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中国的文坛,可谓是争奇斗艳,炫彩缤纷。

有屈原的固执,一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道出了自己与世间污浊坚决抗争的态度。

有曹操的豪迈,一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写出了他对人生沉浮的感慨。

有曹植的深情,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说出了他对女神的美好向往。

有陶渊明恬静,一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发了自己热衷田园生活的情趣。

再往后,便是盛唐的绽放,有李白的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杜甫雄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繁华之后便是衰落,因此南唐后主李煜应时而生,重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此,诗坛之上又加词坛。于是晏殊绘了几笔: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怀。”

范仲淹也不甘落后: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然而,他们始终差了那么一点味道,因为北宋的繁华,不应该是这样的忧郁。

于是,又有一个人横空出世,独断了整个文坛。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他跨越时空,与先辈对决平分秋色;他站到原地,令后辈竭尽全力却再也无法企及。这个人,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原名苏轼,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实苏轼原来并不叫苏东坡,只因元丰二年的一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黄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冈,由于当时他生活困苦,以至被迫在城东的一个坡地上耕种,期间为了宽慰自己内心的愁苦,开始自号“东坡居士”。

而“居士”一词,是有含义的,如出家的佛教信徒被称为和尚,而在家的佛教信徒,则被称为居士。

从古至今,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才华横溢,文采飞扬,并且都各自引领了一个时代的风骚。

可如果让我们再从这些英杰当中选出一位令你最喜欢的人,我觉得这个人,一定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呢?他又有哪些亮点令我们后辈神往呢?

一、三首七言绝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决。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句话:“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对于苏东坡,颜值我们是无法考究了,但是他的才华,却令我们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就拿写诗来说,他生在宋代,距离曾经诗气盛行的大唐,早已过了几百年。而关于诗类的题材,可以说让已经让前人写尽了,各类风格,各种情感,已然没有了发挥的余地。

可是苏轼不服,那日他在西湖饮酒,天气由晴转雨,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一时间诗兴大发,题了一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此,这首诗成为了西湖的绝唱,前不曾见古人,后亦不曾见来者。

特别是最后那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从此将西湖赋予了神韵,仿佛如《心经》中的描绘:“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西湖

那么说别人就没有写过西湖吗?当然有,文坛上的那群人,面对西湖美景,怎能不抒发一些感慨。于是杨万里写到: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说实话,如果没有苏轼,那么杨万里笔下的这接天莲叶与映日荷花,就足以傲视无数人杰。

可偏偏,文坛上先有了苏轼,和那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比起来,杨万里似乎总也差了那么一点味道,低了一个层次。

题完了湖,苏轼仍不甘心,又开始写山,转眼西望,跨越五百多公里,便是庐山。于是苏轼写了一首《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充满了禅意,又充满了人生哲理,仿佛苏轼看的不是这座庐山,而是那庐山之外的整个人间。那人间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还有人们趋之若鹜的功名利禄。只是这些东西,又有几人能看透呢?

沉思良久,苏轼又抬起深邃的目光望向远方,他的目光,穿越了山川河流,穿越了参天古树,甚至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几百年前的那个唐。

当时,人们正在写春。

韩愈写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翃写到:“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孟浩然写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贺知章也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看到此处,苏轼笑了,如此盛宴自己怎能不来拜会一番,于是挥笔写了一首《题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没有夸张,没有比喻,也没有拟人,似乎春天就是这样,恬静,自然朴实,唯美。

此时的苏轼,意气风发,面对这场跨越时空的对决,他挥洒笔墨,轻松自如,真可是应了杜甫的那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这场对决对于苏轼来说,却仅仅只是开始。

二、洒脱、豪放之中,藏着一汪似水柔情。

人生在世,难免有些起起落落。

正如寒窑赋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灵鸡有翼,飞不如鸦,马有千里之程,无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运不能腾达。”

