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知命”,为何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
优质回答:
野狐试答
题主好,感谢你提出这样优质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对得起你的提问。题主觉得孔子既然“知命”这和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行为有点矛盾,不合乎常理吧?
按照“知”和“行”的关系可以把人分为三种。
第一种人可叫做识时务者,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对形势、时局、外界条件等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知道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哪些事什么时候可为,什么时候不可为。我们把这些人称为聪明人,识时务者。
第二种人就是不识时务者,他们对自己、外界条件、机会、形势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适合自己做。他们不会思考,跟风、盲从是他们的突出特点,这种人占大多数。
第三种人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就是孔子这样的人,他们少之又少。这种人有自己的信仰,有大理想,他们对当时的环境、形势、条件非常清楚,也知道在当下,自己的努力不可能实现理想,但他们仍要坚持不懈地为理想奋斗。
“知命”在孔子包括两点内容:一个是“道之不行已知矣……”;一个是“……天之将丧斯文,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天之未丧斯文,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认为他是上天安排的传播礼乐文化的人(“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但他也清楚地看到此事在当世是行不通的。孔子要做的事情是要为“万世开太平”,虽然,他改变不了眼前的乱世,他知道,乱世终究要结束,社会需要秩序,需要稳定,太平盛世必会到来,大同社会终将实现。他深知自己所为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他坚持奋斗。
有人说孟子好辩论,孟子就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如欲平定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公孙丑下》)孟子讲:五百年必有圣人出。圣人就是那种一肩担尽天下忧的人,是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们“为”在当代,功在千秋,孔、孟就是这样的人。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讲:伐魏,固知我弱敌强,事不可成;不伐魏,坐以待毙,王业亦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起而伐魏。虽不足以成事,但足以成仁。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所以后世多以圣人许之。
可悲可叹的是这些人常不被时人理解,甚至后世也多有微词,惟其如此才是圣人。
其他网友观点
孔子知命,为何还要“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看似是一个矛盾的命题,其实不然。
首先孔子知命,是指孔子有很渊博的知识,对世界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并不是说,孔子知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在客观世界中,总还有孔子无法认知的。
其二,明知不可而为之,并不是孔子的处世哲学。这是某个东门守门人对子路说的一句话,是讽刺孔子的。
实际上孔子并不是执着一念的人,孔子有四戒。《论语》记载:“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什么意思呢?
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念,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
实际生活中的孔子正是这样,孔子并不是一条道走到黑,撞到南墙不回头!
当孔子在陈国遭到围困后,明白了自己的治国主张虽然了不起,但是没有国家接受,自己也无能无力,转而带着学生回到鲁国办学,自此之后,才有孔圣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由此让孔圣人的儒家学说绵连千年。
再者,生活中的孔子,也食人间烟火,和常人一样,也有七情六欲。
孔圣人也骂人。
学生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骂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句骂学生的句子,成了千古经典。
孔子也小心眼!
有个人赞扬孔子说:“真伟大啊孔子,知识渊博!”
孔子听了很高兴!
这个人接着说:“可是没有成名的专长!”
孔子听了非常生气,对他的学生说:“我要专长干什么呢?是驾车还是射箭?那么我就专心驾车吧!”
孔子同样受不了委屈!
孔子到卫国去见南子。南子是卫国国王的女人,长得很漂亮。孔子开始并不想去见南子,最后还是去见了南子。而且还向南子行礼。子路知道了 ,不高兴!
孔子发誓说:“我见南子,没有做什么不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我做了,让苍天厌恶我!让苍天厌恶我!”孔子连续说了两遍“让苍天厌恶我”,可见孔子多么恼羞成怒!
孔子同样口是心非!
孔子到了蒲这个地方,受到蒲人的威胁。
蒲人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为了活命,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从东门出来后,直接去了卫国。
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
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这就是孔圣人,不遵守盟约,还有天大的理由!
当然,还可以列举一些!
总之,孔圣人也是人,我们不能把它当神对待!
其他网友观点
“知命”,简单来说就是要自己认识自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我的观点或主张在当时没有土壤,不被人接受,但我还是做了,希望将来的后人能明白我的意思,也希望我的思想对他们能有一定的帮助。
其他网友观点
【子应的观点】:孔老夫子认为知命不代表认命,而身为后代的我们往往认命且不知命。
了凡先生,因幼年丧父,母亲让他尊祖训放弃学业而从医,但他又心有不甘,后遇江湖人士孔老先生指出他有仕途之运,乃经母亲同意进入书院并一路进取。自秀才而逐级往上考,但直到中年仿佛都没有跳出当年术士所算,以致陷入了宿命论的桎梏,正当他精神上苦闷而沉沦之时,经云谷禅师的指点,明白了人的命运是由自己掌握的,从而重振精神,并通过一件件为大众造福的行动,在改正自身缺点和修正自己行为的过程中,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孔子说“知命”亦说“尽人事,听天命。”
一、命运究竟是什么?
