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汉元帝 刘奭)

刘奭是个很善良的人。

当然,善良不是凭空说的。

善良需要行动来证明。

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十分反感他的父亲汉宣帝刘洵重用法家学派大臣的行为。

法家讲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臣子犯错也要挨收拾,而普通百姓做好事也要奖励,本来贯彻的方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很好,很优秀。

但这套从先秦时代创立的学派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到了汉宣帝这一朝,已然变了味儿。

善恶分明变成了是非不分,法律平等变成了严刑峻法。

西汉法律之严苛,历朝历代都十分罕见。

走路不端正抓住要被杀头。

吃饭掉饭粒被抓住要被杀头。

说话声音过大,还是要杀头。

前不久,朝廷里的两位大臣杨恽、盖宽饶,只不过因为在上朝的时候稍微指责了一下皇帝的过失就被斩首。

从某种意义上讲,朝廷变成了一言堂,法律变成了皇帝肆意杀戮的工具。

刘奭很不忍心,他决定,要跟父亲提一提意见,于是他对宣帝说了这么一句话: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汉书》

皇帝对臣下的刑罚过重,搞的大家人心惶惶的,我认为咱们应该多多重用那些尚儒的大臣们,缓和一下朝堂上的气氛。

这本来是劝人向善的金玉良言,但在汉宣帝看来,却是大错特错的言论。

皇帝脸色一变,厉声呵斥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书》

皇帝认为,从高祖刘邦建汉开始,西汉王朝的基本格调就是王道和霸道双管齐下,兼而用之,怎么能单纯使用一种而舍弃另外一种呢?

所谓王道,是儒家学派提出的比较温和的治国方式。

而所谓霸道,则是一种倡导用武力和刑法来统治天下的政策。

皇帝表示,周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太过善良,对待诸侯只用王道。

而秦朝之所以灭亡,则是因为对黎民百姓太过残忍,只使用霸道而不讲仁义。

并且,宣帝刘洵十分讨厌儒生,他认为当今的儒生,都是一帮鼓唇弄舌,刻板守旧的庸人,不足为用。

皇帝的分析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一番话下来说的观点鲜明、逻辑合理,搞的刘奭同志哑口无言。

刘奭不说话了,但皇帝却对太子表现出了深深的失望。

皇帝长叹一声,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

使我大汉王朝陷入衰败的,必然是仁慈软弱的你。

汉宣帝不知道,彼时他这一句即兴而来的感叹,在不久之后的将来,将会成为现实。

(汉宣帝 刘洵)

公元前48年,一声勤政有为的汉宣帝刘洵龙驭上宾,大行而去,驾崩于长安城未央宫。

太子刘奭顺天承命,接替皇位,史称汉元帝。

当了皇帝的刘奭没有那种成为皇帝,临御天下的喜悦,看着底下匍匐在地,山呼万岁的大臣,皇帝哭丧着个脸,两行清泪已经若隐若现。

刘奭当然不是为了父亲离世而悲伤,他此时的难过另有原因,在他即将成为皇帝的前几年,他最宠幸的妾室,司马良娣去世了。

这是刘奭最心爱的女人,看着她骨瘦魂消的死在自己的怀里,刘奭心如刀绞。

看来不管是当皇帝还是当太子,看似位高权重,天下至尊,却还是有很多办不到的事情。

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都要历经爱恨情仇,生老病死,体验人世间的情感。

司马良娣一死,刘奭万念俱灰,甚至到了开始对女人不感兴趣的地步。

这可把宣帝急坏了,刘奭是储君,是太子,未来是要当皇帝的,这要是对女人没兴趣了,以后谁给我生个大胖孙子?谁来继承我大汉王朝的伟业?

宣帝灵机一动,从民间广采民女,精挑细选了五位佳丽,送入刘奭的宫中,询问刘奭喜欢哪一位。

当时的刘奭哭还来不及呢,满脑子都是司马良娣的影子,哪儿有兴趣选妃?

但毕竟是自己的亲爹安排的工作,自己表面还是要应付一下的。

于是刘奭头也不抬,随手一指,一位佳丽脱颖而出,正式纳入太子的后宫。

彼时,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宫女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但是在未来,她将成为决定整个西汉王朝命运的女人。

这位宫女就是未来历经七朝的传奇太后,王政君。

(七朝太后 王政君)

多年前汉元帝刘奭的惊鸿一指造就了她一生的命运,而她匪夷所思,旷古烁今的人生故事更是造就了她一生的传奇。

当然,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元帝刘奭,王政君的故事,我们要留到以后再讲。

皇帝看着空空荡荡的皇后宝座,那原本是自己最爱的女人的位置。

现在,他成为了万乘之尊,但也彻底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

当所有人看向皇位时,都会被那皇位上的权力而挑逗的内心炽热,但刘奭坐在皇位上,只觉得冰冷刺骨。

皇帝很消极,但先皇很有远见。

先帝临终前,给年轻的刘奭留下了三位辅政大臣,

乐陵候史高、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傅周堪。

先帝特别交代,三位辅政大臣,史高是领导,萧望之和周堪只是副手。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因为史高同志是一位非常强硬的法学大臣,他秉承了宣帝严刑峻法的特点,先帝希望他可以引领刘奭,走上法制强国的道路。

