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怎么来的故事:清明节到了,各位家乡都有哪些清明节流传的故事?

网友提问:

清明节到了,各位家乡都有哪些清明节流传的故事?

优质回答: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到了,在我的家乡,这时候你要是去野外踏青的话,就会遇到很多扫墓的人。而山中的坟头上,也会飘起一束束的雪白的纸钱!

而在关于清明节的传说中,有一个爷爷奶奶讲的故事很耐人寻味!

说是以前有一户大户人家,人丁兴旺,产业众多。一家人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们家的小孙子总是无故哭闹,看了多少大夫也找不出来原因!

又是一年清明节到了,这天,被孩子吵得焦头烂额的老掌柜,看到庄外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于是吩咐管家准备好祭祀用的物品。他想去后山父母的坟头去祭拜,顺便去散散心!

一切准备妥当,当他满头大汗跟着管家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头时,只见他父母的坟头上长满了野草荆棘。直到这时,老掌柜才记起,他已经有五六个年头没有来祭奠过自己的双亲了!

于是他们清理了坟墓上的杂草荆棘,然后摆上香烛果品,酒肉米饭,祭祀完了之后。可能是由于太过劳累的缘故,他们竟然在父母的墓碑处眯着了!迷迷糊糊中,老掌柜的耳朵里传来父亲呼唤母亲的声音。“快起来吃吧!儿子带东西来给我们吃了,真不容易啊!几年都没有吃到了!”主仆二人一下子惊醒了,跌跌撞撞的下了山。

而说来也怪,家里的小孙子从此没有再无故哭闹过!而爷爷奶奶在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时,完了总会叮嘱一下;无论贫富,清明节都要去祭祀自己的祖辈!并且说,这是世代相传的习裕!每代人都不应该忘记!

其他网友观点

无论家乡还是其他地方,清明节的习俗都是延续久远的历史,大同小异。

《东周列国志》言晋文公赏赐旧功臣,索介子推于绵山,子推终不肯出,子母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军士寻得其骸骨,文公见之,为之流涕,命葬于绵山之下,立祠祀之,环山一境之田,皆作祠田,使农夫掌其岁祀:“改绵山曰介山,以志寡人之过。”后世于绵上立县,谓之介休,言介子推休息于此也。焚林之日,乃三月五日清明之候,国人思慕子推,以其死于火,不忍举火,为之冷食一月,后渐减至三日。

至今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各处,每岁冬至后一百五日,预作干糒,以冷水食之,谓之“禁火”,亦曰“禁烟”。因以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遇节,家家插柳于门,以招子推之魂。或设野祭,焚纸钱,皆为子推也。

《东京梦华录》讲宋时清明节,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因寒食禁火,节前一日必须烧好食物的缘故。又用面造枣飞燕,状如燕子,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自然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

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飞燕,到立夏时,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後,可以不蛀夏。蛀夏这个词很有意思。虫蚀的木头叫蛀木,虫蚀牙齿叫蛀牙。什么虫会啃坏夏天呢?原来是懒虫和瞌睡虫,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犯懒犯困,所以称蛀夏。 蛀的意思同“ 疰 ”。 疾病赖着不走的意思。蛀夏又成苦夏,看来古人清明节已作好过夏天的准备。蛀夏这个词很有意思。虫蚀的木头叫蛀木,虫蚀牙齿叫蛀牙。什么虫会肯坏夏天呢?原来是懒虫和瞌睡虫,人至夏季,精神倦怠,胃纳不佳,犯懒犯,称蛀夏。 蛀的意思同“ 疰 ”。 疾病赖着不走的意思。

子女及笄者,多在清明节日这日上头。旧时女子未出嫁时梳辫子,临出嫁时才把头发拢上去结成发髻,叫做上头。

寒食后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皇宫中前半月派宫人乘车马朝陵,皇族子弟近亲,也分别派遣至诸陵坟祭祀,从人皆紫衫、白绢三角子青行缠,都是官府供应的。节日亦禁中出车马,诣奉先寺道者院祀诸宫人坟,莫非金装绀阛,锦额珠帘,绣扇双遮,纱笼前导。士庶拥塞诸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叠成楼阁之状。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接近傍晚才回去。

我们家乡清明节除了踏青,上坟,其余寒食相关的习俗大多淡化。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到了,我们家乡有个谚语,清明前十来应儿后,这个说的是祭祖时间段。应题主提问,我们来扒一扒清明的风俗故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应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清明诗句,据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也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乐“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那么关于清明或称寒食,是有这么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而且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这时候一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愧疚和思念。久而久之,人们便将清明留传了下来。

