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你觉得郑板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网友提问:

你觉得郑板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优质回答:

要说清代诗人中写诗最雅致的我还真不好说清楚。但是要是让我说一个写诗最粗最泼辣的我会非常自然的想起这个人。这位诗人不仅诗写得好而且画也画的好,书法也是一绝。

他更是笔者最喜欢的诗人,所以从我们小学时候学过的一首诗说起:

竹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上小学的时候以为是编教科书的专家因为要符合我们学习水平特地选了郑板桥最简单的诗。可是当我上了大学读了郑板桥的集子之后,我发现他的诗几乎都是这样的。比如: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清 · 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还有这样的:

咏芭蕉?

清 ·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笔者选择这些诗并不是特例,大家可以看看郑板桥的集子,几乎都是这样的作品。笔者爱读就是因为读他的诗是不需要太多借助注释的,只要看看相关的写作背景就非常好把握他的诗歌主旨了。读他的诗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因为不用借助注释读起来就异常顺畅。假如换一本钱谦益的诗集你再读一读你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中国人。所以郑板桥的诗歌本身就是很亲民的。

郑板桥的诗歌类别

郑板桥这个人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所以就不多做赘述了。重点我们先看看他诗歌的类别:

一,咏史诗,如《六朝》《南内》《绍兴》;

二,讽喻诗,如上文提到的《潍县署中》等就是这一类诗;

三,题画诗,这也是郑板桥作诗作得最多的一类,也许郑板桥心里更认同自己画家身份一点吧。

我想和大家分享和注意的是,郑板桥作为一个大知识分子、画家、书法家为什么写出来的诗歌却这么的粗,这么的”随性所欲”:

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排斥与平民意识

古代知识分子是热衷于做官的,比如像蒲松龄这样的人,看起来痛恨官场其实心里充满着对做官的热忱。郑板桥是康熙的秀才,雍正的举人,乾隆的进士。考了二十多年,对于考试和做官其实他早就不那么疯狂执着了。郑板桥很少写自己有着远大的治国安邦得理想,五十岁才正式得了个小县令官。其实这时候的他心态已经平和了,平时上上班,有时候还去干干农活,自己办公的县衙就是个茅草棚子。他完全没有知识分子的有越感,时时提醒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的身份。”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关心的就是底层百姓最贴合生计民生的事。没了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架子,自然以天地立心。郑板桥本本分分拿着工资为当地百姓登高一呼。其实,他长得像农民,更怀着一颗农民一样朴实的心。

自身性格与画家气质

文学、美术、书法这三样是很让人卓尔不群的东西。走这些路径的人特别是大师都是非常有个性的,郑板桥偏偏都做的很出色。郑板桥被列为画坛”扬州八怪”之一,这个”怪字”可不仅仅是表示他们美术风格标新立异,还有一指就是他们的性格。徐渭也是八人之一,这徐渭可是后来不折不扣疯了,可想画家性格是多么与众不同;书法中,郑板桥将隶书参入到行楷之中,同时又用写行草的运笔之势来写,还加入他画竹叶的笔法,篆书的形制来创作了极具个人色彩的”六分半书”。作为考据之学的乾嘉时期,诗歌大量融入学术,给诗歌造成了不小的伤害。作为一个标新立异的大师,郑板桥甘心与他们一样,写出那样的酸腐气息的诗歌吗?答案可想而知。

卖画须提粗率之言

生命的最后几年,郑板桥辞官回了家。平时不太节约而且也不会钻营的郑板桥没了收入,日子过不下去了。画家金农亲自为郑板桥定了”润格”,此时他早已经是成名多年的大画家了,对于那些商人来求画,也是有求必应。那时商人的总体文化水品是不高的,古代的文人画是要在留白处题诗的,题给商人的诗肯定不能太有学问气,道学气。所以在大量得题画里郑板桥都用了”独抒性灵”的手法来完成作品的构造。画和诗不再有了距离感,雅俗共赏的东西自然得到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商人喜爱。