元丰二年,正处于高光时刻的苏轼,只因一场“乌台诗案”,被人控告污蔑朝廷,辱骂皇上,于是苏轼被贬黄州,身陷囹圄。

那时候的他,一家人挤在江边的破旧驿站,夏天潮湿闷热,冬天寒冷刺骨。因为没有饭吃,苏轼还被迫在城东开垦了一片荒地,才能勉强度日。

然而俗话说的好:“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也正是这一段刻苦铭心,穷困潦倒的经历,才成就了苏轼巅峰的时刻。

那一日,苏轼与朋友出游,结果半路不幸下雨,而且越下越大,以至众人纷纷狼狈逃窜,而苏轼面对此情此景,不但无动于衷,反而潇洒的吟了一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吟唱完毕,一种洒脱到极致的心境瞬间笼罩天地,此时的苏轼,仿佛已经跳脱出了这片凡间,而寄身于宇宙大道。

特别是那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真可谓是人世间最美的绝唱,他不仅仅喊出了自己的心声,而且还喊出了芸芸众生藏在心底的呐喊。

那任平生,任的不仅仅是一蓑烟雨,同时还有那被人诬陷的一番境遇。

于是黄州之后,苏轼不再叫苏轼,而叫苏东坡。这首《定风波》,则成为了苏轼又一首不可超越的神话。

而在此前,苏轼又是豪放的代表。公元1075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为了抒发报国的情怀,写了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开篇第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就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抒写了苏轼胸中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最后又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话,表达了自己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气概非凡。

由此可见,苏轼的梦想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文人的化身,而且还有着上马扬刀,驰骋沙场的一腔热血。

他是极致的豪放,又是极致的洒脱,他像是一位勇士,顶天立地,他又像一位仙人,超凡脱俗,但更不可思议的是,除了这些之外,他的内心竟然还住着一汪儿女情长般的似水柔情。

同样是1075年,豪情万丈的苏轼,在正月二十日深夜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见了自己早已故去的爱妻王氏,不觉间泪涌心头,挥笔疾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面对家国情怀,苏轼怀着满腔“老夫卿发少年狂”的豪气,面对大雨连绵,身世沉浮,苏轼带着一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可是当他面对自己的爱妻的时候,他却只剩下了一身的软肋。

他没有了豪情,只剩下了一肚子的“相顾无言”,他亦没有了洒脱,只剩下了一脸的“泪千行”,而最令人心疼的是那最后一句“明月夜,短松冈”。

那是他妻子的孤坟,寂静而又悲怆。曾经的欢声笑语已经不再,曾经的举案齐眉也已远去,如今剩下的,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和那周围栽着松树的山岗。孤独的可怕,安静的心伤。

所以,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苏轼?

文采是一方面,潇洒豪放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因为他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然后活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共同向往的模样。

李白太过自信,杜甫太过感伤,而苏轼则就刚刚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上云卷云舒。

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被贬黄州那四年,最美的词是《定风波》,而最美的文,则当属《赤壁赋》。整篇文章不必会意,光读下来就是一种享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是时间的描写。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江面的描写。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是月、山、星的描写。

紧接着一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则直接把江面上普通的水气描绘出大气磅礴的画面。

随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时间,道家凌然的仙风道骨扑面而来,有气吞山河的气势,亦有超凡脱俗的洒脱。

描写声音,苏轼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与友人的游览,苏轼用“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描写人生,苏轼用“寄蜉蝣于天地,渺浮海之一粟”。

说到天地万物,苏轼则写“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当夜游赤壁结束,苏轼又写:“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篇《赤壁赋》读下来,全文洋溢着一种享受,不说意思懂不懂,光是那种韵味和气势,都不禁令人迫不及待的想将它背诵下来,仿佛不背下来,就会成为人生中的遗憾。

他的文字,犹如开头的那片波光粼粼的江面,刚开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到兴起,则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再至深处,则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令人心旷神怡,豪情四起。

对于苏轼的文采,其实不光我们后人觉得惊艳,就连同时代的翘楚,也是望尘莫及。

在苏东坡任翰林院学士时,他拟了大约有八百道圣旨,每一道,都是铿锵有声,妥帖工巧。而且圣旨的文字,往往引经据史,富有譬喻,苏东坡写来,每每都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苏东坡去世后,有一位姓洪的接替他的职位,当时这位姓洪的对自己的文才颇有期许,于是问当年伺候过苏东坡的老仆,我比苏东坡如何?

