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
优质回答:
就是抹香鲸的脑油!也是世界上最好的照明灯油!
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有着圆钝、方形的大脑袋,这也是它们独一无二的标志,经常代表鲸出现在各种卡通形象上。这就是抹香鲸。
美国小说《白鲸记》的主角就是一条叫莫比迪克的白色抹香鲸。该书的作者梅尔维尔,因为塑造了这个传奇的恐怖巨型鲸鱼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生物学以这个作者的名字命名了一种史前的超级鲸类~梅尔维尔鲸。
》抹香鲸只有下颚有一排牙齿。但是每一颗牙齿长达十几公分,有好几公分粗。
这些鲸牙光洁度和润泽度远超过象牙,是文玩界的珍品。
成年的抹香鲸可以长达将近20米,重达50吨。在海洋里,除了人类以外,它们没有天敌。
在人类所有捕捉的鲸中,抹香鲸是最危险的一种,但在它们身上却有其他鲸身上找不到的东西,就藏在它们巨大的头颅里面。
抹香鲸的头可以占到整个体长的1/3左右,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空腔,存着一种极其罕见而珍贵的油脂,抹香鲸脑油。
》这些油脂纯净无色透明,在抹香鲸大脑的空腔里头形成一个像凸透镜那样的结构。它的作用是用来聚焦抹香鲸的声波作为声纳的放大器。
抹香鲸的主要食物是生活在深海上千米深的海底的大王乌贼。在海洋下面200米深就会漆黑一片。抹香鲸寻找大王乌贼,完全是靠着声呐。
声波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1500米,比陆地上快三倍。在深海,声纳就是抹香鲸的眼睛。抹香鲸的下潜深度,可以高达3500米。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是2千米,抹香鲸可以游遍大洋的海底。
不仅抹香鲸有这种充满油的大脑袋,海豚的大脑袋高高鼓起的额头,也包含着一个充满油的囊鞘。
但是抹香鲸所拥有的油囊是最大的,几乎占据了身体的1/4。
》抹香鲸的发声来自于鼻腔的延伸部,一个被称为声唇的结构。
我们知道鲸鱼的鼻孔是开在头顶上的,抹香鲸会把肺部的空气挤入这个发生结构,通过声唇的震颤发射出声波。这些声波经过头部油囊的聚焦,可以扫描周围的水域。
换句话说,抹香鲸等齿鲸发出来的是鼻音。在抹香鲸的胃里曾经发现过游速非常快的小型猎物。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抹香鲸是如何抓住这些速度比自己快的猎物的?
动物学家认为,抹香鲸的声纳功率相当的强大 ,声呐击中猎物时,小的猎物会直接被震晕。
一头成年的抹香鲸的大脑袋里面,含有的脑油可以高达1000升以上,这使得抹香鲸成为所有鲸类里最具捕猎价值的一种。
》抹香鲸脑油是一种单链脂肪酸,用它们做成蜡烛,点着以后不仅没有烟,而且极其的明亮,燃烧时间极长。
1600年荷兰探险家巴伦之在挪威海岸发现斯皮兹贝根岛后,北极地区就开始以此为基地进行捕鲸,英国和荷兰派遣的捕鲸船队经常为划分捕捞区域而冲突。在大量的殖民者登陆北美以后,新英格兰地区的贝德福德成为当地的捕鲸中心。这就是小说《白鲸记》诞生的历史背景。
在电灯诞生以前,抹香鲸的脑油是世界上最好的照明原料。传说中古墓里万年不灭的长明灯灯油,就是由抹香鲸的脑油炼制而成。
》古墓里的长明灯真的存在吗?
