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斥是什么意思请解释(厉声呵斥是什么意思)

呵斥是什么意思,呵斥是什么意思请解释?

文/黎庶

畅销全世界的亲子教育书《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中,作者吉诺特发起了这样一个亲子关系的讨论:

由组长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周末的清晨,家里乱糟糟的,电话在响,孩子在哭闹,锅里的煎蛋也糊了。这时丈夫回来了,他看到锅里的煎蛋说:“天哪,你怎么把蛋煎成这样了?”

这时候妻子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A:我会直接把锅扔到他的脸上。

B:肯定会大哭一场,让这个周末去见鬼吧。

组长又假设了另外一个场景:

如果看到锅里的煎蛋,丈夫说:“哎呀!亲爱的,这对你来说是个倒霉的早上,电话、孩子、又轮到鸡蛋。”

这个时候妻子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妻子们一致回答:这样会感觉舒服多了,虽然事情是乱糟糟的,但是丈夫的理解让自己好多了。

这是一个关于“沟通方式”的测试。同样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当一个人生气沮丧的时候,他只是想倾诉自己的遭遇,需要的是理解和感同深受,不需要批评指责和随意的教导。

同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的孩子他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比如哭闹时,躺在地上打滚时,被老师批评不开心时,和同学闹矛盾时······,他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指责。

这就是“同理心”,意思是能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用对方的心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从对方的处境去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体悟他的内心感受。

为什么需要“同理心”去跟孩子沟通呢?

1

和孩子“同理心”沟通,是孩子正视错误的敲门砖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来。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就到校长室做好了挨训的准备。

这时,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给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学生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高兴地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 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学生惊讶的看着陶行知。

此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孩子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歉疚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我没有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校长用一颗糖果,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并扣开了孩子的心门,让孩子正视自己做得对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这比一句不问清红皂白的呵斥更有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莱茵说:“存在等于被感知。”意思是,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外一个人看到。

“同理心”的关键是在孩子犯错误和受委屈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孩子内心最脆弱的时候,他需要的是更大的支持,而不是打击。

当孩子遇到委屈或挫折时,体贴和鼓励的话就像寒夜里的篝火,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灵。

2

父母对孩子的“同理心”,是孩子滋长“同理心”的土壤

朋友跟我吐槽,她的二胎家庭风波。有个阶段,二宝喜欢粘着大宝,去抱大宝,去亲大宝,却总会被大宝无情的推开。

不仅推开,嘴里还振振有词的骂道:“讨厌,你别粘着我,我不喜欢你。”

有一次,二宝突然倒在地上哇哇大哭,朋友立即跑上前,又是心疼又是生气的训斥大宝:“你怎么能这样对待你弟弟,你那么大孩子了,不知道爱护一下弟弟吗?”

大宝立即呜哇大哭起来。

朋友看二宝也没受啥伤,就抱了抱大宝,大宝哭着跟朋友说:“妈妈,我也想当弟弟啦。”

朋友问大宝:“为什么想当弟弟啊。”

大宝说:“因为我觉得你们不爱我了,刚刚明明是弟弟把我好不容易垒好的积木全弄倒了,我轻轻推了一下他,他就倒了。”

朋友这才明白,其实大宝此时心里应该很委屈,弟弟搞破坏,她还不能还击,一还击挨批评的是她。她觉得大家不爱她了。从而产生嫉妒心理,所以总看二宝不顺眼,不想理二宝。加之二宝的哭泣就像递给父母的诉状。大宝更是讨厌二宝。

她才明白,为什么最近大宝总是不跟二宝玩,二宝上前抱大宝,大宝也会无情推开。原来都是她们的疏忽。

所有二胎家庭的父母,理想的场景是:老大老二手牵手,相亲相爱。如果出现老大频频欺负老二的现象,会觉得难以接受,认为老大是魔鬼。

其实不是孩子是魔鬼,而是大人的疏忽。无论前期做过多少要老二的铺垫,“新秀”的诞生,都会让老大感到妒嫉和受伤。

心理学专家胡慎之说:“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这种受伤委屈的情绪不应该被掩盖,逃避和指责,甚至贴上某种道德标签,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看到有一位妈妈在朋友圈抱怨,自己不小心把孩子心爱的存钱罐打碎了,孩子因此哭闹了一个上午,买一个新的不行吗?真想打她一顿。

真的买一个新的就行了吗?孩子心爱的东西被破坏了她的心情你理解吗?妈妈觉得孩子东西破了,买新的就好,但是孩子早就跟这个物品内心建立了联结,这样忽视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孩子的感受,会让他感到很受伤。

经常有父母给我发牢骚说:“孩子一点也不理解父母,一点也不懂父母的苦心。”

有句古话:“怀里抱小,心里思老。”意思是自己有了孩子,才能体恤父母的苦心。孩子没有当父母的经验,要他们从父母的角度去看问题肯定会有些困难。可我们不同,我们也曾经是孩子,也曾经有过像他们一样的烦恼与痛苦、期待与追求、也曾渴望被父母理解。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共同的生活中,通过与父母的日常交流,孩子会在无形中接受父母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如果父母常常以“同理心”对待孩子,孩子在感受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关怀中,逐渐地学会了关怀别人,理解别人。

3

应该如何做到用“同理心”和孩子沟通?

《PEP父母效能训练》中提到三个特别可行的方法:

(一)接纳孩子,但避免虚假接纳

作为父母,没有必要去扩大自己的接纳区,而违背自己的真实感受。言下之意是,当父母感觉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时,绝对不要虚假地接纳。

父母是人,不是神。无须假装无条件的接受,甚至从头到尾的接受。当父母发出的是明确而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的时候,孩子也接受父母的接纳和不接纳。

至于什么是诚实的,内外一致的信息,我们接着往下看。

(二)“我——信息”的沟通方式

“你——信息”:“你快把我逼疯了。”“你真的太懒了。”“你确实有点慢。”这样的表达,父母只是脱口说出了一个命令,一个威胁或一个拒绝信息,孩子不但不容易接受,还会抵触。

“我——信息”:“当你不写作业时,你去学校被老师批评,你学习成绩下滑,我会很生气。”“当你离开学校时,没打电话给我,我担心。”表达的是我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的感受。

诚实且内外一致地沟通方式是以“我——信息”,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对不接纳行为的描述+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问题。

(三)跟孩子同频,判断问题“归属”

当孩子的一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就遇到了一个问题,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和孩子同频,我遇到了一个问题,从而判断问题的“归属”。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是父母最该积极倾听的时候,也最能帮得上的时候,从始至终我们只要做好一个倾听者就可以,不做任何指导,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眼神鼓励,不要催促,更不能逼问,这样,即使孩子知道错的是自己,也会在你的鼓励下勇敢地说出来。在孩子说的时候,你可以做出适当的回应,如,“哦,你当时一定很生气吧。”“他这么做太不应该了。”“所以你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了。”这样的回应让孩子知道你接受了他的所有信息,你正在体验他的感受。

我是“黎庶女士”,关注我,陪孩子一同成长。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厉声呵斥是什么意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呵斥是什么意思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