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读读想想,文章该怎样欲扬先抑?

网友提问:

读读想想,文章该怎样欲扬先抑?

优质回答:

首先,脑子中得有文章的大概框架。

叙事性的,前半段以平述铺垫为主,随事情变化发展,层层推进,直到高潮。自然就呈现出先抑后仰的效果。

说明描述性的,先简后繁,先平庸后出彩,重点放在后面讲述。

议论性的,把主要矛盾放在最后重点论述,主要关键的论据放在最后说明,这样就能有先抑后仰的效果。但是一般来说,人们比较喜欢讲主要矛盾、主要论据放在最先来讲,重点在前,这样更能被大家接受。

跟绝大多数事情一样,写文章的经验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的,有时刻意的追求先抑后仰反而效果不好。

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其他网友观点

所谓“欲扬先抑”,就是想要歌颂赞扬而先贬低对方,使其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的一种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在中学语文课本里也有,比如《白杨礼赞》中对白杨的赞美就用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下面这个故事就证明了这种写作方法的艺术效果:从前,有一家富人准备给他们家母亲办六十大寿,请来当地一位有名儒生写首诗祝贺。这位儒生想了一下,提笔写一到:

“这个婆孃不是人”,

儒生看见这家人面带怒色,凶相毕露,正欲发作,他赶紧写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儒生看见这家人破怒为笑,点头称赞。摇着他又写道:

“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时这家人又满脸的不高兴了,心想竟骂我们是贼,正要理论,这位儒生又急忙写道:

“偷得蟠桃献母亲”。

全家看后齐口称赞,重赏儒生。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典型案例,取得了相当不错艺术效果。诗友们,你们认为呢?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提得好,简洁明了,也有价值。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准备材料:

梁实秋先生的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低年级材料:老舍先生的散文《母鸡》。

一、什么是“欲扬先抑”?“欲扬先抑”的手法有什么特点?

通俗点讲,就是要抬得高,先把它压下去;要表扬一个人,先曲解贬损他或者先写他不好的一面。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一眼望到底,读起来没有一点意思。而“欲扬先抑”的手法的运用,却正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使你的文章叙事曲折生动,波澜起伏;让你笔下的事件趣味盎然,令读者印象深刻。

二、《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

梁实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一篇典型的使用了欲扬先抑手法的文章,这篇文章因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带给读者很新奇的阅读体验,成为传诵久远的经典作品。

1.首先,作者总写自己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的一位国文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可见,作者是要写自己曾经的一位好老师。

2.但是作者接下来笔锋一转,写这位叫做“徐锦澄”的老师,道:“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接着,用大段大段的篇幅写这位“徐老虎”的“凶”——

请看他的外貌:

“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加上“银丝小镜框”的“墨晶眼镜”,读起来,是不是像漫画中的人物啊!

再看他的动作——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看他的表情——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总是很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

看他的言行——

“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

这样的老师怎么能是“好老师”,这样的老师怎么让人受得了!

3.但从全文来看这正是作者使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这些个性化的描写看似贬损,其实作者并无恶意,反而突出了老师的“严厉”,说明了作者对老师的印象很深,为下文写老师的优良品质作衬托——

后半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了老师在教学上的认真,教授学生的得法,以及对自己在写作上的影响,为自己将来文学上的发展奠定的基础,表达出对老师的赞美之情。

请看老师如何教学:

老师“自己编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培养我的兴趣;

注重朗读教学——“咬牙切齿”“吟诵一番”,“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修改作文最独到——“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一行一行的勾……”,“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削删之间见出他的功夫。”

我获益匪浅,终生受益——我的文章“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知道可爱的道理。”作者最终成为一代文章大家。

三、使用“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效果

请看,这样的老师,不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而是多面立体个性化,有血有肉活生生!外在的形象特点鲜明地反衬出老师内在的美。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恍然大悟的快感,跟着作者的感情起伏,不由得像作者一样由衷地感受到这位徐老师的敬业精神,老师的印象更深刻,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这篇叙事性的文章就是使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做到“尺水兴波”。

由此可见,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叙事曲折,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你的笔下的世界,趣味盎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用“欲扬先抑”手法,是文章制胜的法宝之一,学会了它,将会为你的文章增添不少色彩;甚至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大大提升文章的吸引力。

那么,同学,你学会了吗?那就做做吧!

低年级同学可以阅读老舍先生的散文《母鸡》,分析作者是怎样使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的。

其他网友观点

最好是用事实证明结果,让读者从事情的经过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强调结果而忽略摆事实讲道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读读想想,文章该怎样欲扬先抑?】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