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宋苏轼: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网友提问:

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

优质回答:

中秋明月属东坡那一阕千古传颂的顿悟词

在浩瀚的中秋诗文中,苏东坡清丽雄阔、情韵兼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堪称绝唱。如果以苏东坡命运多舛、“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沧桑人生作横向审视,这首词实是智慧词人勘破人生的月下顿悟之作。

词作诞生于熙宁九年(1076年),时年41岁的东坡,青春早已散场,经历人生匆匆聚散,饱尝尘世种种烟火:22岁丧母,30岁亡妻,31岁父卒,兄弟苏辙6年未见,36岁时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贬谪任密州知州。中秋对月,东坡因月而生天上奇想,对月而感人间沧桑:正如“月有阴晴圆缺”,人间也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词人对人生的态度顿时化作释然顿悟的理性,那就是直面“阴晴圆缺”的世态,“悲欢离合”的人生,做真正的猛士、直面惨淡的人生。

仕途的逆旅、思念亲人的惆怅,顿时“灰飞烟灭”,畅快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企盼。难怪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了!

(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观点

好玩的国学回答的问题,一定好玩有趣!

苏东坡:生活本该是彩云追月,为何我的生活是乌云遮月?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大师。他为人幽默好玩,他热爱生活,常常能在无趣的生活中,搞出乐趣来。别人是喜欢把生活过成诗与远方,但苏东坡充满磨难的一生,却把诗与远方过成了生活。

苏东坡是一个人多时候最寂寞的人,因为他有超越尘世的思想和才华。但他又是个喜欢热闹喜欢说笑,喜欢一切有趣的事物的人。所以,苏东坡诗词中那些所谓的隐居江湖、青灯古佛的生活,基本是在吹牛。比如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说的很坚决,其实他根本就没走,还在黄州的江边睡大觉呢。

正是苏东坡对滚滚红尘的无限留恋和热爱,才给我们早就了一个天才的作家。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苏东坡如何过中秋节。

首先我们来看看宋朝人如何过中秋节。像苏东坡这么爱热闹的人,宋朝中秋节那些盛大的有趣的节目,爱热闹的苏东坡肯定是不会错过的。

中秋节在宋朝是个盛大的节日,与端午、春节并列为三大节日。宋朝中秋节基本上有赏月、赏桂、观潮、赏灯、吃月饼、饮酒赋诗等传统节目。其中,观潮很显然是北宋南渡之后,南宋定都杭州之后的风俗。

在吃的方面,肯定是月饼了。苏东坡很喜欢这个。他写诗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可见北宋的文人已经吃“月饼”过中秋了,饼里还有酥油和糖作馅。不过四川人苏东坡可能更喜欢在月饼里面包上辣椒。这当然是好玩的国学的玩笑。

中秋时节,丹桂飘香。喜欢大自然的中国人自然不会错过这大自然的馈赠。大家在丹桂的香气中,登楼赏月,饮酒赋诗。宋朝还有中秋赏花灯的习惯,这个时候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大人还是小孩,贫穷还是富贵,在同一片月光下,同享中秋的欢乐。

对于文人来说,中秋赏月不即席赋诗,好像是一种高遗憾。于是大家就争先恐后写月亮。但是宋朝人的审美与大唐的审美已经完全不同了。宋朝人总是在雅致之中有一些淡淡的忧伤。

同样是写月亮,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出了人生的感叹,写出了宇宙的哲学。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写出了苍茫的大境界。而本来乐观幽默的苏东坡写起来,就有那么一丝伤感。

苏东坡的《中秋月》诗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显然和唐人的意境和审美大大的不同。

所以,一个时代的审美观,是时代的产物,天才如苏东坡,也逃不出时代的牢笼。

所以,苏东坡过中秋,除了规定节目之外,就是喝酒写诗写词,然后望着月亮思念一个人。

这个人是谁?是他最爱的弟弟苏辙。我们熟悉的那首最著名的中秋词,就是写给自己的弟弟苏辙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 绮户,照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在密州时所作。当时苏东坡在朝廷的党争中无所适从,倍感烦恼,干脆自请外放,到密州做官。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在这首词中,苏东坡把思念弟弟的情感,化作天下人普遍的情感,渴望团圆,渴望在同一片清辉之下,享受人生的欢乐。所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也是苏东坡的这首词备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当一个诗人将私人的情感,化作人类普遍情感的时候,就能得到最大的共鸣。

