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古代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网友提问:

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古代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优质回答:

马上又到了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最注重传统,古人对中秋节也有很多的讲究,但是我们现在延续下来的传统已经很少了,所以我们现在来看古代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应该也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吃月饼

首先,先在这里感谢一下头条大大,在中秋之前将月饼送到了,作为一名东北人,收到月饼后我是老泪纵横,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精致的月饼,还送了刀叉!用刀叉吃月饼,大家在评论区告诉我这是哪个地区的习俗,纵横读书少,走的地方不多,让大家笑话了!

大家都知道的传统就是吃月饼,即使是放到现在的中秋节,还有很多出售月饼的。关于月饼来历,据说是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时,杨贵妃觉得他们吃的一种饼很好吃,就叫它为月饼。

现在,大家吃月饼都是一个一个吃的,但是古代吃月饼是好多人分着吃一个,每人都有同等大小的一份,寓意是合家团圆。月饼在古代就分为很多种类,但是大多数人们吃的还是五仁月饼,五仁月饼里有各种果仁。

我们知道的的就有五仁月饼,豆沙月饼等等。而在现在也有各式各样的月饼,中国古人过中秋就已经流行送月饼了,寓意是送团圆。

祭月

在古代的中秋节,人们是需要祭拜月神的。其实中秋节祭月就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早在周朝时期,就有中秋祭月的习俗了。而且古人祭月还有很多讲究,皇帝和寻常百姓祭月也是不一样的,皇帝要有专门的祭坛。

古人祭月,要提前准备许多祭品,然后全家人再祭拜。那么古人为什么要祭月呢?普通百姓祭月就是希望一年平平安安,也有想要考取功名的人希望自己金榜题名。皇帝祭月就是为了巩固民心,希望国家没有战争,风调雨顺,后来随着人们崇拜的改变,祭月活动逐渐的被人们冷落了。

当然,不祭月了还有赏月这样的习俗。

而在中秋节,正直八月份,这个时候菊花桂花也都开了,在赏月的同时,赏花也是必须的,纵横也很喜欢花卉,经常到花卉市场去逛,现在的菊花和桂花都是主打品种。

击鼓传花

古人都有很多讲究的,所以在中秋等重要节日,都是家里团圆的日子,所以为了增进感情,便出现了击鼓传花这样的娱乐项目。

击鼓传花,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击鼓一边传花。如果鼓声停止了,花停到谁手里,谁就要给大家表演一段才艺,这样便促进了大家之间的感情。

其实,类似这样的活动,也演变为现在团体活动中的娱乐项目,例如丢手绢等游戏,就有击鼓传花的影子(没有考证,我猜测的)

燃灯

在中秋,也是月亮最圆,人们团圆的时候。人们在这种月色下,想出了燃灯以便衬托月色的办法。而花灯向来都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不仅在春节,元宵节出现,而且人们也让花灯在中秋节出现,但是中秋节的花灯比较小型,没有春节的华丽。

在湖广一带有在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有制灯船的习俗。在广东地区,人们在中秋节前后,用竹条扎灯笼,然后糊上纸,涂上各种颜色。然后在中秋夜,将灯笼挂在树上,又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吃螃蟹

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民以食为天”,不管什么样的节日,大餐一顿是少不了的,除了吃月饼外,吃点螃蟹那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秋风起,蟹脚肥,在这个时候弄点螃蟹,喝点酒,想想就美妙,红红的螃蟹看起来就让人食欲大开,作为中秋团圆宴上重要的一道菜,吃螃蟹的寓意也是极好的。

在红楼梦里,史湘云曾在中秋节举办了一次螃蟹宴,螃蟹都十分肥大,所以后来人们就一边赏桂花一边吃螃蟹。

有钱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奢侈且浪费,今年猪肉价格暴涨,吃螃蟹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澄阳湖大闸蟹听过没吃过,不过我们东北的盘锦河蟹,前几天我在市场上听是45元二斤,看样子还挺大了。

反正,我是海边的,最喜欢的还是梭子蟹,哈哈哈哈!