很多国家的历史记载里,都有盗墓者发现长明灯的传说。公元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宣布脱离天主教会,解散英国的修道院,并且效仿曹操盗墓掘金,挖开了许多天主教的坟墓。在康斯坦丁之父的坟墓里发现了一盏燃烧的灯,按照下葬的年代,这盏灯已经燃烧了1200多年。
根据很多史料的记载,这种长明灯的灯油纯净透明,像水一样。但是即便如此,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包括抹香鲸的脑油等任何一种油脂都不可能燃烧如此长的时间。
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些长明灯的灯芯上涂着黄磷,在墓道被封闭的时候,空气燃尽以后熄灭,等到墓道被重新打开以后,磷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重新点燃了灯芯。
》因为鲸油的特殊价值,在1848年捕杀抹香鲸的活动达到了高峰。
大量的鲸被捕杀之后,捕鲸船不得不远赴天涯海角,去追逐那些游荡在深海怒浪狂涛中的鲸。在人类和鲸的冲突中,鲸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捕鲸船员可谓九死一生。
在小说《白鲸记》中,莫比迪克咬掉了船长的一条腿。船长为了找这条白鲸报仇,历遍了大海的每一个角落,最后找到了这条巨鲸。但是在和这个鲸鱼的搏斗中,被莫比迪克摧毁了整个捕鲸船,唯一生还的是一个女科学家。
在人类从石油中提炼出煤油作为鲸油的廉价替代品之后,这种捕捞活动才慢慢的停止。
其他网友回答
人鱼膏,即鲛人鱼膏,顾名思义,用鲛人的尸体制作而成。其油脂的燃点极低,一滴燃烧数日不灭,若有数具鲛人的尸体,可成两千年不熄的长明灯。制作人鱼膏的过程,据说相当血腥残忍,而且是一项古老的技术活。
鲛人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书籍中多有提及,比如干宝《搜神记》有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说的是鲛人善于纺织,织物叫做“龙绡”,不晓得什么原材料,肯定不是春蚕吐丝。
还有《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另外,《太平广记》说鲛人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简而言之,鲛人人面人身鱼尾,而且还能够和人类发生性关系,对人体和自身毫无伤害。
传说女鲛人最爱诱惑年轻的男子,一旦对她生出念想,就会着了道儿,被她拖入海中溺死,成为鲛人献给海神的祭品。但从文献记载来说,她们却成了人类的发泄欲望的“性奴”,被圈养于院落中的池沼,不得不同情。
鲛人全身上下都是宝物,最值钱的,就是她的眼泪,这便是所谓“鲛珠”,价值胜过任何一种天然珍珠。而鲛人所织的鲛绡,也是稀世珍宝,具有入水不湿的神奇功能。用力撕扯,完好无损,表面玻璃般光滑,在海底也可反光。其柔韧度超出任何一种丝织品,甚至强于二十世纪的化纤材料。
鲛人和鱼儿一样,能用肺呼吸,但离开水,顶多只能坚持一天,就会浑身腐烂脱皮流脓而亡,非但无法熬制成人鱼膏,反而还有剧毒。
在我的最新小说《镇墓兽》中,也用了不少笔墨篇幅来写人鱼膏与鲛人,男主秦北洋南下南海,找寻鲛人,获取人鱼膏,以解长白山之围。我心中的鲛人,是这样的:
“南海鲛人,赤裸的美人,一头波浪卷的长发,就像乌黑的海藻,披散在她皎洁光滑的后背上。但她长的不是人类的歌谣,而像海豚发出的叫声。”
“南海姑娘继续沉吟着海豚的歌声,而她全身的鳞片渐渐发亮,就连一对双乳也铺着细密的鱼鳞,发出白银色的反光。她的双臂腋下有蝙蝠般的翼膜,背后脊椎骨节上生着锋利的鳍刺。只有柔软的小腹部没有鱼鳞,更像海豚皮肤般的光滑……她没有双腿,只有一条细长的鱼尾。”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老白,为您解题。
秦始皇陵里的长明灯油是“人鱼膏”,这一说法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描述说:“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那么问题来了,人鱼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顾名思义,秦始皇陵里的人鱼膏难道真的是人鱼的膏油所制吗?