苏东坡过的最郁闷的一个中秋,应该是他被贬黄州的第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他在情感上举目无亲,在生活上竟然无立锥之地,在政治权力上更是被全部归零,成为被监视居住的朝廷要犯。

在这个中秋,苏东坡异常苦闷异常彷徨。他望着天上那一轮圆月,心情却陷入迷茫。人生如一场大梦,梦中的月亮可以长圆,但现实呢?为什么别人的生活是彩云追月,而自己的生活却是乌云遮月?苏东坡写下了一首充满人生幻灭感的词。这首词就是《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读来特别悲凉。什么是怀疑人生,苏东坡的这句词就是怀疑人生。苏东坡开始怀疑自己人生的意义,很显然包含企求解脱与舍弃的想法。所以苏东坡后来出入佛老,用佛教的四大皆空来麻醉自己,让自己放下执着求得解脱,从这首词中就可看出端倪。

其他网友观点

苏轼的一生,历经宦海浮沉,几次遭遇贬谪,因此他的中秋节,都是在悲欢离合的境遇中度过。我们可以通过苏轼的诗词,来印证这个观点。

苏轼笔下的中秋诗词,贯穿其一生境遇、思想和艺术,折射出了他的人生历程的曲折起伏和内心态度的深情通达,由外在向内在渗透,由节序向人生演进,由浅显向深刻转化,彰显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贡献,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苏轼对中秋情有独钟,写了许多首中秋诗词,其中首推《水调歌头》,它不仅在当时新人耳目,对后世也影响深远。宋人胡仔评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从序中即可看出,这个中秋节,苏轼是在通宵畅饮、赏月怀人中度过的,而且苏轼喝得大醉而归。自熙宁四年(1071)于颍州分手后,苏轼与苏辙已有六年无缘相见。熙宁九年(1076)中秋,身经宦海浮沉,面对中秋皓月,苏轼既有对于人生体验的感悟,更有对胞弟苏辙的深切思念之情。于是,面对中天圆月,苏轼念及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沉祈愿。夏承焘先生曾经就此指出:“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唐宋词欣赏》)

作为手足,苏轼和苏辙“平生风义兼师友”,二人相互扶持。苏轼时常心怀苏辙:“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初别子由》)同样,苏辙对苏轼也充满着敬爱:“手足之爱,平生一人”,“扶我则兄,诲我则师”(《东坡先生墓志铭》)。弟兄两人的情义,堪称一片肺腑、深沉真挚。苏轼的中秋词不仅纪录了他的生命历程,也诠释着二苏之间非同寻常的情谊。就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的第二年,即熙宁十年丁巳(1077),苏轼由密州改知河中府(山西永济西),随即改知徐州,并暂时寓居范镇的东园。四月,苏轼与从京师来接他的苏辙同赴徐州,苏辙流连徐州达百日之久。几年来,兄弟二人首次同赏中秋,感喟珍惜之情难以掩抑,苏轼在《阳关曲·中秋作》中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之夜转瞬即逝,兄弟二人分别在即,明年纵有一轮冰魄,不知下次赏月又在何方。难得的相聚终究面对一场别筵,中秋后苏辙即将离去,满怀惆怅地填制了《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  坐客中,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从此词可见,苏轼的这个中秋节,不仅和弟弟苏辙一同泛舟清河、听《凉州》曲,还一起赏华月,共聚热闹华丽的晚宴,来参加晚宴的人,有的穿着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衣,可见非富即贵。

该词开篇即云离别之久,“去年东武(即密州)今夕,明月不胜愁”,指向苏轼的《水调歌头》词,回忆去年中秋。没有料到,今年能在彭城(即徐州)相聚并共度中秋,《凉州》曲调声声,泛舟清河古汴,鸿雁起落水洲之上,一片清景遐思。下阕感慨时光易逝,明月难留。月明景美服饰好,然而,“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设想之辞饱含羁旅别愁,生怕像王粲那样,不能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怀着对去年中秋的欢饮起舞的回忆,同时也带着对苏辙的深厚情谊,苏轼随之再唱和《水调歌头》一首: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州。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据本词小序交代,苏轼在密州所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曾寄送子由;而这次二人共度中秋后苏辙填同调词赠别,似乎是对去年中秋词事的隐性回应。苏轼觉得苏辙词过于哀婉悲切,于是借词相慰。