熬夜

前面说吃螃蟹,其实都是有钱人的生活,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挣扎在温饱的水平线上,为了不消耗体力,平时晚上到点就睡觉,天亮才去干活。

恩,我小的时候,饿的时候,我奶就让我晚上早点睡觉。。。太难了,我现在能涨到180斤,我容易吗?

但是在古代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中秋夜越晚睡越长寿。有人想要长命百岁,就在中秋节熬夜。这和春节守岁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人们对生命长久的渴望。所以很多人就在中秋节熬夜,并对长命百岁寄予希望。

观潮

除了中秋赏月,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观潮了。相传农历八月十八为潮神生日,所以民间便有了观潮的风俗。

之所以会在这一天观潮,作为土生土长的海边人就要给大家普及一下小知识点了,潮汐跟月球引力有一定的关系,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圆月之时,所以潮水也最大。

与观潮有关的活动十分丰富,人们要祭祀潮神,而且还要有人主持,防止混乱对神灵不敬。而且还有各种艺术表演。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大赋名篇《七发》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在汉代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加兴盛了。

总结:

其实,详细来说,在古代物质条件不丰富的时候,往往都在过节的时候调节一下生活状态,并且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

我们看,古人过中秋节,又是吃月饼,又是祭月,又是赏月,又是击鼓传花,等等等等……十分热闹,而且人们之间还有互动。

近些年来,大家都觉得传统节日没劲,没有节味,其实我想是因为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过节才能拿出来吃的东西,我们平时就能够吃到了,在没有物质的驱动下,人们对节日的视觉感觉自然就淡了,其实这是一件好事!

当然,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中秋节都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其他网友观点

老北京中秋节供兔儿爷的习俗

老北京每逢中秋节都有自家请兔儿爷、给亲朋好友送兔儿爷的习俗。请兔儿爷就是请平安,送兔儿爷就是送吉祥。很多老人儿认为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和保护神。

古时候,玉兔是老北京祭月活动供奉的神仙,因为传说玉兔在月宫捣药嘛,过去老北京春秋季多发瘟病,老北京人就认定玉兔儿能保佑人间无病痛之苦,所以有了供奉玉兔儿的习俗,“爷”也是对被供奉者的一种尊称。让小儿女跪拜兔儿爷,求个健康平安。

最早关于祀拜兔儿爷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末年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中。到了清朝,兔爷崇拜已经衍生出儿童玩具,兔面人身,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

兔儿爷的形象

过去每逢中秋节前,北京城坊街巷就开始出现专卖兔儿爷的货摊,花色丰富,形象多样。通常是泥质的彩塑,兔首人身,穿着武将一样的神气服装。兔儿爷有的手执药杵、身披铠甲、背插靠旗;有的坐老虎、坐大象、坐麒麟、坐葫芦、坐牡丹……

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有生动的描写: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兔儿爷泥塑越来越丰富,不同的形象也寄托了不同的祝福。

坐大象的兔儿爷,寓意为吉祥如意。(谐音梗…..)

坐虎的兔儿爷,寓意为事业兴盛,王者风范。

坐麒麟的兔儿爷, 寓意为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坐葫芦的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寓意为福禄双全。

坐牡丹的兔儿爷,寓意富贵尊荣。

现如今,这种民间工艺品的人气不如从前了,兔爷儿也成了稀罕物,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中保存了一些各种造型的兔爷儿玩具。虽然现在兔儿爷几乎不再出现在大街小巷的叫卖里,但是在一些工艺店里还能遇见。

我是“有女如玉书中寻”,关注我,我们一起读书、分享、成长。

其他网友观点

中国古人对月亮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不仅历法采用的太阴历,而且在大量的诗词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描写月亮的。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团圆,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代表对亲人的思念。

因此,古代中秋节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是一个庆祝丰收、喜庆团圆的节日。古人过中秋节也一定会吃月饼,也一定会吃一顿大餐,也一定会和亲人好好聚一下,还会祭拜忘亲,祈祷丰收,放孔明灯,放愿望船。

其他网友观点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人月两团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节日气氛十分浓厚,吃月饼,赏月,猜灯谜,这些习俗是从古代流传至今,还是新兴起的呢?