要说想搞清楚“人鱼膏”,先得搞清楚“人鱼”,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龙一样,我们先得搞清楚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鱼。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不只是现代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人想知道答案。老白翻看了一些史料,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我们的古人并不是一味的迷信,搞什么玄学,而是非常有科学素养的。
《史记新解》和《史记正义》等典籍认为,所谓“人鱼”,其实就是娃娃鱼,即今天公认的古老的“活化石”,中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鲵”。
大鲵并不是鱼,而是两栖动物,体长最大可达200厘米,叫起来的声音就好像小儿啼哭,另外还长着四只脚。
有腿有脚,叫起来像小孩哭,所以古人把“娃娃鱼”当做“人鱼”,这是完全解释得过去的。
在《太平御览》里有不同的看法,此典籍认为,能烧很久做长明灯的“膏”,只能是鲸鱼身上的油。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里也给出佐证:沿海乡民点灯用的“鱼膏”,基本都是鲸鱼身上的油脂。想来秦始皇陵里的“人鱼膏就是“鲸鱼膏”。
不管啥说吧,“人鱼膏“到底是什么,从来说法不一,但有一条基本能达到共识,那就是“人鱼膏”就是“鱼油”,难以统一意见的是,拿不准是什么鱼的油。在中国古代,秦汉年间“鱼油”就是古人点灯时的重要燃料,比如从汉代到明代,长江里的江豚,古人称为“懒妇鱼”,就是重要的照明“油料来源”。另外,鰕鱼身上提炼的鱼油,还可以用来做蜡烛。山东沿海的乡民,点灯也常用海牛身上的油脂。另外嘉鱼、鳗鲡等鱼类,都可以提炼照明用的灯油。
不过,你可不要以为这样可以做长明灯的鱼油很容易搞到,在古代,这妥妥的都是奢侈品,老百姓多不能随意拿来点着照明,这是帝王的专属。提炼不易,彻夜不息,普通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话说回来,鱼油照明在古代虽是奢侈品,缺点却也不少,即使是名贵好用的“鲸鱼油”,烧起来也有很大的腥味,烟气也重,点得时间长了,会令“神损目昏”。唐代时的《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动物油做灯油,会导致人“失明,不能远视”。
所以,皇陵里万年不灭的“长明灯”的燃料——“鱼油”,也是渐渐被弃用。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被发掘,出土了还剩半缸灯油的长明灯,灯油的主要成分是“蜂蜡”,而不是鱼油。《史记》里令无数人为之神往的“人鱼膏”,到了明代已被淘汰。
蜂蜡烧起来没有腥味,也没有鱼油那么大的烟气,当然是更优良的“长明灯”燃料。反正帝王的陵墓也不会考虑成本,什么效果好用什么。
老白说:
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所用燃料“人鱼膏”是经过提炼可以燃烧的鱼油,大概率是“鲸鱼油”。真实的世界里没有人鱼,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人鱼膏”。“人鱼膏”只是一个有噱头的名称而已。
头条千万条,关注 第一条。动动小手给个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人鱼膏即鲛人鱼膏,一说是指的鲛人的脂肪,二说指的是鲛人脑中脂类,不管是身体的脂肪还是脑中的脂类,其制作过程均相当的残忍,制作工艺也颇为复杂。
在下查阅古籍,对这方面的记载不过寥寥数笔,提取的手段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制作工艺方面涉及到熬制提取,以及增加辅料以使得鱼油能够固化成为蜡烛状。这在当时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十足的技术活,因此也仅仅是在一些历史文献中,留下聊聊数笔而已。
