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清朝为什么不“趁火打劫”去打郑成功?
优质回答:
提问者一定是受到了一部叫《国姓爷合战》的电影的影响才会有此问,上面讲道在顺治十八年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康熙皇帝大度的表示清军撤退四十里(顺治皇帝于十八年正月逝世),让郑成功没有顾虑的收复台湾,显示出了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觉悟,这部电影的三观是很正的,但是确实不符合史实。且不说康熙皇帝的年龄不对,《清圣祖实录》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大家也千万不要当成史实,陈述历史事实我是向来反对用现代人的思维强行套在古代人身上,思维模式根本不一样嘛!事实上郑氏集团一直是清朝的眼中钉、肉中刺,趁你病要你命才是常规操作。之所以清军没有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发动进攻,那是暂时没有这个力量,用民族大义这个精神来揣摩,敢情是想多了,具体原因有两个,我来做一下陈述。
第一、直接原因:厦门庚子海战中被郑成功集团的水军和陆师暴打,导致清军水师元气大伤,海战信心受挫,此战为郑成功收复台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场大规模海战发生在顺治十七年五月,即郑成功着手收复台湾的前九个月。由于这场会战估计是被打惨了些,清朝的各方史料竭力掩盖真相,才鲜有人知道。最典型的就是《清世祖实录》里只字未提,而在清方战役总指挥达素的传记中也未提及战役的情况。只有在另一位指挥官宗室赖塔的传记中提及此次战役由于清军不擅长水战以失利而告终。
《清史列传·卷五·达素》:达素奏请进剿成功于厦门,得旨俞允,遂领所部兵由江、浙赴福建。《清史列传·卷七·赖塔》:明年,赖塔同都统索浑剿贼厦门,官军不习水战,失利。
清军之所以发动此次海战,就是要利用郑成功在顺治十六年在南京受挫的有利时机,一举消灭郑氏集团,清廷非常重视这次海战,就拿这次战役的两位主要统帅来说,总指挥达素是镶黄旗人,而护军统领赖塔则出身于正白旗,同属上三旗,以《从征实录》观之,此次出征之水军满八旗的比例不小,应属八旗精锐。而战船数则为400余艘。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四月二十七日:报漳港虏船三百余号,限五月初一日祭江出师会?。头叠系真满披挂,船?俱漆红;二叠系满汉,船?俱漆乌。
此次战役清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漳州进攻厦门;另外一路由同安渡海,进攻高崎。郑成功则做出相应部署:命令右虎卫陈鹏守高崎,阻击同安方向的清军,而自己则亲率主力屯驻海门打击漳州方向的清军,经过激烈战斗,两路清军全被击退并损失重大。
在此次战役中最大问题就是清朝在没有充分准备下,强行发动海上大决战,以己之短攻人之长,在不熟悉海战的情况下想强行来一场意志的胜利,结果吃了大亏。郑成功于当年三月得知清军正组织水师出兵攻己时,就料定此次清军乃是千里送人头,必败无疑。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四月初九:虏欲舍弓马长技,以与我争衡于舟楫波涛之间,以寥寥船只驱叛兵残卒而尝试之。主客之形既不相如,水陆之势又甚悬绝,其胜败固已瞭若指掌矣。
在具体作战过程中,清军对海战一无所知的缺陷被无限扩大,尤其是参与此次会战的满族官兵也失去了以往在陆战中的威风。
就比如说在从漳州进攻厦门的清军一开始占据了上风上流,郑军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郑成功命令待风潮转向有利于自己一方才能向清军进攻,“侯潮平风顺有令,方准驾驶冲杀”,清军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奋勇冲杀,但是清军除了与两艘来不及撤走的郑军船只交战以外,对停泊在远处的郑军船只只敢以炮矢击打,直到风潮转向有利于郑军后,局面再也无法收拾,场面变成了一边倒屠杀。