这就是郑板桥的诗,越读越有滋味,”难得糊涂”到底怎么解释各有各的说法,但是他的诗歌就是在用最朴实的话语告诉你这个老诗人、老画家、老书法家的狂放而极剧个性的做人,做事。

前辈文学的影响

我认为郑板桥的诗歌受到了《诗经》、《汉乐府》、元白诗歌等风格的影响。这类诗歌浅显易懂,不费心力,呼之则来挥之则去。毫无矫饰造作。文章的心就是作者的心,他关心的总是时事、是现实、是知识分子那颗带着责任感的心。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他网友观点

难得糊涂郑板桥真的“难得糊涂”吗?

郑板桥这个人很奇怪,在民间他博得了很好的名声,比如说傲骨铮铮,淡泊名利,赈贫济孤等,而在现代文人的笔下,郑板桥则是另一个样子,口是心非,贪婪好色,人品低下。 孰是孰非,真是一言难尽。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为官清正廉洁,为人疏放不羁,工诗词善书画,他认为兰四时不谢,竹百节长青,石万古不败,很符合他的性格。所以他喜欢画兰、竹、石,尤精墨竹,擅长水墨写意。做官前后,均居扬州,故为“扬州八怪”之一。

关于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名言,近年来,有很多人撰文认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只是虚伪的自我标榜,或者用来沽名钓誉诓骗世人的口号。理由是,郑板桥在许多事上并不糊涂。

如,他在金钱上就斤斤计较,很会算账和要价。 自古文人羞言利,郑板桥却把润格高高挂起。

《板桥润格》的收费项目透露出商人的精明和现实: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从《板桥润格》可以看出,郑板桥为人还是比较精明的,利益在他心中可为明镜一般。 再如,郑板桥跑起官来,一点都不糊涂。

他曾刻意拍过马屁的人,一个是卢见曾,即纪晓岚的亲家。一个是乾隆的叔父、慎郡王允禧。后来的郑板桥终于在允禧的斡旋下,得到山东范县县令一职。

追根溯源,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本是他的即兴发挥。他在山东任职时,借宿于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老人家中,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他借老人名号写下这四字,并不无炫耀地在后面盖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老人也提了一句话,盖了一个“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的印,郑板桥顿感惭愧。

其实,在郑板桥的一生中,他并未标榜过自己是如何糊涂,宣传过什么“糊涂哲学”,相反,他为自己的过于清醒、看不透尘世名利而烦恼,“难得糊涂”只是他向往的境界而已。

郑板桥的清醒痛苦之一是,离不开钱,生活逼他爱钱,他却不爱有钱人。

郑板桥出身贫寒,未仕时曾过着贫苦不堪的日子,想必落魄时没少遭富人白眼。所以他在当县令时,穷人和富人打官司,不管哪方有理,富人必定败诉无疑。 客观的说,郑板桥这种带有明显“仇富情结”的办公,毫无公正可言。

正是早年穷困与怀才不遇的记忆,使他走上另一个极端。 郑板桥曾说过“驼钱骡”的骂人话,意思是“驼着钱的畜牲”,其形象,恶毒,简洁,只有文人想得出。

虽然曾有几个富人给过郑板桥捐助,但对于整个富人群体,他是憎恶的。从这个角度上说,郑板桥确实一点都不糊涂,他是个报复心强的人,“宰”起富人来毫不含糊。

当时江西有位张真人,受皇帝召见进京。扬州富商争相讨好张真人,请郑板桥写对联送给张真人。由于张真人所要的对联尺幅甚大,郑板桥索要一千两银子,富商讨价还价五百两,哪知他写了“龙虎山中真宰相”的上联就不肯写下联了,还刻薄道:“原索一千金,君应五百金,所以只书上联一页。”富商只好凑齐银子,他才写了“麒麟阁上活神仙”的下联。