那鲛人究竟是何物呢?对于鲛人的记载,诸多的历史典籍中均有所提及,较为常见的便是在《搜神记》中的记载:
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这里记载了鲛人的几大特点:一是其在水边居住,身体像是鱼一样;二是它可以织布,善于纺织之术,所织出的绢物薄如蝉翼,是世间少有的极品。被人称作为“鲛绡”;三是其哭泣后的眼泪,流出眼泪凝固如珠,所流出的泪珠还具有使人产生不老的功效。
因此在封建王朝中,许多帝王都渴望能够长生不老,而鲛人珠便是他们梦寐以求的良药。之所以珍贵,究其原因还是稀少。一来是鲛人的数目稀少,二者是鲛人不易哭泣。鲛人是一个颇为感性的物种,它们只会感动落泪,所谓的“对月流珠”自然也是在感伤之于而落泪。
一来它们极善水性,从不深入陆地生活,因此想要捕捉它们难度极高。二来即便是捕捉了,带给他们的也只有恐惧,感伤落泪便再无可能。秦始皇晚年曾沉迷于长生不老,曾派出徐福等人来东方寻找长生不老之药,或许在因缘巧合之下,捕得鲛人。但他们无法让鲛人流泪,嬴政也迟迟无法获得长生之药,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以鲛人之脂炼制人鱼膏,以在墓穴中前年长明。
鲛人或许是远古人类的一个分支而已,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一部分人类祖先坚持在陆地丛林生存,陆地资源丰富,但面临的风险也颇大。另一部分人类祖先则选择居住于水边,依靠海洋中的资源来生存。原本的双腿在海中便不利于游动,后逐渐进化为鱼类的鳍状结构,方便于更好地适应海中的生活。
在《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记载可以窥得一二:
鲛人大者长五六尺,状如人,眉目、口鼻、手爪、头皆为美丽女子,无不具足。皮肉白如玉,无鳞,有细毛,五色轻软,长一二寸。发如马尾,长五六尺。阴形与丈夫女子无异,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亦不伤人。
由此也验证了我的分析,除了下身与人不同之外,海边的寡居之人多养其于池沼之中,以慰藉孤独之心。
由此可以推断,既然海边的渔夫都可以捕捉人鱼,那么嬴政命人来捉一定数量的人鱼回去,也不无可能。由此推断出,人鱼是远古人类的分支而已,在几千年前还能够在海边发现。嬴政在一统六国之后,对于天下的财富集中处理,百越等小国被征伐,其中很有可能便在征伐的过程中,在海边发现一定数量的鲛人,然后带回咸阳,杀害之以充当墓穴的灯油。
除了鲛人本身的推断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那便是所谓的人鱼膏是抹香鲸的鲸油而已。在历史记载中,始皇三十七年,嬴政在东游之时曾经射杀了海中的一只巨鱼,这个巨鱼在当时被称作“蛟”。在古人的认知里,始皇作为天子,射杀蛟龙,更具有神奇色彩。
这个巨大的鲸鱼自然被他的随从们,开始解剖整理,打开鲸鱼的头颅用其中的脑油制成了长明灯油。
这必然不是有意而为之,当时点灯多以油灯为主,他们像是对待普通动物一样,用动物的脂肪等制作灯油,只不过在使用中发现,此物的油灯极其耐燃,于是便上报始皇,再加以研制,从而最终确定其充当墓穴的灯油。我想,其中必然会伴随着这样一段经历。
巨鱼放到现在来看,能够具有这个特点的,也只有抹香鲸符合了。抹香鲸的体长可以达到20多米,单单它的头颅就可以占到躯体的30%左右,头部的空腔内部藏匿着的就是珍贵的油脂,也就是抹香鲸的脑油。
但凡是海中靠声呐系统来捕捉猎物的动物,都会有一个这种储油腔,例如海豚。但抹香鲸的油腔占比是最大的,他几乎占据了身体的25%左右。这样的大物,猎杀之后提取一定数量的抹香鲸的脑油,用来放置到陵墓中还是颇为可行的一种。如果是其他小型生物,提取如此多的油膏,那必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据科学研究,鲸鱼的脑油制成的蜡烛,7.8g便可以燃烧一个小时,1立方的脑油便可以燃烧5千天,真正的可以确保地宫中的长明灯千年不灭。
当然即便是如此耐燃之物品,也不能够燃烧千年不灭。那既然无法保证燃烧前年,那为何有古墓发掘时,确实能够看到灯在燃烧呢?
