上的现代文,才能为更好地回答其他现代文阅读题目打下根基,否则,如果连课本的文章都没学明白,又如何去解答课外的文章呢?

6、作文非常重要,但它也是非常灵活的,想要写出好作文,是需要平时“灵活地”练习的,背作文可以应付一时,却不能应付一世,写作是一项基本技能,即使不为考试,它也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它不是靠“背”出来的,家长需引导孩子多阅读,广泛阅读,勤动笔,勤习作,学习真正的作文之法,相信一定比背作文会使孩子更加受益!

其他网友回答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陋室铭》。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陋室铭 》是初中语文教材下册第 四章第16课内容,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文言文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2.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课文;

2、技能目标:学习通过关键字词句来分析人物品性的方法;

3、情感目标:品千古铭文,悟万世雅人。品刘禹锡的品质,悟高尚节操。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诵读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多形式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一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刘禹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定为教学重点,把如何面对逆境作为教学难点。打破以往的常规教学法,以学生的发问为开端,以老师的设问为铺垫,回归问题,思考文言文提问的深度。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上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诵读、解说等学习活动中来。

(二)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理解文章,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

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悟万世雅人,你来说我来评。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逆境的转折升华主旨。

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仿写《陋室铭》,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不过因为时间的关系可能要放到课下。

多媒体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教学程序

一、导:

多媒体出示三张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直接导入铭文,并对铭做简单解读。引出并板书课题。

二、问:

凝视标题,猜一猜我们将要解决哪些问题?(可针对标题提问)

(学生猜测,老师设疑)

三、读:

(一)自探

(1) 检查预习情况,标句读,正字正音(要求不看书读准句读)

(2) 齐读找韵脚。(可从朗读的感觉方面入手)

(3) 出声读,读准节奏(节奏即我们所说的停顿,教师已标注,要求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以读代问,(1)句式的特点?(句式整齐、对仗工整) (2)这样的句式特点读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气,表现了整齐美与错落美相结合的和谐之美,而这就是铭文的特点之一。)(让我们再次齐读来感受这种美)

(2) 合探环节

读一篇文,阅一个人。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一篇文章就是作者心灵故事的表达。下面让我们小组互读,并说说你在阅读之后记住了一个什么样的刘禹锡?

通过关键字、词、句来品读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小组合探)

学法指导:

1、小组合作互读互找,每组至少找3处(找重复的可以补充,不可复述)。

2、注意结合课下注释把握关键字词句,尤其是中心句。

3、运用”通过﹍﹍(字|词|句)让我们认识了﹍﹍样的刘禹锡,

因为﹍﹍(理由充分)”这样的句式表达。

(三)再次齐读文章,感悟大家的理解,并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刘禹锡的品性。(安贫乐道、高雅脱俗)

四、悟

那么高雅脱俗的刘禹锡,是不是也像咱们曾经学过的陶渊明一样想拥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隐居生活呢?(PPT显示刘禹锡的个人生平),看了刘禹锡的个人生平后,大家觉得他的一生用个成语来说是什么?(艰难曲折),那么他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 回归标题,对照刘禹锡。我们把这种借”陋室”这个具体的物来寄托作者情感的文章写法就叫托物言志。

六、作业设计

选一个人,选一处景,选一种心情,仿写《陋室铭》。

七、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标签: 拾柒书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初一语文课文基本不讲,无笔记从不预习,每天刷古文阅读背作文孩子比较反感,该怎么办?】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爱莲说仿写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