这只是战术上的失策,两只水军的海战训练水平也相差太大,郑军水师由于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早已适应海上的风潮气候,一旦作战,“一海皆动,踏浪如飞”,而参与此次会战的清军,不管是满兵也好、汉军也罢,大多数都是北方人,对海战极其不适,产生了剧烈的生理反应,对战斗力影响极其严重。
《小腆纪年附考·卷二十》:北人不谙水性,眩晕颠仆呕逆不成军,遂大败,僵尸满海。
在进攻高崎的赤山坪登陆战,以往满八旗身穿重型甲胄直前搏杀的战术也水土不服,宣告破产,满八旗的重装步兵一登岛屿,便陷入了泥沼中,不得脱身,被郑军几乎悉数歼灭。
《从征实录》永历十四年五月初十:其先登岸之虏,大半在水泥中,被我师所杀及淹死者不计。《小腆纪年附考·卷二十》:我兵被重铠,退陷于淖,十死六七。
而且此次清军的船只质量,也比郑军低劣,郑成功在作战前就已经知道了“虏无大船”的情况,说明在海船性能上清军也处于下风。
在厦门庚子海战中,清军各方面被无情碾压,清军损失实录未载,也无法估计。据《小腆纪年附考》记载:“王师死者千六百人,首领哈喇土星被擒”,此次战役之后,清朝“竟成功之世,无敢言覆岛者”。可见,清朝之所以不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岛的时候背后一击就是这场战役起了重大作用,给予清朝物质和心理上的重击让清军不敢妄动。
第二、清朝在大陆局势不稳,其人力、物力的大部分都忙于消灭永历朝廷,根本就不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军用于对郑成功作战。
众所周知,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军或者海军,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其消耗实非陆军可比。而在顺治年间,清廷的财政可谓是全时段捉襟见肘,就没有宽裕的时候,如顺治十二年,工科给事中王命岳就指出一年国库收入仅1841万余两,每年支出2261万余两,一计算赤字就达447万两。而在顺治十三年之后,扣除基本的政府运转经费,全部用于摊派军费,赤字常年在400万两以上。
顺治十七年和十八年是剿灭永历政权的关键两年,据魏源《圣武记》记载,由于满、汉大军在云、贵地区聚集,清廷支付给三藩的费用加起来大约就是2000多万两。
《圣武记·卷十二》:至顺治十七年,部臣奏计云南省俸饷岁九百余万,加以闽、粤二藩,岁需二千余万。
那么顺治十七年清朝收入多少呢?以《清世祖实录》载之是2566万两,被军费一减根本没剩下多少,哪有余钱建立一支强大的船队去打击郑成功,事实上在政局不稳,国家不富的情况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康熙皇帝之所以能在他登基后的二十二年收复台湾,就是因为清廷消灭了三藩,经济状况好转,可以拨出大量钱款来支持建设福建水师,对郑氏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再加上由熟悉海战的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消灭郑氏集团不就水到渠成了嘛!
所以,为何清军不背刺郑成功,一是清军水师被一战打得元气大伤,短时间无法恢复。二是当时清军以完全攻灭永历政权为首要任务,大部分人力物力都投向了西南战场,自然就没有余力搞背后偷袭了。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从征实录》、《小腆纪年附考》、《圣武记》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1661年,清顺治18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自率2.5万军队,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穿越台湾海峡,进攻台湾城。
郑成功为何要去打台湾的荷兰人呢?因为在三年前,郑成功和张煌言第三次北伐,兵临南京城下,最终折戟沉沙,陆上只余下金、厦,再无立锥之地,是故,为了种田抗清,不得不开辟大后方,而这个根据地,以海盗起家的郑氏集团选择了台湾这个大岛。
而为什么清军不去打郑成功呢?
说句是在话,清朝的水师战斗力不强啊,如果清军水师强大,何必在郑成功占据台湾后,就开始施行迁界令,将沿海百姓往内陆强制移民呢?
如果清军拥有跟郑成功实力相当的水师,还能让郑成功从福建一路从海上打到南京城下?