老仆回答道:“苏东坡写得并不见得比大人美,但是苏东坡却从来不用查书”。

话音落下,这位姓洪的翰林学士顿时明了,自己此生再也没有机会超越这位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了。

然而,拥有无人能及的才华,就必然要承受无人能懂的孤独。而这,便是成为一个强者的所要付出的代价。

苏东坡是孤独的,以至他始终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那一日,苏东坡在吃饭间询问家人,你们说我肚子里都有什么?

有人说是满腹的文章。

有人说是一肚子巧妙的机关。

但这些,苏东坡都不以为然。这时,轮到他的爱妾朝云回答。她从容不迫的说:“依我看,你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捧腹大笑,深以为知己。

苏东坡一生才识超人,不假外饰,坚持己见,几番皇家赏识,应对朝廷,又几番遭谗被讥,被贬外地,屡经政治上的风云变幻,而不改其率直豪爽的本性,可不是时时处处显得不合时宜吗?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结语:

中国文坛三千年,为何我们只独爱北宋的那一位苏东坡?

因为他的诗好,因为他的词好,因为他的文章好,但更多的,是因为他人好。

顺境之时,他能豪情万丈,逆境之时,他又能乐观豁达。在这顺、逆之间,他让我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坎坷,又让我懂得了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故此,我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文采,喜欢他的人品,以及喜欢他那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与超然。

最后,尊敬的各位读者,你们都喜欢苏东坡的那一句话呢?

本人是文化领域爱好者,后期会不断创作关于文化领域的文章,如果有觉得写的不错朋友,可以点击上方红色关注,后期小编会有更多的优质内容呈现,感谢支持。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儒林外史》周进:只有咽下被人嘲笑的苦,方能迎来功成名就的光

不读一遍《儒林外史》,你就不会知道,古代小吏的极致圆滑与奸诈

熬出来的曹孟德,忍出来的司马懿。(纯正史,接受质疑。)

八拜之交第五拜:羊角哀与左伯桃,二鬼斗荆轲之舍命之交。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提问:

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赏析?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优质回答:

导语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光看后人给他戴的头衔就知道他有多牛: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所以后人称其范文正公。

他的文章也名扬天下,最为著名的是庆历四年写的《岳阳楼记》,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做人做事准则。他的词现在仅存5首,但首首都是经典,这首《渔家傲·秋思》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范仲淹在守边时,曾经写过数首《渔家傲》,全都是以“塞下秋来”为首句,但是很遗憾,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首了。这首词率先将国家、社会的重点问题写入词中,大大开拓了宋词的类型。

先看《渔家傲·秋思》原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词意是说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

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收,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泪。

寄托了对戍边将士的讴歌和同情

范仲淹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秉公直言,多次因谏被贬谪。因西北遭受西夏的侵扰,战事吃紧,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间,范仲淹才被重新启用,而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他既严明军纪,爱兵有加,又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深受当地百姓、士兵拥护,也使西夏的敌人不敢轻易来犯,被称为“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是写西北边陲的景色,开篇就用一个"异"字,马上抓住人们的心,异在可处?通过对边塞的大雁、黄昏、号角、孤城、青烟、落日等景象描摹,勾画出了一幅寥廓荒冷、萧瑟悲凉的边塞全景立体图。

词的下片通过浊酒、羌笛、霜雪等人物的意象,抒发边防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我们知道,古往今来守卫边疆的将士最为辛苦和艰难。一旦有战事,"古来征战几人回",就会面临马革裹尸的生死考验。更长更多的时间里戍边将士都是"孤城闭",经受着寂寞孤独的考验,经受恶劣环境下战备训练和生存的考验。

写边塞诗,唐朝有许多名家名作,也形成一个流派。但填写边塞词并如此形象生动,范仲淹算开了一个先河,为后来形成豪放派词和爱国词点亮了一盏明灯。所以词人亲身经历戍边,知道将士们的疾苦是什么,用词写边塞生活和场景最有发言权。