上阕借东晋谢安之言行以自喻,安慰苏辙说一旦功成名就,便即时退隐。然而雅志未遂,因此归隐之事尚不能成行。下阕,苏轼以较为轻松的笔调想象兄弟二人双双返乡、相亲相爱的欢欣场景:“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这鲜明折射出苏轼随缘任运、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可惜一番美好的约定至苏轼辞世也只是镜花水月。

元丰元年(1078),身在徐州的苏轼再度写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寄送任职南京签判的苏辙,其诗云: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従。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白露入肝肺,夜吟如秋虫。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唤酒与归饮,念我向儿说。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但见古河东,荞麦如铺雪。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由此诗可见,1078年的这个中秋节,苏轼的过得比较凄凉。“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去年的中秋节乘船同游,华宴欢饮,今年却病躯卧破窗,月冷楼空,今昔对照,无限伤感。

其中说:“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别时曲”“去年曲”,显然指向《水调歌头》唱和词,而且他十分感念苏辙的徐州中秋词。此时,苏轼品味着和弟弟苏辙聚少离多的际遇,吐露出内心最深处的伤感。

两年后的中秋节,苏轼再次写下《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中秋,距《阳关曲》和《水调歌头》刚好三年。这是苏轼经历文字狱“乌台诗案”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在黄州缺衣少食,“贫病相乘除”,本是团圆意蕴的中秋令人滋味难辨。当时苏轼几经亲友救助才出狱,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不能管理公事,其心中悲苦不言而喻。世事沧桑,鬓发已霜,谁的心中能无一点悲凉!然而,躬耕东坡的苏轼并没有就此走向消沉,接踵而至的磨难并没有磨损他的济世抱负,他对前途仍抱有迢迢不灭的瞻望:“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东坡一再南贬,一直远贬到祖国的最南端儋州(海南某地)。但他一方面“不辞长作岭南人”,笑谈间消化贬谪之苦;一方面仍旧坚守“北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北归。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但他并未选择辞官隐退,而是坚持终生宦游,坚守文士清贫,化解贬谪艰辛之余始终不忘为民做事。因此,《西江月》的调子虽比前两首低沉些,然而满含一种坚韧清朗之旨。

上述中秋词不仅折射了苏轼起伏曲折的人生历程,也为我们展示了苏轼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如何度过中秋的情景。同时苏轼的中秋词,也对宋词的革新具有重大贡献,让中秋诗词由浅显向深刻转化,尤其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具有宽广深厚的境界,使得苏轼中秋词集前人之大成,沾溉和启迪后来者。

其他网友观点

提起中秋,很多人是兴奋的,因为要放!假!了!又可以休息几天了,更重要的是可以好好的与家人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月,再听父母讲一讲嫦娥奔月的老掉牙故事,使劲在月亮上找一找吴刚砍过的树。可是在千年前,却有一位对着圆月发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感叹,到底是为什么呢?

苏轼,大家肯定不陌生,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估计人人都会背了吧,就算不会背估计跟着王菲的音乐也能唱出来,最后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成为了很多人的祝福语。可是在苏轼看来,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是非常寂寥的吧,因为这个月圆时刻,他正经历着政治示意,兄弟别离的苦楚。

明月几时有

一、年少震京师

苏轼生活在北宋年间,是豪放派的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苏轼生活的时代,有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皆为文坛领袖式的人物,苏轼以其豪放的词风崭露头角,在科举中获得了考官欧阳修与梅尧臣的赏识。

苏轼的科举考试题目为《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是现实主义文风的倡导者,而自幼便秦汉古文以及韩柳、李杜的苏轼恰逢其时。他严密的逻辑、精炼的文笔以及颇有孟子之风的思想一下子便获得了考官的赏识。但是欧阳修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文笔,为了避嫌,给了苏轼第二名,苏轼也因此一鸣惊人。

二、过山车般的人生

然而,苏轼在政治上总是缺少那么一点运气,刚要在仕途上一展身手,母亲病亡,回家守孝,守孝期满后,苏轼应举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之后,父亲病亡,苏轼回家守孝。当守孝期满后,官场上已是物是人非,王安石变法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曾经赏识他的欧阳修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京归田。

欧阳修画像

欧阳修的离京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大,背后的靠山没有了,仕进之路遥遥无期。而且,在对待王安石变法这一问题上,苏轼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立场而否定这场变法,但是也没有过分的赞誉,比如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苏轼就很有自己的意见,且他认为变法应循序渐进,不应“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

就因为这样,他被赶出了京城。辗转至各地为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他在密州时所作。时间已至中秋,自己想见弟弟苏辙却不能如愿,皓月当空,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慨然而做了这一首词。