清明节在唐朝的时候很是重视,对于介子推典故,更成为清明节的重要内涵。它告诉后人,为人做官应如介子推一样清正廉明,每到清明节,人们也应在缅怀故人的同时多反省自己。清明节插柳的风俗,有几种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樯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柳条有预报天气的作用,所以古谚: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农事活动与天气密切相关,神农氏教人辨柳条来观察天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至今有的地方,人们还把柳条挂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安排农事活动,颇具古风。

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辟邪,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半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了防止鬼的侵扰迫害,从而插柳戴柳。这一习俗受佛教的影响较深。佛教中的观世音峄柳枝沾水济世度人,所以人们认为柳条可以却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就有: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不管从那个传说,我们都可以看出,清明插柳的风俗由来以久。在以前,人们在清明这天不仅要插柳,还要把柳条戴在头上。

我们老家留传避邪的树木,一是桃树,二是柳树。桃树枝是打鬼枪,柳树枝是砍鬼刀。当时出门特别是带小孩婴儿出远门,一定要在自行车上插柳枝或桃枝,避邪用。

还有一说,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风俗逐渐被淘汰,只在云南等少数地区还有遗留,只有插柳的风俗还保留保留带现在。

明清时代,插柳习俗已经遍及全国,对清明习俗比较讲究的扬州一带,每到清明这天,不仅插柳满檐,而且男女戴柳。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到了近代,插柳戴柳的习俗以不多见,只有在江南地区还有些许残留。

另一个清明相关的是清明荡秋千习俗。关于打秋千的起源,也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习武活动嬗变而来的。据古今艺术载图载:秋千,北方山戎之戏,以习轻者。齐桓公伐山戎,流传如中国。一说是起源于汉武帝时代,最先是祝寿之词,名为千秋,是汉武帝的后庭之戏,后世倒语为秋千。尽管说法不一,但秋千是一种长期流传下来的娱乐活动却是无可非议的。

秋千于南北朝时传入南方,到唐代时兴盛起来。据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天宝年间,每到寒食清明来临之际,宫中都要竖起秋千架,令嫔妃宫女们尽情玩乐。唐代大诗人韦庄对当时清明节打秋千的描写尤为出色: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

其实,辽代时最重清明节,清明节到来之时,上至朝廷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打秋千的兴盛程度可见一斑,到了明代,秋千之戏的南方逐渐衰落,清代以后复又在北方兴起,家家树秋千为戏,颇具古风。

还有是放风筝,清明时节,艳阳高照,春风徐徐,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唐代有人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早归来,忙趁东风放纸鸢。可见放风筝游戏在唐代的盛行,据说风筝不的汉初大将,淮阴人韩信所创,上面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声音,犹如古筝,风筝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习俗起源很早,而且经久不衰,放风筝即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体育活动。放风筝时,还故意将风筝的线弄断,称之为“放晦气,红楼梦中贾府小姐们放风筝除晦气便是这一习俗的表现。

清明是一个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的节日,祭祖踏春,彰显民族风范!

其他网友观点

吃青团: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

其他网友观点

  嗯,这是听我爷爷说的。我爷爷的妹妹,也就是我姑奶奶发生的事...姑奶奶她嫁了一个有钱的老公,每天过得很惬意,常常去爬山,身体一向健壮。前阵子,她手背上莫明的长出一个瘤,本不太去在意,后来因会隐隐作痛,便去长庚找大夫看看,医生说她那是良性瘤,开刀拿掉就好,没什么大碍。谁知,开刀完才过两个星期,那颗瘤居然又冒出来...!连医生也解释不出为什么。后来,有一次她去看待他的一个道士朋友,朋友突然看著她,问她∶你是不是在某年的某一月去某地扫过墓?我小奶奶吓了一跳,想说他怎么会知道的?那位朋友抓住她的手腕,看了看皱眉道∶你把人家带回来啦!!哇!什么意思??细问之下,原来那天去扫慕时,姑奶奶经过那位女士的墓前,不知踢到了什么东西,那女鬼就跟著她回来了,也就是在那个时后,她的手背上开始长出那个瘤的。爷爷说∶难怪每次去你姑奶奶家坐坐回来时,头都有些晕晕的...

其他网友观点

我们这清明节上坟,则选择在清明节的这一天扫墓,烧纸钱,给先人坟上添把新土,青年男女则会出去踏青、看花、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清明节到了,各位家乡都有哪些清明节流传的故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清明节怎么来的故事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