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我们知道,李白等古人写思乡之情,大多是通过望月来寄托这份感情,而词人为了写思乡人的"人不寐"和"征夫泪"之情却是另辟蹊径:那是秋天到了,傍晚时分准备飞往衡阳等南方地区的大雁,在空中根本没有停留之意,此时,这些大多来自南方的将士,随之也自然想到南方的家乡和亲人。秋天一到晚上,孤城紧闭,四周狼嚎四起,无事可做,喝上两杯浊酒,这思乡的感情就更浓了;不一会寒冷的夜气,满地成霜,此时,不知谁又吹起这悠悠的羌笛,谁人还能入眠,谁人能不流泪。

但这种思乡难聚,是因为边关有敌人虎视眈眈,自己在此苦守却又没有立下战功,又怎么能回得了。所以词人把自己和将士们守卫边关时的这种感受,用词刻画的准确、生动又形象。

这里范冲淹把词从宋初及之前的艳情格调改变成了豪迈之情起到了推动作用,也算开创了先例。

表达了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感

范仲淹是进士及第而入仕,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奋斗,文武兼备亦身体力行,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无论在朝主政、任地方官员,还是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民之疾苦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稳定。《渔家傲·秋思》看似写边关将士的疾苦,歌颂他们的奉献牺牲精神,实则不然。

他的仕途虽然几起几落,跌宕起伏,但其心始终恪守"先忧后乐"的思想。身处边陲,远离大宋政治中心,但为了大宋当时存在的种种体制弊端的内忧和外敌侵扰的外患,一方面改变他所能改变的边关军事制度和战咯防御部署,一方面思考科举考试、教育改革和制度设立等重大政治问题。否则,三年戍边返京之后,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不可能空穴来风,心血来潮,而是他在戍边以及更早时就在脑中思考着的问题。

可以从这阕词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中就能看出端倪。燕然:即燕然山,现在叫杭爱山,今为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领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返。整句话意思是说: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你想,范仲淹填此词时已经须发染白,过了"知天命"之年,官至高级干部,一般之人也就认命过安稳日子,或者把边关守好就行。但范公不是这样想,他想得更高更远,他的功业在千里之外还想着去刻,他的心思是天下兴亡,长治久安之事。

所以词里透出了范公的不能告老还乡、不安于现状的思想与"孤城闭""千嶂里""霜满地"等形成强烈反差,他也许知道变革可能面临的重重阻力和重重困难,甚至失败的结果,但他没有退缩,也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逆行而上。所以他主导改革虽只推行短短的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历朝历代的新政变革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砸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就会动了固有人的利益,使致形成利益集团而抵制。但无论如何,改革虽然阵痛、巨痛,甚至流血、牺牲,却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苦口良药。

结语

范仲淹这阕词既开了创作题材、创作风格等先锋,又蕴含着深厚的忧国忧民思想。

范仲淹的为人品格为历代所推崇,为官"官正",始终先忧后乐,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为人"人正",胸怀宽广,坦荡无私,仁义道德;为文"文正",直言不讳,言之有物,文名天下。为后世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

我是@石润居原创诗词 欢迎大家讨论赏评点赞!

其他网友观点

范仲淹在陕西当过几年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这期间,他治军有方,严肃军纪又体恤士卒,威震西夏,被西夏人称为“腹中有数万甲兵”。他对这段经历深有感触,写下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本词翻译: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催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作者在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苍茫寥远,荒僻空旷、萧瑟悲凉的边塞图景;下阙则抒发了戍边将士们壮志未酬和忧国思乡的心情。整首词用了白描手法,表现将士们为了保卫国家不辞劳苦,无畏顽强的豪迈气概,形象鲜明生动,意境苍茫凄沧。

上阙中的“风景异”,写出了西北边陲秋季和内地不同的风光。因词人是苏州人,对本地的季节变换比较敏感,“异”字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本地秋天的萧瑟荒凉。用“无留意”这三个字,显得浑厚有力。下句“四面边声连角起”,含有浓重的悲凉氛围,为下阙的抒情做充分渲染。接下来的“千嶂”、“孤城”、“长烟”、“落日”,是作者肉眼所见;“边声”、“号角声”,是亲耳所闻。把这一切联系起来,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

