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拼音(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拼音?

——选才用人一定要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要求

射阳县高级中学:吴杰明 微信:w13851148160

人才,泛指各行各业中的领军人物。那些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人才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人力资源中那些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能力和素质”是衡量一个是否是人才的两个最重要的标准。韩愈在《师说》篇里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常常表现为某种程度的专业性或局限性。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才的发现与使用要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要求,以能够解决某一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为标准,不必求全责备,甚至也不必思前想后。

想当年,达尔文读的是剑桥神学院,神学成绩不佳。很多人认为达尔文只知道飞鸡斗狗,智力远在普通人以下,是个平庸者。但是植物学教授汉罗却看出达尔文有特殊的才能。他特别器重达尔文的观察力和独立思考的治学品质,并力保他随贝格尔舰进行环球科学考察,出版《物种起源》,创立进化论,从而使一个“平庸”者,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还是这个达尔文,他在临终前却忏悔并否定他自己创立的进化论。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这样写道;“我相信原初的生命始于造物的上帝,若没有一个至极的原因,宇宙就不可能存在。” 他在73岁临终时还说:“我观察这个世界,尤其是人类的特质,我不赞成‘世界是由任无目的的力量来支配’这种武断的观点,我认为这个世界对于善和恶,必然有一个无所不在、巨细靡遗、遍及宇宙的定则存在其间。”在临终前的达尔文看来,这个“定则”就是上帝及其因果的法则。

我们都知道,虽然达尔文晚年糊涂了,说自己当年的进化论有问题,不成立,这也不妨碍其他科学工作者通过考察实践,证实进化论的成立。客观规律不以发现者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好比说地球并不在哥白尼发表日心说理论的那一刻才开始围绕太阳转的一样。同样的道理,牛顿晚年研究神学,坚信星星有序围绕太阳运转,是由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这也不能抹杀他作为万有引力的发明者在科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牛顿毫无疑问仍然是一位划时代的科学集大成者。

除了能力之外,品评人物的另一个标准是素质。素质有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之内涵。教育事业的使命是立德树人。组织工作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发现和培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都十分优秀卓异的杰出人才。正常情况下,我们选拔和任用干部自然是希望能够有更多“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储备,但我们的事业日新月异,日益壮大,我们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如果我们牢固确立全能理念,始终坚持完人标准,就会堵塞人才进步的坦途,弃绝事业兴旺的可能。

司马光在评论三家分晋时曾经言及自己的用人观:德才兼备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德才兼备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全无是愚人。用人,最好用圣人君子之类的,没有圣人君子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小人有能力做更大的坏事,愚蠢的人要能力没能力,要智力没智力,好控制。司马光的这个用人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这是帝王治国的教科书,态度倒是十分的严肃,但论证却不一定严谨。历史上,齐桓公、秦孝公、吕后这三个重量级人物的用人实例就恰恰相反,用有才无德的人取得了巨大成功。

齐桓公用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会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如此有才的管仲,他的德行是什么样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多吃多占;每次打仗,都是临阵脱逃;主子公子纠失败,大臣召忽殉难,管仲则主动请求关押以能活命。一句话,典型的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之徒。但是,就这样的人能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管仲死后,齐桓公一落千丈,最后落得被饿死的凄惨下场。

秦孝公用商鞅。商鞅对于秦王朝结束战国后期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建立大一统国家政权起着决定性的奠基作用。“人死政未废”,即使秦惠王车裂商鞅后,他的治国方略仍然继续推行。可见商鞅的超级才干。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与管仲、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和张居正同列。就是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人物,他又有什么样的德行呢?商鞅没有什么政治理念,唯一的理念就是钻营。班固说:“商鞅挟三术以钻孝公。”这一个“钻”字,就点出了商鞅投机钻营的功利本性。秦国和魏国交战,为了取胜,商鞅竟利用自己与魏国将军公子卬的友谊,写信欺骗公子卬,说希望在一起喝酒,罢兵,签和约。谁知道酒喝到一半,摔杯为号,公子卬成为秦人的俘虏,商鞅获得“商君”的封号,占据最高的爵位。

吕后用陈平。很多人认为陈平的智谋不输张良。汉高祖刘邦在世时,他出谋划策离间了项羽和范增的君臣关系,巧解白登之围。刘邦死后,他被吕后选拔为郎中令,成为了太子也就是未来的汉惠帝的老师。他的才能,周勃都自认不如。可这样一个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的人,道德怎么样呢?盗嫂受金!在家干出乱伦之事,在外收受贿赂。

由此看来,能任事的未必都是完人,心术好的却未必能够任事。是任人唯贤?还是唯才是举?取舍的标准有二:一是我们选才用人是目的是成就事?还是忠于人?二是我们惩恶扬善的价值追求依靠的纤尘不染的君子之风?还是牢不可破的制度笼子?如果拥有了足够牢固的制度笼子,我们就一定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造就一个人人奋勇向前、个个堪当大用的崭新局面。

壹点号陌上风文艺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提问: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诗?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表现什么的诗句?

优质回答:

  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译文: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背景:龚自珍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正是这样的时代,产生了这位近代史上启蒙思想家。他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暴露出封建主义衰朽没落的本质。他以其才华,起而议政“医国”,宣传变革,终因“动触时忌”,他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辞官南归,在途中写下三百一十五首《己亥杂诗》。这首诗是他在路过镇江时,应道士之请而写的祭神诗。

  鉴赏:“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这两句以比喻修辞格,表明只有依靠一场急风惊雷,才能打破在清朝统治下,到处呈现着的为时已久的一片死气沉沉的局面。“风雷”,比喻革命风暴。鲁迅先生“于无声处听惊雷”(《无题》)中“惊霄”、毛泽东“一从大地起风雷”(《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风雷”,都是这个意思。“风雷”之上冠以“恃”字,表明挽救危亡,振兴国家,急风惊雷而外,别无他途,足以见出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斗争梢神。“万马齐喑”,比喻在清朝统治下,人们不敢讲话,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氛。这里用了一个典故。苏轼《三马图赞引》:“时(宋元祐初)西域贡马,首高八尺,龙颅而风骨,虎背而豹章,出东华门,入天驷监,振鬣长鸣,万马齐喑。”对于“万马齐喑”的局面,用一“哀”字,表明诗人痛惜之情与爱国之心。诗人于1810年到北京做官,满怀经世之志、治国之略,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主张的破灭,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处在“平生进退两颠簸”(《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的境遇中。像诗人这样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面对此情此境,必会痛心疾首。

  “我功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两句,运用移花接木的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天公”,即玉皇,亦即世俗所谓老天爷。诗人揭露时弊,忽然就劝起老天爷来了,诗末自注云:“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数万,道士乞撰青词。”这个自注说明了诗人写这首诗的具体环境,看出了诗人是借“道士乞撰青词”之机,用民间迷信活动来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服务。“不拘一格”,充分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远大的目光,具有战略性的设想。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要拯救暴风中破船似的中国,非有各方面的大批人才,是无济午事的,所以诗人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而降大批人才,共挽即倒的狂澜,将倾的大厦。“劝”字,颇具积极意义。它是奉劝,而不是乞求,表现了诗人处于踞离临下的地位,也显示出诗人变革的信心。

与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