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解释?
蚂蚁庄园胸有成竹?这是支付宝中蚂蚁庄园玩法6月15日小课堂的问题,答对即可获得一份180g小鸡宝宝饲料作为奖励。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今日的正确答案吧!
蚂蚁庄园胸有成竹
一、成语“胸有成竹”最初是用来形容?
画画水平高超
画竹的人品德高尚
二、2021年6月15日正确答案
画画水平高超
三、答案解析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太阳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里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他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同,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同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衣服,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竹林,顾不得抹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同细心地把竹子受风吹雨打的姿势记在心头。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来源:游侠网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摩拳擦掌是什么意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提问: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摩拳擦掌是什么意思?
书法境界,一眼中有竹;二胸有成竹;三胸无成竹。如何理解?
优质回答:
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说的正是书画学习创作的三个不同境界。也是为人处世之道。
一、眼中有竹: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走过一条竹园小径,有人会驻足拍照;有人会仔细观察竹叶、竹枝、竹竿;有人居然没看到竹子,心中无竹便眼中无竹。要想画出传神之竹,必先认真观察,观察干、节、枝、叶。还可以临摹大家之作,同样须仔细观察、揣摩:如何布局、落笔、走势,色彩、轻重、浓淡。
(郑板桥竹石图)
眼中有竹,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形、色、意。
观察的东西还只是生活的素材,还须经过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
(郑板桥竹石图)
二、胸中有竹
酝酿和构思,是形象思维阶段,郑板桥对酝酿在创作中的作用是有充分认识的。
构思时屏气凝神,殚思竭虑、反复酝酿,直到人、物、事、理烂熟于胸,层次,脉络辅排就绪,表现形式考虑成熟,所谓“成竹在胸”,然后再开始创作。
展开想象,是根据间接材料再现曾经存在过的真实形象,而不是虚构和胡思乱想。
(吴镇墨竹图)
吴镇曾说的墨竹之法:“疏不至冷,繁不至乱,翻向正背,转侧低昂,雨打风翻,各有法度”。
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其中有一个艺术体现的过程,即使胸中之竹已经非常具体完整,也会因为动笔时作者的情绪、意趣、技巧运用,以及笔墨纸砚等客观条件的不同,而创作出不同形态的竹子。绘画到这一步,已经可称为画家了。但名师大家还远不止这个境地。
(吴镇墨竹图)
三、胸中无竹
达到这一境界,需不拘成法,随性而为,信笔由缰,浑然天成。这时候,画家与竹已浑然一体,竹即是画家情绪灵魂的载体。
吴镇的墨竹理论大约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对竹子人格化的认识,这是他创作的原动力;二是画竹者的心境;三是具体的技法。他认为,画竹不仅要展现竹子的外在形态,更要显现其内在风骨和精神,反映更高的旨趣。
他将竹子作为自身人格的真实写照,赋予其虚心劲节、直竿凌云、高风亮节的深刻寓意;在用笔时不求工细,只讲究写意神似,重在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譬如生长于绝处的竹子,彰显的是处劣境不改其节,居陋地不扰平淡之心的君子风范;空山野地之竹则如隐士巢父、许由般高洁脱俗,远离浊世。吴镇正是将这种种体会与感受,自然而又随意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展现出多姿多彩的墨竹神韵。
吴镇笔下的诸般墨竹姿意潇洒,可谓极尽竹之生态与情意:春夏秋冬、晴雨风雪、俯仰横斜皆各不相同。他运用墨的浓淡粗细,将竹的干、节、枝、叶描绘得繁而不乱、疏密有致;特别是采用浓、淡、干、湿、焦等方法把墨分为五色,将竹子的萧瑟灵性、远近枯荣表现得淋漓尽致、层次无穷。
(吴镇墨竹图)
郑燮对于画竹又有更深刻的见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题画诗
郑板桥并不是什么画都会画,他一生只画兰花,竹子,石头,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一枝充满生机的墨竹,生长于突兀嶙峋的石壁之上,向人们展示着他的顽强与坚韧。在竹石图的左上方题写着一首人们耳闻能详的七言绝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折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与画的浑然搭配,让画作有了不一样的气势。
(郑板桥“竹石图”)
不仅仅作画画竹子有这三种不同境界,写字作画,甚至为人行事都有这样不同的境界,不一样的格局。借用《笑傲江湖》一句话“无招胜有招”,所谓琴棋书画,修身养性是也。
其他网友观点