要达到这个效果也不难,只需要在灯芯上涂抹遇氧而燃的磷类物质即可。墓穴在封闭时里面是存在一定的氧气的,因而在封闭墓穴时,里面的灯是点燃的,但在消耗掉里面的氧气之后,便无法再继续燃烧。墓穴中没有了氧气,便有利于其中陪葬物品的保护。等到墓穴在千年之后被打开,里面便又被冲入了氧气,这样灯芯便可以自燃,给人以燃烧千年的错觉。
其他网友回答
传说秦始皇陵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
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有人认为“人鱼”是“娃娃鱼”。
据《异物志》载:“人鱼似人形,长尺余。
不堪食。皮利于鲛鱼(即鲨鱼),锯材木人。
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
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根据这一描述,有人认为“人鱼”就是“大鲵”,俗称的“娃娃鱼”。
有人认为“人鱼”是“鲸鱼”。
据《太平御览》引《三秦记》载:“始皇冢……燃鲸鱼膏为灯。”
于是,人们根据此书推测,秦始皇陵地宫中照明所用的是以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
人鱼似乎就是鲸鱼。
也有人认为,“人鱼膏”是由多种鱼油混合而成。燃烧性能更好更稳定。
有书君推测,“人鱼膏”是鲸鱼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1、鲸鱼油光效能高,是制作所谓“长明灯”的理想材料。
以鲸鱼脑油制成的蜡烛,其能量每小时可燃7.78克,每立方米的鲸鱼脑油可燃五千天,足够保证地宫中“不灭者久之”的需要。
所以鲸鱼油是制作所谓长明灯的理想材料。那么这种材料是否能够长明而千年不灭呢?
2、墓穴中的所谓“长明灯”难以长明。
按照鲸油的光效能,一吨鲸油可以燃烧大约14年。
一头大型鲸鱼身上可以炼制出数吨油脂,理想情况下能支持“人鱼膏”蜡烛燃烧近百年,可以算是“不灭者久之”。但燃烧千年就需要数十吨油脂,理论上可以不断燃烧,但在实践中,要在空间有限的墓室里堆体积如此庞大的鲸油,当然是不可能的。
何况燃烧需要氧气,而人鱼膏再先进,也不可能自带氧化剂。即使我们假设秦始皇陵有足够的鲸油储量,但墓穴中空气含氧量有限,持续千年的燃烧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长明终究是理想中的愿望。在北京定陵的发掘中,陵墓正殿有一口青瓷大缸,内盛蜡质灯油,还有一个灯芯,显然这就是长明灯了。但这盏灯在陵墓建起封闭后,没多长时间就熄灭了,因为缸里的蜡油并没有消耗多少。可见,由于密闭的陵墓中缺少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长明灯不容易“长明”。可是为什么人们要纷纷传颂“长明灯”呢?
3、长明灯是对光明的希望和向往。
古人相信,人死后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他们不仅会在地宫墓室里点上“长明灯”,还会把生前喜欢的东西一并带进坟墓陪葬。
在墓中放置长明灯,是希望可以犹如生前的宫殿一样灯火辉煌。
古人对于能够持续燃烧的灯都具有一种与身俱来的喜好,人们对一切神奇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对于长明灯也就会纷纷传颂。
长明灯确实存在,但千年不灭,只能是“往生者”对光明的一种希望和愿景。
4、秦始皇陵长明灯永不熄灭。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对于这样有至伟功业的人,人们自然是希望他万寿无疆。
即使是死后,也希望他能享受光明,希望长明灯能够永不熄灭。
那怕用“人鱼膏”制作的灯不可能真正做到千年长明,但人们心中的明灯却永不熄灭。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