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诗 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网友提问:

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优质回答:

这首詩在五言绝句中属上乘之作,从字面上去看,已经是美不胜收了,再从意境上更进一步的去理解,就会看到作者当时的胸怀了。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藉河东(山西永济)人,人又称为柳河东。曾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反对宦官擅权等,后来宪宗即位,随即被贬。文学造诣很深,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我们来看看柳宗元的原詩是怎样去写的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在千山万岭中,鸟都飞得绝迹了,在条条的小路上连人的影子都没有,只在江水中有一艘孤零零的小船,船上有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正在冒着漫天的大雪在静静的垂钓。

詩中前两句描写景致,用的是对仗的笔法,字字珠玑,句句对仗,不仅景色写得很美,文字也是整齐工整,使阅读者心旷神怡。后两句借描写一个在大雪天孤舟独钓的蓑笠翁,比喻自己像蓑笠翁一样的孤独和寂寞,但又同恶劣环境的对抗的内心感受。

谢谢问答平台!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因为这首诗其景其情最能激发人们的情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为抒发狐独、郁闷的心情而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核心突出了一个“寒”字。一是自然的寒:山空雪白,鸟尽人绝,孤舟钓翁,清冷静幽,寒气逼人。二是心境的寒。天地间只有孤舟,寒江上只有钓翁的意境,十分贴切地营造出了柳宗元因参加政治改新运动失败,被贬后政治上的失意和孤独的心情。自然的寒和心境的寒恰到好处互相印证,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其他网友回答

从门庭若市到孤舟独钓。

既有“千”、“万”与“孤”、“独”的数量巨大反差;又不坠青云之志,期遇明君再展宏图!

其他网友回答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看柳宗元的这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首家喻户晓的短诗。千山万岭不见飞鸟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足迹。一叶孤舟,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著名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它为什么能够引起其人们的共鸣,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首诗是作者在其被贬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极大刺激和压抑,诗情或说是灵感爆发,写下这首借描山水之景,抒孤傲之情的著名诗句,以发泄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郁闷和苦恼。

我们在拜读完柳宗元的诗作会发现,他的诗有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客观的境界写得比较幽僻清冷,而诗人本身的主观意志则显得寂寞、孤独和不识人间烟火。

这首诗之所以让人心潮澎湃,不仅在于写作手法上万般讲究,更在于其内容万般优美,是诗又如画。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寂静,一尘不染又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性格却又如此孤傲。这是因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产生并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觉,虚无缥缈远离尘世。从诗的描述,吓咋一看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仔细的推敲会发现,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这个背景要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显得越发突出了。

用词手法上,我们看,“千山”、“万径”,不是随便来的,而是为了给下面的“孤舟”和“独钓”作陪衬用的。结构的严谨更是一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非常常态化的字词在这里经过巧妙的搭配,变得一下子太极端和太绝对。一种不可思议的场景一下子就展现了出来。

接下来的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由于上两句的衬托,场景急转180度,有浩瀚回到平凡,给人一种由天而降下来的感觉,诗情画意,好不爽惬。远景到近景,幻觉到现实,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又静如止水。怎么描述都不为过,怎么描述都不尽然。

如此的手法,如此的境界,怎不引起人们的共鸣。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好,《江雪》这首诗也是本人特别喜欢的诗,所以浅谈下个人看法。

原文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就直奔主题,说说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柳宗元

柳宗元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他的文章的成就大于诗词,但是他的诗词里同样体现了理性,犀利,讽刺等特点。而这些特点不管是当时的人们,还是现在的我们,都是受追捧的,尤其是在人们对社会的大环境产生不满的时候,更能产生共鸣。

而柳宗元其人对于百姓来说,是一位好官,他参与的“永贞革新”,是为朝廷和百姓做实事的。可惜事与愿违,革新失败后被贬,至此以后,他的仕途就再没有达到能够让他一展抱负的地位。而这样一位被当时的腐败政府所压迫的好官,是被人们所认可的,而他的作品自然也同样被世人所认可。

如果一个作品要让人产生共鸣,那么首先必须被认可才行。

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司马,过着被管制和软禁的生活的时候所写。

前两句是描绘的幽静寒冷、孤立无援的场景。“千山”所组成的群山之中,连一只鸟都没有,“万径”所构成的地域里,居然毫无人迹,如此恶劣的坏境是怎么造成的呢?所以看似写景的诗句,充分发挥了诗人文笔犀利、极尽讽刺地写作特点。

后两句写的是人,其实作者表达的场景极其简单:一人、一舟、一鱼竿。而正是这极致的简洁,反应出了作者内心的清高、性格的孤僻。作者在前两句中,所提到的,被当时正大步走下坡路的社会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中,还能出淤泥而不染,过着与世无争的自由生活。这正是当时的人们乃至生活在功利社会的我们所向往的“世外桃源”。

短短二十字,即描绘了当时现实社会的腐败场景,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深入人心的诗句,想要人们不产生共鸣都难。

大环境

这里说的大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当时的社会背景在前文中已说过,腐败不堪、贪官横行。而当时的人文方面,其实喜欢诗词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诗在唐朝相当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作为科考的必考项目,由此可见,在当时的人们心中,诗词是被广泛流传和认可的。

那么现代社会呢?我前文中也说过了,我们现在已经变成了功利社会。在这个一切以利益为先的生活中,人们感到了厌烦、疲惫,但是又不得不这样。所以内心中都向往着一种清净、无为、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江雪》就是给我们这样一幅画面,即使是虚幻的,也满足了很多人的内心思想,使得他们知道,向往这种生活的大有人在。至于人文方面,其实不必多说,以现在人对古诗词以一种仰望的角度去看待,就可看出,诗词在现代人心中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文化。

综合来看,被认可的人所写的被认可的作品,又符合人们的内心思想,所以才会引起人们的共鸣。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文中图片转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立删)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柳宗元的《江雪》诗,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柳宗元的诗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