眼中有竹就是临多了帖,随便说写一个字,这个字的结构就呈现在眼前,想写这个字就胸有成竹了,但你不又想复制得跟原帖一样,写想自已独立风格的字,这就叫胸无成竹。古代有个叫庖丁的人,以杀牛为生,一生卖牛无数,杀牛技法娴熟,在他眼里没有整条牛,而在他眼中,牛的每根骨头他都清楚,肢解时不伤到牛骨,可见他对牛非常熟悉。我们练字也是同理,多看,多记,多写追求出帖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您的邀请和提问。“如何理解书法境界;一,眼中有竹;二,胸中成竹;三,胸中无竹,请赐教。”我不知道这话是谁说的,不管是谁说的,我首先夸一夸,这个话说的真精彩,就好像我们平常说的一些话,比如,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些富有禅意的语言,它表达的就是对于事物的理解有一个不断的深化的多层次的变化过程。古人善于用比喻的手法让我们去体会和认识这种过程。这种比喻让我们能够形象的体会到思想境界认识的变化。
这也是古人用一种叫做“悟”的方法来思考美学境界和思考深度的方法,古代呢是通过两种方法,一种叫做“渐悟”,一种叫做“顿悟”。“渐悟”就是慢慢的体会得到,“顿悟”就是突然体会到了。古人所谓的“悟”就是让我们慢慢的去琢磨去思考。
元代画家顾安画的竹子
不过,今天我们的思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大家都喜欢用一种逻辑的思维来表达,而不太容易理解这种具有禅意和思辨色彩的形象思维暗示的方法去理解一些道理。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最早是苏轼提出来的,他在评价他的表弟文同画竹的时候说,画竹文同是“胸有成竹”,就是沉着再凶的意思。
意思是说文同画竹画的这样的写实,而又这样的精彩,完全是他的心中对竹子有了全面的认识,所以他就能够一竿一竿,画的这么精彩,好像就是从他的脑子里边拍出来的照片一样。
文同画竹是我国绘画史上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他画的竹子非常的写实,在中国五代的时候,有一位画家叫徐熙,他画的竹子非常现实,但是到了宋代,文同画竹远远的超过了徐熙画竹,成为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画竹画家。文同画竹,开创了文人画竹子这样一个绘画科目的先河。元代有吴镇、顾安和赵孟頫画竹,明代有徐渭,清代有李膺、郑板桥画竹。晚清和民初画竹子的大师是蒲华。
明代书法家画家徐渭的书法,苍苍茫茫,无法无天
我们当代有董寿平画竹。这个传统就是从文同画竹这样一个文人书画中发展过来的。
事实上就画珠来说,在唐代已经有画竹的大师了,例如白居易曾经就给一位协律郎的画家萧悦画竹写过一首诗,赞美萧悦画竹之妙,说明在唐代已经有画竹子了。
竹子是文人最喜欢的一种植物,他们把竹子也比喻着是君子。画竹子就是画君子之风。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竹子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是清清楚楚的一颗活的画了。它符合我们认识论的认识来源于对事物的反映,我们反映出来的就是对事物的客观的表现。
事实上,在唐代的一位画家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认识论。这个画家画家叫张藻,他的绘画不拘一格,落笔便成,有人问他,你的画为什么画的这么好?张藻就告诉他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两句话恰恰也就是胸有成竹的意思。
郑板桥题画咏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
因为只有对客观的事物有了很多的认识,再加上我们心中对客观事物的熟悉程度,就会比较真实的反映出一个客观事物了。如果我们观察了很多的竹子,又喜欢描写它,那么描写的多了,我们就会自自然然的画出生动的现实生活中栩栩如生的的那竹子了。
但是,把胸有成竹比喻成作为学习书法,欣赏书法的一个过程也是非常恰当的。我们对书法的认识总是有一个过程的,把书法的认识分为几个阶段来看,我们恰恰也是经历过了一个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这样一个“渐悟”的过程的。
因为我们从不懂书法,不认识书法,从自发认识书法到自觉的认识书法,然后到融会贯通的认识书法,这是有一个互相隔阂又互相融通的过程的。
下面我们就一一说说这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是怎么样从书法到之外到书法之中逐渐融会贯通的。
一,眼中有竹吗
“眼中有竹”是说我们要能够看得见认识到,哪个是竹子哪个不是竹子,书法也是这样,我们首先要学会认识,哪一个是书法,都有一些什么书法,例如书法里边有篆书、有隶书、有楷书、有行书、有草书,而且在每一个书法里边,它都有很多的系列,篆书里边有金文,有小篆,还有甲骨文,所以,它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这么一个世界,在金文里面有四大青铜器铭文《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在隶书里边经典的字帖就更多了,有很多的流派,有善于圆笔的,有善于用方笔的,非常的丰富多彩。所以,开始我们就要能够认得出来,书法都有哪些,哪一种书体属于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时代都有哪些代表性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点?哪一种书法是我们喜欢的?这就好比,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一个是竹子,哪一个不是竹子,哪一个是大竹子,哪一个是小竹子,我们眼中要能够确切的认识到展现在眼前的书法字体。同时,我们还要喜欢它,会欣赏它。
当代画家董寿平的竹子
但是,在这一个阶段我们也只能认识到这是一个行书,这是一个隶书,这是一个篆书,到底它篆的是什么?我们也不认识,所以,在这个阶段就是一个初学的阶段,是一个自发的阶段。我们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认识上,我们可能还不会写,我们可能还完全不了解这些书法,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它的美在什么地方?
