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读后感:看鲁迅的文章,好多都是看了别人的读后感之后才能懂,这样读有用吗?

网友提问:

看鲁迅的文章,好多都是看了别人的读后感之后才能懂,这样读有用吗?

优质回答:

先生著作.尖锐透彻:横眉冷對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他网友观点

答:这样读文章有用!大家都知道,要想彻底了解一个文学家的文学作品,除了反复阅读他(她)的原著外,还要多多关注与之相关的时代环境。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总是或多或少打上阶级的烙印。这个“阶级”就是当时的时代环境。

鲁迅先生,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走到民国时期的一位大文毫。他的思想难免受当时环境的影响。――既有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又有民国时期提倡的“科学、民主”思想的左右。所以,有的时候,鲁迅先生内心是矛盾的,痛苦的。为什么?因为几千年传统封建思想压迫下的民众,已经变得愚昧、麻木不仁,对周围的一切都没有了反应(更何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只有默默地承受着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也更别谈什么血性。

更可怕、可悲的是,被压迫的民众还甘心被奴役(甚至外族的奴役)。弱者挥刀砍向更弱者等,这些都深深地刺痛着鲁迅先生的内心和神经。再加上当时军阀当道时的政府――黑暗,腐败,昏庸无能;只会对老百姓压榨和剥削。所以,鲁迅的文章,为了发表起来方便起见,便用了许多晦涩难懂的文字,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我们呢?因为时间的长远,思想、环境、观念等的变化和不同,所以难以理解鲁迅的文章。好多时候,只好借助别人的读后感才能真正读懂鲁迅,了解鲁迅。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也是不朽的一座丰碑。我们真正想完全读懂他,了解他,理解他,学习他的精神,恐怕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其他网友观点

毛主席曾经多次给予鲁迅以崇高的评价,其中有一句评价甚至将他与孔夫子相提并论,他指出:“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因此,通过阅读别人的读后感是无法真正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的。他的文章字字珠玑、一阵见血,很少有多余的无用的空话,别人的读后感本身已经在一些方面曲解了鲁迅的写文章的真实意图与本来面目了,不宜这样做,这样做没有用处。

鲁迅先生的文章之所以闻名且难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鲁迅先生出生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书面语形式惯用文言文。即使经过了后来的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改造,他的文章对于今天惯用白话文的我们来说仍然有一些阅读障碍。

在1918年5月,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前夕,他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说是白话文,其实与我们现在的语法与用词习惯已经大相径庭了。准确地说,应该是“半白话文”。

让现在的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阅读《狂人日记》等文章的话,他们很难读懂,这一方面在于初中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比较低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鲁迅先生文章当中的语言的晦涩难懂。

2.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反抗封建压迫与剥削的强有力的精神武器。这使得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真正读懂在当时那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文学产物。

这一点决定了鲁迅先生作品的文学价值具有独特性、开创性,同时也决定了其中的种种深意很难被人完全解读。

毛主席在给江青的心中写道:“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那么到底他们的心在哪一方面是相通的呢?就在于他们两人的一生都在反抗压迫与剥削。

鲁迅的《阿Q正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都是在批判封建思想对于人民的迫害,举《祝福》一文中的祥林嫂为例,祥林嫂一生都被封建社会的思想偏见所束缚,早年的她命运多舛(这就是大多数封建社会的普通女子的生活日常),被迫出逃到了鲁四老爷家当佣人,却又被抓回去成亲,后来丈夫和孩子的死亡已经给她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但这还不够,鲁迅还要写出她是如何被封建礼教压迫的,她被告知要去寺庙里捐门槛,才能赎罪,可是捐完门槛之后的她却依旧被人歧视 ,直至死去。

虽说文学价值十分之高,但这一些对于21世纪的孩子来说是很难想象的。

总结: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必须慢慢“啃”原文,切不可去看那些缩写版、读后感。不过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大量阅读那个时代的历史,将自己代入那个年代去切身体会一番,这样或许有益于对鲁迅作品的理解。

其他网友观点

知其言,知其所以言,要了解他的真实意思,看看别人的见解是有必要的,

其他网友观点

鲁迅在那个文言文和白文交接年代,清末和民国初春秋,大家都在争取“自由和民主”,而鲁迅主要用讽刺激战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鲁迅很多文章在文言文与白文对撞,我们读他的文章很吃力,字典不离手翻译文言文和白文的沟通。现代都在网络创造词语,所以鲁迅文章对我们现实社会只是陪衬的作品,……

其他网友观点

学习方法千万种,不只是一种方法才算正确。鲁迅的文章属于半白话文,辛辣讽刺时弊,借喻弘扬正气,处处都是入木三分。都读的懂就成了纯白话文了。

对于说文解字看得少,古文读的少的人,先看别人读后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读他人的理解,不等于不读原著。看他人理解,再看原著,不仅不会被他人诱导,还会发现与他人不同的解释和理解。这比一个人查字典要节约很多时间。如现在出版的《资治通鉴》,一段原文,一段白话文,对读懂原著就很有帮助。

其实,人的知识都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我们不能要求读不懂原著的人,你就别看别读。为什么你看得懂?因为你比别人多看了些别人的书而已。现在还有一种现象,文章里插上一个字母,不知道是英语还是汉语拼音,反正是读不出来,也查不出来。你还坚持读原著?

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看鲁迅的文章,好多都是看了别人的读后感之后才能懂,这样读有用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文章读后感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