在经过上阙的充分渲染后,下阙就直抒胸臆,作者的一怀愁绪如滔滔的江河一泻而下,既念着功业未成,对国家命运深感忧虑,又克制不住思乡心切,再加上冷霜作“背景”,羌笛为“音乐”的“舞台效果”,更觉百感交集,忧思难耐,只好借酒消愁,夜不能寐,堂堂七尺男儿,竟然让泪水湿透了枕角。

其他网友观点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五年(一O四O一一o四五)间。当时,作者任陝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省延安市)防御西夏。词的上片扣准"异"字极写秋日边塞的风光景物"雁去"紧承"秋来"。"边声""连角起"写四处回荡的音响,"千嶂里"点明"孤城"的位置,座落于群山之中"长烟"写"孤域"的景色一个"闭"宇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这三句围绕着"孤城"描绘了一幅迥异于中原乡土的"塞下秋来"的荒凉画面。下片由"浊酒一杯家万里"句转入即景抒情。在羌笛悠悠,寒霜满地的边塞,人们夜不成寐,将軍头发白了,战士流下了眼泪。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边塞的軍旅生话和战士久戍不归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一位守边将軍的责任感。全篇苍凉悲壮真挚感人。

其他网友观点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渔家傲

秋思

.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的一首名作。范仲淹北宋文学家、词人、杰出思想家和政治家。此词作于康定元年[1O4O年]8月至庆历三年[1042年]这段时间。此时范仲淹被宋仁宗派往西夏的边关。每逢夕阳西下之时,当边关的乌乌号角响起,北方的大雁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衡阳,更衬托出边塞孤城的凄凉寂寞。生于南方的范仲淹,忧国思乡,关心戍边将士之情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全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写景,下阙抒情。

先概述全词上阙与下阙的大致意思。

上阙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疆的自然风光与南方的大不相同。一群群大雁南飞衡阳,丝毫没有停留的意思。天近黄昏,军营中号角连连,四面朔风阵阵。连绵徒峭的山峰里,暮霭沉沉,炊烟袅袅,夕阳渐落,只剩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下阙译文:

.喝一杯浑浊的酒,时而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然而战事未平,功勋未建,怎能归乡呢?羌笛悠悠,寒霜厚厚,夜色茫茫,但我难以安睡。由于常年戎马操劳,须发渐渐白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都偷偷落泪思念亲人。

.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全词采用白描手法,形象描绘出了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图,同时,借景抒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戍关将士壮志难酬、怀国思乡的情怀,也表达了对边关将士的关怀、体贴、爱护之情。

其他网友观点

一、《渔家傲· 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释义:

先看上片。塞:西北边疆。秋来:秋天到了。风景异:风景不同。衡阳雁去:大雁向南飞往衡阳。边声:边塞的声音,指朔风、马啸之声。角:号角。千嶂:连绵陡峭的山峰。长烟:傍晚的炊烟。孤城闭:孤零零的城城门紧闭。上片可解释为:秋天到了,西北边疆的风光与别处大不相同。大雁南飞衡阳去,一点儿没有停留意思。天近黄昏,军营中中号角连连,四边朔风阵阵。连绵陡峭的山峰里暮霭沉沉,炊烟袅袅,夕阳渐落,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再看下片。浊酒:未滤的酒,较混浊。家万里:万里之外的家。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无计:不能中途归家。羌(qiāng)管:即羌笛。悠悠:声音飘忽不定,隐隐约约。不寐:睡不着。将军白发:将军头发白了。征夫泪:边关的军人留下眼泪。下片可解释为:喝一杯浊酒,想起了万里之外的亲人。然而,战事未平,功名未建,怎能回去呢?羌笛悠悠,寒霜满地。夜深了,但我无法安睡,常年操劳,我须发都白了;戍边的将士们偷偷落泪思念亲人。

三、鉴赏:

整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词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图。同时,借景抒情,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