1659年,清廷委户部尚书车克往江南造战船:“(顺治)十六年(1659年)命(车克)赴江南督造战船,……防郑成功。”(《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八《车克》)
由此可见,在清初的那二十几年里,大清是不具备能够跟郑成功在海上一较高下的实力的。虽然郑成功在路上一败再败,但在海上,在当时的东亚地区,郑氏集团的底蕴和影响力都足以抵御清军的进攻。
郑成功最大的问题是,从他老爹郑芝龙投清以后,他艰难创业,却一直没有一块好的地方作为根据地,招募兵员,恢复经济。在陆军方面,一直都不是郑成功的优势,其作战之时,为了保障军队的忠诚,往往携家带口分营一同出击,如此行军,依赖的是战船水师,但在陆上,行军却很困难,机动性太低,一旦家属营头被端了,军心就不能用了。
这是郑成功抗清几十年,一直没有进展的原因,但在海上,他还是能来能往,大清奈何不了他。
同时,1661年清军在忙着做其他事情。
在郑成功准备进攻台湾的当月,也就是2月6日,清军入关第一位皇帝顺治陛下驾崩了!小康熙刚刚登基,朝局其实并不是很稳定。
而在郑成功基本解决了荷兰人,过了俩月,缅甸王以饮咒水盟誓为名,残酷杀害了永历王朝四十二名大臣和太监,是为“咒水之祸”
这时候,缅甸王已经扣住了永历帝,兵败磨盘山的李定国为了抢回永历帝,不得不二次入缅甸作战。整个1661年,最关键的战局就在西南,就在解决永历残余政权。到12月的时候,缅甸王把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于次年6月绞死了永历,而李定国听闻永历死去的消息后,死于勐腊。
这大概就是1661年左右的一个情形,大清虽然陆战比较强,但海战还是个雏儿。投降的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是在1662年,彼时到底要不要将台湾纳入版图,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虽然施琅于同年上书将台湾纳入版图,说是获得了康熙的支持,可问题那时候康熙多大啊,才9岁,他有多大的支持力度呀。
彼时。保守派鳌拜正是当红炸子鸡,他以海洋险远、风涛莫测为理由,将这个事情给压了下来。
以上,大概就是清初的一个情形。至于“趁火打劫”这个事情,不是清军干不出来,而是鞭长莫及,人家坐船去了台湾,大清去哪儿“趁火打劫”?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其他网友观点
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其在大陆的军队已经全面退守金厦地区,清军对此已然是望尘莫及。
此时大清王朝已经基本实现了天下的一统,而其主要依靠的是陆上军事力量,也就是所谓的“马上得天下”,但是就海战而言,完全不能与郑成功的军队相提并论。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本就是海盗出身,后来归降了了明朝,这才将海盗变为了明朝的正规海军部队,而郑成功在其父亲归降清朝后,继续拉起杆子康熙清朝,靠的也是这批老底子,可以说郑成功的军队都是长期战斗生活在海上,早已熟悉了海上的环境。与此同时,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前,长期与盘踞在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进行着贸易往来,其中也包括武器上的买卖,其装备的水平可以说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而大清纵横天下,饮马长江,靠的是陆上的战斗力,包括当时战斗力彪悍的八旗铁骑,但是就水战而言,清朝的军队可以说完全不在行,一是缺乏精通水战的将领,二是缺少熟悉海战的士兵,三是更加没有与郑成功相匹敌的船只装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在面对郑成功的海上力量是,完全没有得胜的可能。
顺治十六年(1659年)之前,郑成功多次击败清军,即便是清军有着投降而来的施琅的指挥,也是先后三次败给了郑成功,反而是让郑成功不断袭扰大清王朝的东南沿海地区。之后,尽管郑成功在北伐南京的战争中失败,也是因为孤军深入,过度的与清军对抗陆上力量,没有扬长避短所致,在海上,依旧保持了对于清朝军队的绝对优势。
所以,此时留守在金夏,由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所领导的这支军队,依然是清朝无法逾越的鸿沟,也成为了郑成功身后的一道屏障,使其可以放心大胆的前去攻打荷兰殖民者,而不用担心清朝军队的趁火打劫。
此时大清王朝面对的敌人不仅仅只有一个郑成功,可以说,此时的清朝朝堂之上,根本不上去处理郑成功的问题。
这个时期的清朝,首先需要面对的是遍布南方各地的残存抵抗力量。
在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甚至是缅甸境内,南明最后一个政权即永历政权的残余已经同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残部进行了汇合,由孙可望统一指挥,威胁着清朝对于西南地区的统治;在湖北、四川交界的长江三峡地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残余夔东十三家依然没有被彻底消灭;为以郑成功为首的郑氏集团,依然控制着福建的台澎金夏,正在积极筹备准备收复台湾,并且与南明的永历政权形成掎角之势,直接威胁江南地区。
此时的吴三桂已经带兵攻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了南明永历皇帝,平定西南地区,彻底消灭南明势力才是当时清朝军事战略的中心。
除了这些抵抗力量和反清政权外,清朝还要面对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
自多尔衮推行圈地令、剃发令、投充法、逃人法、禁关令、屠城令等“六大弊政”以来,满汉矛盾开始变得异常尖锐。与此同时这个时期以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部分汉族地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对于清朝统治的抵制和排斥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更是直接威胁到了王朝统治的根基。
