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科书电子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

高中历史教科书,高中历史教科书电子版?

中国在古代到底有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百度百科解释道:“资本主义萌芽是指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这一现象。”欧洲,早在14世纪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明清。

当然,本人是不赞同资本主义萌芽这个说法的,如果仅仅凭借雇佣劳动力就可以算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话,那么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出现了。在中国,人们也提出了“战国说”、“西汉说”、“隋唐说”、“元朝说”等,似乎整个中国就是一部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因为争议很大,最新的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了说法,变得更加严瑾。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如果我们将雇佣关系的存在视为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那么明朝也的确是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在明朝中宁枸杞,苏州地区普遍出现“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的现象,许多机户“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就是手工业领域的雇佣关系。

然而,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零星的、稀疏的。在地域上来说,基本局限于江南地区;从行业上来说,基本集中于纺织业。因此“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明朝出现的纺织机器——花楼机

而清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则进一步发展。从地域上来说,清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扩展到了整个南方地区,甚至出现在了陕西和山东等地。从生产部门来看,不仅仅局限于纺织业,还扩展到了制瓷业、冶铁业、造纸业、采煤业、制糖业,甚至农业等领域。从生产规模来看,清代的手工工场数量大规模增加,使用的工匠规模也扩大了不少。

为什么清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得以发展呢?

首先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清朝入关后,励精图治,经济不断恢复。“三藩之乱”平定后,清朝就进入了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例如耕地面积突破10亿亩,人口增加到4亿,亩产粮食增加到了310斤,而明朝只有240多斤。粮食产量的提高,为农业的商品化提供了条件。根据统计,清中期有5.24%的粮食投入市场,虽然比率很低,但是在古代历史上已经是最高的了。

其次,农产品的商品化为手工工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由于粮食产量提高,商品经济发展,农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棉花、茶叶、烟草、甘蔗、油料、瓜果等经济作物得到了大面积的种植,这些产品少量用于自足,大部分投入了市场。个别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超过了粮食作物,例如河北成安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就达到了49%,河南偃师县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28%,豆类种植面积达到22%,而台湾的甘蔗种植面积达到了28%。

第三,国家对人口控制的放松。在农业方面,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国家统计人口,但是不可以控制户籍,使得百姓的流动性增强了,放松了人身束缚。于是,一些农民开始流动到城市,成为了雇工。在手工业领域,清朝废除了匠籍制度,使得工匠可以自由选择就业,也推动了自由劳动力的流动。

康熙南巡图

第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清朝实现全国统一,通过统一货币,取消关卡,建设漕运、驿站,使得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了。当时形成了四大商业中心,分别是北京、汉口、苏州、佛山。大量的农村发展成为了集市,进而发展成为了市镇、城市。例如福建在明朝一共有186个集市,到清朝乾隆年间突破了700个。清代集市的距离大约是50里,所谓“十里有庐,三十里有宿,五十里有市”,在经济发达地区则为20里。

康熙平定台湾后,取消了明朝以来的海禁,在全国设置了4大海关,使得已经封闭封闭了300年的海岸线再次开放,出现了“西洋来市,东洋往市,南洋互市”的局面。乾隆年间,虽然实行闭关锁国,但是在海上有广州进行通商,陆上有恰克图进行通商。清朝在鸦片战争之前,一共流入了白银数亿两。

在商业政策上,国家的政策逐渐从“重农抑商”到“重农通商”转变。清朝将过去各种苦商、累商、困商、勒商的政策总结为“六苦”,并且加以制止和废除。雍正曾经指出“困商实所以自困也”,“致商人失业,国帑常亏”,“通商即所以理财,即所以利国”。

再来看看清朝具体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清朝最发达的手工业当属于丝织业,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到乾隆年间,北方的丝织业也发展起来。如山东莱阳就有十多个丝织手工作坊,产品“多运销烟台转外洋,获利十余万金”。山西潞安府在乾隆年间“其登机鸣杼者,奚啻数千家”,“共有绸机一万三千余张”。

明代南京的丝织业机户最多只拥有几十张机,而清朝乾隆年间的机户竟拥有“五六百张机”,全城共有织机“以万余计”。当时每素机需工人2人,每花需工人3人,计算下来,一个机户需要工人1200—1800人,那么整个南京的丝织工人可以达到6—9万人。

纺织图

明朝时期,民营制瓷业已经占据了全国90%以上,并且出现了彩瓷等。清朝时期,在明朝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粉彩”,更胜彩瓷。清朝的制瓷业雇佣关系也十分普遍,例如景德镇“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靡不借瓷资生”。

矿业方面,由于对民营矿业的放松,使得矿业快速发展。例如全国的铜主要出产于云南,有35座铜厂,只有1座是明朝发展起来的。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云南铜矿产量为1456万斤,是明朝的五倍。陕西主要炼铁,有铁厂27个,共有铁炉135座。煤矿方面,乾隆下令解除煤矿开采禁令,“由是矿业大兴”。明朝的煤窑一般只深20米丈(五丈),而清朝可以深达百米。这些铁厂都需要大量的工人,所谓大厂有“二三千人”,小厂“亦必有千数百人”。

工人是按天,或者按月拿工资,也有按件计费的。例如在造纸业行业,工人一天的工资大约是25—30文,可以购买4.5斤粮食,这水平相对还是比较低的,不过似乎比埋头干农活要高一些。如果按月计算,工资一般在900—1200文。而煤矿工人的工资很高,例如河北滦州张钢开的煤窑,要用上千工人,每人一天的工资是200—250文。

清代手工业工资状况

以上的现象都说明了清朝的经济正在向近代化转型,这种转型的趋势比明朝更加明显。不过,清朝总体上依然是一个农业帝国,传统文明,因此无法真正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直到清朝后期,农业依然是全国经济的根本和主导。如果没有外力干扰,恐怕这个转型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横向对比,西方国家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代,清朝早已落后时代潮流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人教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高中历史教科书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