其实命运没有那么玄乎,就是先天的人生规划和后天努力,就是一个人今生的造化。每个人不应该对任何事情都过度迷恋,我们常说人生如戏,演出的时候,各人按照自己编写的台词和动作,而人生大戏的剧本,却是演出者自己编写的,并不是另外有一位编剧来主宰全局的细节和变化。
所以,命就代表我们这一生所演出的人生大戏的剧本,它是我们自己写的。人生就是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欣赏的过程,所以要洁身自爱,对自己负起全部的责任。
二、如何正确认识命运?
1、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命有命中的常数,而后天的环境则是命中的变数。换句话说,人一生的命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先天的人生规划,二是后天的人生规划。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但是后天的人生却是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所以更不必怨天尤人
2、孔子说“尽人事,听天命。”
1、“尽人事,不是逃避的借口。”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要在三个方面心存敬畏,第一个赫然就是:敬畏天命。然而,现在的人经常断章取义,很容易把这里的“天命”看作冥冥之中无可更改的宿命。于是,在遇到难题时,就把“天命”当成了逃避问题的挡箭牌。因为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总在希求简单些,下意识地去抗拒和躲闪。于是“尽人事,听天命”就成了最好的借口!
人们会觉得:不是我不够努力,我已经尽力了,但效果还是这样糟糕,这怪不得我,是命不好。
当生活中遇到坎坷时,总有人喜欢用顺其自然来安慰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顺其自然,是竭尽所能后的不强求,而非两手一摊的不作为。
2、我们可以说,孔老先生和云谷禅师这两位高明人士,对了凡先生的影响是一样的。因为无论如何,了凡先生都完成了他一生的任务,那就是诚心城意,命定论也好,创造论也好,都可以获得心地清净,没有妄想的效果。变或不变,实际上对了凡先生都是好的。
我们常说,一切有定数,这是事实,只是我们没有听懂。如果宇宙间没有定数,自然怎么衍变?那样人类会恐慌的。
我们今天过的日子很踏实,就是因为一切有定数。我们知道剥极必复,知道否极泰来,知道一切都是循环反复,对未来才不会感到恐惧,因为我们心中有数。
3、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祸福原本无门,是祸是福,说起来都是人自己搞出来的。可惜很多人不肯承认,总是主观认为福是自己来的,而祸是别人陷害的。
三、命运真的无法改变吗?
1、人各有志亦是人各有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公交车,地铁几点钟到站都有固定的时间,这是定数,如果是在高峰期到站的时间可能有所延迟,这是定数中的变数。每一个人,来世上这一辈子是要做不同的事情的,就叫作人各有命。
如果所有的人都是来做同样的事情,那就天下大乱了。所以人要安分,要守己。不安分的结果是自己倒霉,甚至弄得家里也不安宁。
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人结合起来的,大家彼此帮忙,彼此支援,也需要好好商量,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组织而已。如果每个人都想当头儿,这个社会就会乱掉;如果每个人都不当头儿,这个社会也会完蛋。
所以,人各有志就是人各有命,你的命运就是你的意志所创造出来的。因此,大家应该要认识到不要认命,一定而是要造命。
2、尽人事,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态度。“尽人事,听天命”,做事情,首要的是“尽”。那么,怎样才能算是“尽”呢?
孔子提出了:修己以敬。把修养自己当成是一件恭敬的事情。也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甚至是我们一生的头等大事。
所谓“尽”,相比于做到了什么,它更强调一种认真严肃的态度。
《礼记·大学》里有“八目”,世人多知后四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于前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反而所知不多。
其实,前四目强调的就是一种“尽”的态度。这种态度,不是简简单单说出来而已,还得去做,默默地做,沉浸地做。无论是做什么事情,态度永远是第一位,只有心里愿意,想要、追求进步,才会严肃、恭敬地做事,“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而且,一个真正“尽人事”的人,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一股气质。在成就自己的路上,也影响着身边的人。
结语
“尽人事,听天命”不应成为逃避问题的温港。《论语》告诉我们:它是一种严肃、积极、认真的人生态度,是我们一生要持之以恒的修行。
我们一生中什么人都可能遇上,什么事都可能碰上,会有人说你好,也会有人说你不好。但只要我们做人做事问心无愧,就不必执着于他人的评判,努力做自己即好。
人之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不论生死,不计成败,尽力去做,尽心而为,问心无愧,足矣。问心无愧,才是人生最大的修行。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我们一起成长!
我是成长的子应,分享用心的成长心得和传统文化,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观点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疫情危险,仍然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解放军官兵、志愿者,是仁者爱人,大爱无疆的文化传承,是仁义礼智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奉献自我的真实写照!
其他网友观点
知命,是对自己命运的认知或掌握。认知的目的是:正视现实,承认现实。掌握的目的是根据现实,改变现实。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根据现实:行使改变现实付出的行动。
比如知道三伏:数九,酷热:严寒:必热必冷:,预备了空调,达到了不冷丶不热。知道了明天下雨:带上了雨伞,使:并不湿衣。知道了明天降温增加了衣服,以至并不受冷。知道了:知识浅薄:就学了门手艺,以至不至贫穷。知道富贵不属于自己,选择了勤劳改变命运。
这就是既知命,为何还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孔子“知命”,为何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