而对于贫苦百姓,郑板桥却乐意慷慨解囊。据说他在离任官职时,把历年来的工资都捐给了当地百姓,回到家时囊中萧索,只有图书数卷而已。

郑板桥的清醒痛苦之二是,想当官,却不适合当官。

郑板桥这一生,24岁中秀才,40岁才中举人,44岁中进士,50岁时才为范县县令。然而,取得了“高学历”,没有后台和关系,只能在家“待业”,当官仍是遥不可及之事。

郑板桥与卢见曾、允禧的交往,动机确实不那么单纯,但在当时的社会现实条件下,他这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书生,改变穷窘生活的唯一途径只有当官,而对于一穷二白的郑板桥来说。发挥文人的长处,以诗文来博得权贵的青睐和推荐,是不二法门。

郑板桥的性格中,有一种书生意气的成分。他是一个被情绪思维左右一生的人。从交友上就可看出他这一点。

他曾在《自序》中说:“板桥平生无不知己,无一知己。其诗文字画每为人爱,求索无休时,略不遂意,则怫然而去。故今日好,为弟兄,明日便成陌路。”

对于朋友,郑板桥是一言不合,便成陌路,翻起脸来全凭心情,对于为官之道,也是如此,全凭心情和兴趣。前面所说的凭成见办公、审案即是如此,所以,他没当官之前,想当官,当上官之后,才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官。

在《板桥自序》里还有一段谈到他的性取向的话,也极坦诚。郑板桥好女色,更好男色,他并不讳言他的“同志”倾向。

他曾写过一首《赠裙郎》的诗,后来嫌这诗的题目太出格,又换成了《柳梢青》,里面就描述了他任县令时钟爱一位男下属。

郑板桥的《板桥自序》还算比较写实的,没有夸夸其谈,也没有夸大其词。总的来说,郑板桥这个人,很复杂,尝尝让人“犯糊涂”,而他的愤世嫉俗,劫富济贫,声色犬马,孤傲精明,都让他饱受争议。

预览更多精彩美文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有态度的女王展颜。

关于亲情,友情,爱情,我手写我心,期待与你们的相遇。

其他网友观点

提起郑板桥,首先就想到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怪,透着对人性的洞察,他也常常不走寻常路。下面这则故事略见一斑。

郑板桥有位姓陶的朋友,某年做生日,郑板桥也去了。这天恰逢天降大雨,郑板桥一到陶府,主人便立即捧出文房四宝,意欲请他题些贺词祝福之类的文字。郑板桥不假思索,大笔一挥,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奈何。

众人围观着,都不解其意。郑板桥继续挥毫,又连写了两个“奈何”:奈何、奈何。

这下可是举座惊奇了,什么玩意呀,一连三个奈何,是贺词吗?

郑板桥毫不理会,又写了第四个“奈何”。这时候,连主人也感觉不安了,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啊?他木然站着,神情十分尴尬,贺客们也暗暗叫苦不迭:这玩笑也开得太过了吧?等会儿如何收场啊。

这时,郑板桥微微一笑,便挥笔疾书起来:

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至此,主人和宾客,才都轻松地笑了起来。

当然,郑板桥的这首应景贺寿诗算不上是好诗,但却告诉人们,写诗不必非要按一定之规,既可以欲扬先抑,也可以欲抑先扬,甚至反其意而用之,效果更出人意料。

其他网友观点

要过饭 做过官 写过诗 做过画

一个人唯有经历百态 才能得人生感悟

所以他是一个体验过太多人生角色,经历过太多人事物。有过真正人生体验和感悟的人。才能写出真切的诗,画出动人的画。鲜活 真挚 身同感受。

吟诗字画是他内在世界向外的表达!真实不虚 都是经历和经历过后的人生感悟!没有相同经历的人看不懂更悟不到位!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你觉得郑板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郑板桥是哪个朝代的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