但比较尴尬的是,史高忙于政务,很难有和刘奭接触的机会。而太子太傅和少傅属于闲官,工作职责就是陪皇帝刘奭唠闲嗑。

老萧和老周都是儒臣,一来二去,跟皇帝打的热火朝天,刘奭本来就尚儒,两位儒臣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一顿趁热打铁,皇帝也是心潮澎湃,当即决定,全国上下暂停法制建设,重新推行儒学风尚。

这事儿很快就被史高知道了。

作为先皇钦定的托孤重臣,老史绝对不允许萧望之和周堪这两位儒臣蛊惑皇帝,但自己毕竟是光杆司令,1v2还是有点吃力的,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石显。

石显,字君房,山东章丘人,历任仆射,中书令。

当然,他这个中书令,是宦官中书令。

和史高一样,石显也是严刑峻法制度的拥戴者。

当然,说是严刑峻法,但法律在他们手里,并不公平,这帮人之所以如此拥护法学,是因为他们必须比较喜欢滥用法纪纲常,顺便为所欲为。

搞法律的石显很快在政坛的博弈中把萧望之打倒了。

这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儒臣被逼无奈,引刀自刎。

(萧望之)

跟自己一起推行儒学的老师死了,皇帝很愤怒,也很悲伤,但奇怪的是,刘奭并没有因此惩处罪魁祸首石显,反而画风一变,跟石显站到了一起。

由此看来,这位皇帝是个并不坚定的人。

萧望之的自杀让刘奭明白,只会讲仁义道德的儒臣并不靠谱,随时都会被其它大臣击溃,自己想要坐稳皇帝的位置,必须找到新的靠山。

皇帝找大臣当靠山,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这种情况的确确的就发生在了汉元帝刘奭的身上。

而石显和那些古往今来擅权做大的宦官一样不负众望,有了皇帝的宠信,开始各种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皇帝大权旁落,石显基本上就成了“二皇上”。

在今天的视角来看,我们真的很难相信,在那个残酷的封建帝制时代,那些阴阳怪气,身心俱残的宦官同志们能骑在皇帝头上拉屎。

看来历史不仅是有趣的,历史还是魔幻的。

当然,元帝虽然在政绩上毫无建树,但他还是干了一件名留青史的大事儿,而说起这件事,要提起一个女人的名字。

这个女人叫做王昭君。

(王昭君)

元帝时期,南部草原上的匈奴政权经常来汉朝觐见。

作为已经臣服汉朝的游牧民族,他们的首领呼韩邪单于每次来长安,都要求汉朝皇帝给他安排个和亲啥的,自己娶个汉族媳妇回老家,又气派又有面子。

皇帝左看右看,自己的女儿要么太小,要么不愿意跟着匈奴首领回去吃沙子,居然一个合适的也没有。

但大汉对外打出的旗号每次都是天朝上国,地大物博,不能人家来一趟,要个媳妇也没着落,咋办呢?

一来二去,人群中走出一个女子。

她低眉颔首,姿色上佳,一双明眸,眼神里尽是愁苦之色。

这个女子不是别人,正是王昭君。

她作为宫女,步入深宫数载,却始终没有得到过皇帝的宠幸。

在别人眼里,宫闱之内是繁华,是富贵。

但对王昭君来说,巍峨雄壮的未央宫,却是她毕生的监狱。

皇帝没有给她机会,但历史却给了她一个机会。

留在未央宫,性欲逐渐冷淡的皇帝也许永远不会垂青于她。

而跟随呼韩邪单于踏上茫茫的大漠,也同样是一段前途未卜的人生。

昭君没有犹豫,她跟随匈奴首领,离开了长安。

皇家若起凌烟阁,功是安边第一人。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王昭君其人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你好,我是王昭君,跟我去匈奴旅旅游?

小小的宫女选择了自己的命运,也为汉匈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皇帝目送着王昭君远去,心里竟然泛起一丝别样的涟漪。

但这涟漪转瞬即逝,并不能长久,因为刘奭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

而西汉王朝和他的身体一样,开始变得一日不如一日。

宦官擅权、群臣内斗、外戚势力也有做大的苗头。

四十二岁的刘奭明知这一切,但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因为他已经病倒了。

多年前,派出所所长刘邦开天辟地,震惊寰宇,大汉帝国石破天惊的在世间诞生。

文帝景帝父子联手,为了西汉王朝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接下来的宣昭二帝,更是开启了西汉王朝的中兴时代。

这个诞生在世界东方的王朝一直高歌猛进,永不屈服。

但现在,这个庞大帝国在刘奭的手里,竟然变的像一盘散沙一样,摇摇欲坠,似乎顷刻之间就要崩塌。

西汉的未来在哪里?汉元帝问自己。

他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空荡的未央宫只有自己的声音回荡。

西汉的至暗时刻,要来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鞠躬尽瘁的主人公是谁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