三、乌台诗案

很多诗人是不适合官场的,因为他的所思所想总会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苏轼就因为这样而差点被砍头。事情是这样的:苏轼任湖州知州后,给皇帝写了一封谢表,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但也写了一些自己遭遇的坎坷,诗人嘛,总是有一些自己的小情调与小感怀。可是这一写不得了了,被一些有心人拿来作文章,说他包藏祸心,对皇帝不满之类的。于是,刚上任三个月的苏轼被押解进京,最终被贬去了黄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四、东坡居士来了

在黄州期间,苏轼过得非常拮据,但是他却有一颗豁达的心。“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便是他初到黄州时写下来的。他的好友还为他求得了一块地,苏轼起名为“东坡”。在这块东坡之地,苏轼过起了一种陶渊明式的生活,自称“东坡居士”。远离京城,生活怡然自得,苏轼也喜欢上了这样的生活,豪放的个性也愈加张扬,《定风波》便是在这一时期写下来的,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该是多么的潇洒。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这样的恢弘题材都写于这一阶段。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五、人生的顶端与低谷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被调任汝州,路过江州时,看到了庐山,写下了千古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极富哲理。中途幼儿夭折,于是苏轼上书朝廷到常州居住,在这里,他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明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者被打压,苏轼重新被启用,先后任登州太守、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短短时间内成为了文坛领袖,黄庭坚、晁补之等都是他的门生。

在这一阶段,苏轼的作品更多的与画、书有关,扩大了杜甫“以诗论画”的领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就是为僧惠崇的画作题的诗。

但是当苏轼看到朝中新兴势力不重政事,专心打压王安石一党后,对朝局心生凉意,“虚飘飘,比浮名利犹坚牢”,再次请求外调,来到了杭州,著名的苏堤就是苏轼在这一时期命人修筑的水利工程。

苏堤春晓

人家在杭州过得好好的,却又被朝廷召回,期间夫人去世,朝局动荡不安,最后因诽谤而被贬去了英州(今广东英德)。“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便是他最后生活的写照。后又去了惠州,惠州在别人眼里是极尽荒凉之地,但却成了苏轼眼中的美景,这与他向来豁达的心胸有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生活在北方的人,你们能吃到新鲜的荔枝吗?

然而,虽然远离朝堂,朝堂里却一直没有平静下来。苏轼又被流放到了琼州(今海口),弟弟苏辙也被贬去了雷州(今广东海康),在藤州(今广西境内),垂老的两兄弟终于相见。年老的苏轼最后被流放到了儋州,他在儋州办起了学堂,有很多人不远千里去请教,苏轼也成为了儋州文化的开创者。

儋州苏轼像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但是他也并没有表现出郁郁寡欢,而是坦然面对,依然充满着对未来的信心,只有这样的心性才能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千古名句吧,也只有足够精彩的人生才能成长为一代文坛巨匠。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在发酒疯呢,衣袂乱舞,长脸上美髯都飘到头上,眉上。惹得一旁待妾朝云,咯咯直笑。佛印呢,连呼“阿弥陀佛”这老小子惯会神经兮兮,三千烦恼絲在抖动呢,不如吾,一絲不挂好,手摩摸刚剃完的头皮。边喝酒,边赏月。苏轼在跳动中见佛印头皮被月光照得发亮…越发好笑…天上一个月亮,地上一个和尚,头皮亮,哈…和尚象月亮,哈哈…:对影成五人…哈,啊!不,不对,还有朝云呢…先生喝多了…,见错,苏轼停了跳,将手中酒一饮而尽,酒虫满足了。诗虫呢,从腹中爬出歌喉,你听,一曲《水调歌头》在悠扬呢!……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佛印击拍…朝云献舞……这懒东坡,唱了个歌头就停了,要是张若虚,定长吟不止………

其他网友观点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苏轼一生过了无数个中秋,这个丙辰中秋,虽有失意但仍豁达,只是苏辙7年未见,“思弟子由”。皎皎之下,对月独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夕明夕,什么时候能一展抱负,又或者“我欲乘风归去”。但是凡世可留恋的总是太多,人家烟火才那么的温暖诱人,只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是在以后的中秋之夜,苏轼才知道,团圆居然那么难,“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与影对饮,何其孤单。“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只能北望,只能孤饮。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苏轼是怎么过中秋的?】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中秋月宋苏轼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