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优质回答:
两种解释:
第一种: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要找诸葛亮这样的人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
第二种: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到他,刘备三顾茅庐后,结果怎么样呢?史书上说:“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这难道和诸葛亮的社会影响力没有关系吗?这就是刘备利用他得到的好处的。
三顾茅庐或三顾草庐是指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阳附近)诸葛亮住处请他出山辅佐自己的事件。此事件最早见于诸葛亮的《出师表》,该文提到刘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国志》中对此仅有“凡三往,乃见”的简略记述。《三国演义》对此事件进行了扩写。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历史典故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襄阳古隆中(今襄樊市西)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三顾茅庐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古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茅庐对》
其他网友观点
刘备三顾茅庐有是出于下列几个现实考量的,浅析如下。
①、刘备想寻找到一位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困境的“高级参谋”。刘备这位东汉乱世的枭雄,因为起点低、底子薄而在其创业的初期屡屡受挫。
刘备虽有所谓“大汉皇叔”的招牌,可能也有汉室宗亲的纯正血统,但是在那个唯实力是从的时代里,这些都不能成为促使刘备崛起的决定因素。只是对刘备号召人心,并为自己的活动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已。
在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鼎力相助前,刘备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的辅助,又有一些普通参谋人员的助力,可依旧是落得东奔西逃、四处投靠强者——他既依附过袁绍、曹操,也依附过公孙赞,还被吕布耍手段夺去过地盘。最后于无可奈何之际,只得依附刘表。
在这长时期的颠沛流离中,刘备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侬附别人终究是难成大事的!并且也不能单纯依赖武力,而要组建自己的参谋班子。这样才可能使自己能够妥善应对危局,因此寻找诸葛亮这位大才为自己效力,也就成了必须。
②、刘备想要寻找到一位能够为自己做长远战略规划的“谋略家”。刘备虽然势力弱小,但是雄心壮志却不小。他打出的“复兴汉室”的旗号,也符合生活在乱世中的百姓求安、求稳,思念汉朝盛世之强的心愿,因此是可以为他争取到人心支持的。
况且刘备又有仁慈之名在外,凡所行之事,皆故意与曹操反着来:曹操行事奸诈、狠辣,刘备就忠厚、仁义。曹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令天下人负我”,而刘备却坚守着仁义礼智的处世底线。这也是刘备虽然弱小,但却能屡仆屡起的原因所在。
试想:刘备既然已经拥有了“民意基础”,又有关、张、赵云这样的枭将保驾护航,并且还能借助大汉皇叔的旗号,得到那些心向汉室的士人的支持,那么为什么还是难以成事呢?还不是因为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的谋略家,为他进行长远规划吗?
也因此刘备还是那个刘备,但在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相助,听了隆中对以后,就得以茅塞顿开、恍然大悟,马上就找到了行动目标,此后的行动便有了目的性,不再是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了!由此可见当真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只是这个将得换为智。诸葛亮正是这个智者,刘备又岂敢不求?
③、刘备在受到水镜先生的极力推荐以后,对诸葛亮产生了仰慕,试图将其招入自己的麾下,为自己效力。水镜先生对刘备鼓吹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话对于正好走投无路、到处寄人蓠下的刘备的吸引力可太大了!何况徐庶也为其力荐诸葛亮呢?既然连为刘备所信赖的徐庶都对诸葛亮推崇至此,那刘备就更要礼贤下士,以便求得贤才的出山相助!以便走出困境,走向一条兴旺发达的康庄大路!
综上:是诸葛亮的名气和刘备的现实需要,以及形势所迫,使得刘备不能不三茅庐、折节下士去请求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才有了他以后的三分之一的天下!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通过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下面我们说说刘备三顾茅庐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我觉的有两种解释:首先,延揽人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刘备手中的人均属中等人才,想要定国安邦,必须要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当时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再加上徐庶的推荐,刘备找诸葛亮是必然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必须找诸葛亮这样具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也是普遍接受的一种说法。其次,利用诸葛亮在荆襄地区的社会关系,刘备三次枉驾才得以见孔明,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诸葛亮的势力和影响,诸葛亮根本不是布衣,相反,他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正是由于他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要找找到他,这就是刘备是你顾茅庐的根本目的
其他网友观点
刘备三顾茅庐的真实目的
一是刘备要想匡扶汉室,确实需要诸葛亮这样能“安天下”的俊杰。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与司马徽会面,刘备向司马徽请教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感慨的说:“我这样的儒生俗士,岂能了解当世的局势,只有象‘卧龙’‘凤雏’那些俊杰才能看清天下大势。”刘备忙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答到:“卧龙乃诸葛亮,凤雏乃庞统也!”于是,刘备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请诸葛亮来辅佐自己“匡扶汉室”。
二是借“三顾茅庐”对外宣传:我刘备手下不但有勇猛无比的战将关羽、张飞,我还请来了“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的卧龙――诸葛亮。让天下人相信刘备一定能“匡扶汉室”!以便征得人心和支持。
其他网友观点
一个方面确实想得到诸葛亮。诸葛亮在当时很有名气,能得他的辅助,成功概率很大。另一个方面就是千金买马骨,引得凤凰来。
其他网友观点
根本目的:兴复汉室。
当时诸侯纷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为的是图谋霸业。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邓县隆中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扩展资料三顾茅庐主要内容: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郡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