而在外部反抗的越来越激烈的同时,大清王朝的内部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多尔衮专政时期,为了快速的实现清朝对于全国的统治,实行了对于明朝官员全盘接收的政策,这就使得自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官场上弥漫的贪腐之风非但没有得到根除,反而是愈演愈烈,不仅明朝的官员贪腐照旧,就连原本“单纯正直”的满洲、蒙古官员也迅速堕落。并且在多尔衮时期是满汉官员并座设官,使得清朝初年的官员队伍变得异常的臃肿和庞大,不仅办事效率极为低下,还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更为致命的是,整个国家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经是民生凋敝、满目疮痍,百姓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而清朝的财政状况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崇祯朝时期政府财政勉强可以破千万两白银,而在顺治末年,由于南方地区政局的动荡和人口的剧减,使得国库每年的收入只有八九百万两,朝廷处于严重的入不敷出的状态。
在此情况之下,大清王朝可以说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处理郑氏集团,也不可能去趁火打劫,这也给郑成功能够顺利收复台湾创造了条件。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清王朝终于收复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清朝也正处在有顺治朝向康熙朝过渡时期,之后便进入了“鳌拜专政”时期,而鳌拜提出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中止的全国一切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武力收复台湾也就此中断。
鳌拜倒台之后,爆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期间康熙皇帝几度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均遭到了台湾郑氏集团的拒绝,最终康熙皇帝下定决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与此同时,正式集团经历了郑成功和郑经死后的两次内斗,势力受到了极大的损耗,同时内部矛盾也是愈发激化。康熙看准时机,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派施琅征讨台湾,此时大清朝的海上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超过了郑氏集团,施琅也在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
最终,郑成功的孙子的郑克塽率众投降,至此,台湾正式为清朝收复。
其他网友观点
满清和吴三桂打败李自成入主中原后,需要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南明小朝庭等等多方大势力的,没功夫管郑成功,势力范围也达不到,等有时间了,才”趁火打劫”收拾郑的儿子,争位的郑克爽。
其他网友观点
客观最终历史,一是无暇顾及,而是国家大义,我只能这么说
其他网友观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清军确实没有“趁火打劫”去围攻厦门,金门,至于原因真的是某些影视剧中所演绎的清朝皇帝出于民族大义,为了让郑成功安心收复台湾而下令不准出兵吗?
其实这一点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为什么?一个最明显的错误,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1661年农历三月份,这一年是清朝顺治十八年,但在郑成功出兵前两个月,即1661年的正月,顺治就驾崩了,此时清朝的皇帝是年仅八岁的康熙!那时候的康熙懂什么是“民族大义”,谁是“郑成功”吗?更何况大权掌握在四大辅臣手中,他自己也说了不算啊。
所以那时候清军没有出击厦门的一个原因就是那时的清朝正处于旧帝驾崩新帝刚立的政权更替的敏感时期。
不过这一点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当时满清的主要目标并非东南沿海郑成功部而是西南的南明永历政权,郑成功出兵台湾时,清军刚把永历赶到缅甸,虽然永历跑到缅甸了,但国内尚有李定国等南明将领坚持抗清且力量不可小觑,所以清军当时把主要兵力是放在平定西南上面了。
除此之外,清军没有出兵郑成功的另一大因素就是论武器装备,士兵的战斗力等各方面清军根本打不过郑部,不是清军不想收复厦门,金门,实在是打不过,在此之前郑成功曾多次北伐并大败清军,也因此顺治曾下令封郑成功为“海澄公”,来讨好他希望他能归顺清朝,但郑成功拒不接受。后来在1660年也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前一年,他还大败清军于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从那之后清朝决定暂不出击厦门而是迁移附近居民,封锁厦门一带。即便是后来郑成功去收复台湾了,他依然留下了夫人和他的长子郑经镇守厦门,并非全军出动。
所以综上所述,清军不“趁火打劫”,实在是实力不济,根本无暇东顾!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清朝为什么不“趁火打劫”去打郑成功?】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