说起来,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明清时期成为和春节有同等的节日。而古人,在不同朝代,过中秋的方式也大有不同。

1、唐朝

吃月饼:唐朝中期,中秋节开始了吃月饼的传统。据《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而到了宋朝,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鲜美,还会在饼面上设计各种与中秋节传说有关的图案。

祭月:设大香案,摆祭品。在月下,人们将月亮神像摆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全家人依次祭拜,然后由当家主妇切月饼,按人切块,切之前一定要计算好人口,在家的外地的都要算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即使没回家的家人,也要留一份给他。

而拜月祈愿时候,读书人祈愿科举高中,女孩祈愿貌似嫦娥,已婚妇女祈愿多生贵子。

2、宋朝

观潮:在浙江一带,观潮是中秋的一大盛事。直到今天,钱塘江观潮还是一项独具特色的风俗活动。

饮桂花酒: 桂花象征富贵吉祥、子孙昌盛。《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到了清朝,中秋饮用桂花酒也成了既定习俗。

熬夜:闽南地区,相传年轻子女们越晚睡,父母会越长寿。不少年轻人,也趁着这个机会玩个通宵。

3、明清朝

明清时期,中秋节越发热闹了,除了传统的祭月,还多了不少有趣的习俗。

燃灯:燃灯象征旺财。清代,苏州村民会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之为“塔灯”。广东更是张灯极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极为好看。在今天,广州中秋赏花灯是最为重要的活动了。

西瓜雕莲花:《帝京景物略》提到,中秋祭月,西瓜要切成莲花状,层层叠叠,煞为好看。

玩兔儿爷:清朝,宫廷里的人把玉兔称为“太阴君”,民间则成为“玉兔儿爷”。而且,兔儿爷的功能也从祭月转为儿童的玩具,制作精致,扮相多样,有头戴盔甲,也有背插纸伞等。

偷葱偷菜:“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相传,如果未婚少女在中秋夜偷了别家的蔬菜或者葱,就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君。

摸秋求子:“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意思是说,秋夜去别人的田里偷瓜,成功的话,明年就会生男孩。

吃芋头:清乾隆《潮州府志》记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

如今,这些习俗有些还在部分地区流传,有些早已被其它方式取代,但无论如何,中秋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好玩的习俗固然有趣味,但更重要的是家人团圆。

其他网友观点

现在的社会发展,已经严重的把中国传统文化遗失。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已经慢慢的走下历史舞台。西方文化正在一点点的代替了中国的古老文化,这一点值得国家决策层引起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尽量把遗失的东西,一点点的找回来。不然以后中国,会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祖国的根源。

其他网友观点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实际上“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圆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也要一样。

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这个时候流行的习俗是赏月和吟诗作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唐玄宗李隆基,相传唐玄宗曾在梦中游览月宫,并得到了名传天下的《霓裳羽衣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各级官员开始自觉学习“赏月”风俗并吟诗作赋,在此感染之下,民间百姓也纷纷仿效,八月十五赏月的习俗从此开始流行!

到北宋时,官方正式把八月十五日定为中秋节,并进一步出现了“拜月”的习俗,八月十五的夜晚,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当然放天灯是也必不可少的,我们现在一般称作“孔明灯”,然而在古代,纸张并不算便宜,富贵之家可以用纸糊几个天灯,农家孩子则多用南瓜、柚子、橘子做灯聊表心意。

到了明清,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吃月饼、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猜灯谜等特殊风俗!

其实细细数来,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很多,各个民族有各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古代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