如果我们喜欢书法,我们就要常常提醒自己,我们到底能不能够认识中国的书法字体,中国的书法的特色,我们的眼中到底有竹吗?我们的眼中除了有“竹”还能有些什么呢?
二,胸中成竹否
前面我们说的眼中有“竹”,主要让我们学会认识什么样的书法,也要学会写什么样的书法,比如说,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篆书,我们要喜欢我们,而且要学会去写,写出来的必须是一个篆书,但是,可能我们还没法创作,我们只能临摹,因为在我们的心中此时可能还没有栩栩如生的篆书。
当我们临摹了很长时间之后,我们逐渐的把书法美的形象都建立在我们的心中了,这一阶段呢,我们就可以叫做“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也叫成竹在胸,就是我们的心中有满满的书法,我们随时随地能够写出自己能够喜欢的这些字了。
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自叙帖》局部,其笔法来源于,二王又不在二王之中
不过,在这一阶段,可能我们只是把心中的东西写出来而已,到底写出来是不是自己最满意的,可能我们还要有一个过程的磨练,这就好比我们临摹字帖的时候,刚开始,能够对临把字帖临摹的像而已,现在我们到了“胸有成竹”的阶段了,我们就叫做“背临”,就是我们写的跟古人是一模一样的,或者跟古人的非常的像,笔法结构都非常的到位,这就叫“胸有成竹”的书法境界。
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境界,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要达到“胸有成竹”的这个境界,确确实实还是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的努力过程的。比如说,我们从对临到背临,也就是说从读帖到入帖,这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不断的体会到书法里边的奥妙,一步一步的感觉到了书法的完整的美,全面的美,经典之美。这就好比我们看到了竹竹子,就会想到竹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竹子,应该是什么样,应该不是什么样的,是清清楚楚的一种界限。
三,胸中无竹日
当我们在一个字帖两个字帖三个字帖十个字帖,甚至于一百个字帖里边学到了很多的书法知识之后,我们就把各种各样的界限就已经完全模糊掉了,甚至会完全给打破了。
伊秉绶的隶书来源于汉隶,又是自创的隶书,可谓“胸中无竹”矣
比如说,我们在初学书法的时候,可能我们会觉得这是毛竹,嗯,这是什么斑竹,这是什么方竹,这是什么青竹还是紫竹,竹子的品种要好几百个品种呢!中国的书法也是丰富多彩,非常辉煌。但是到了后一阶段,我们就越来越感觉到竹子就是竹子,它的本质就是有杆有叶,所以只要有杆有叶,有节,而且挺拔潇洒的,这就是竹子!竹子的本质就是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挺拔潇洒,这就是竹子的品性和风格。所以到了后期,只要我们创作书法的时候,不管我们写的是隶书,是篆书,是行书还是草书,只要我们写出了书法的本质,那就叫“胸无成竹”。比如说,我们写出来的字像,既不像颜体又不像欧体,也不像赵体,到底是什么体?不需要成为什么“体”。只要写出来的字是有精神有气节,有笔法,有墨法,有苍茫感,有力度感,有精神的气质,有优雅的风格,这就是书法的品格。这就是人的品格,就好比是竹子的品格和竹子的风格一样。
所以,从学书法的眼中有竹,到后来的胸中有竹,到最后的胸中无竹。这是我们学习书法从有形到有神的一个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
那么说了半天,到底我们是故作虚玄还是真有这样的事呢?我们就举一个例子来说,下面这个作品是清代隶书书法家伊秉绶的书法作品。
我们看这个书法作品,一看就知道是一个隶书,这还有什么争议的吗?当然不会有。但是你再仔细的看,它到底是哪一种隶书呢?真的你找不出来它是汉代的隶书还是哪一个时代的隶书,因为伊秉绶的这个隶书作品是他的创作,也是他的创新。
我们看其中有几个字,有些是带着篆书的特点,有些是带着楷书的特点,你说在篆书里边哪有这样的写法,在隶书里边哪有这样的写法,这就是把书法从胸中有竹已经上升到了一个胸中无竹的境界了。
这不是一个个别的例子,我们历史上很多的大书法家他们的书法创作都是融会贯通了历朝历代的书法精华,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才有回味无穷艺术味道。
但是这样一个境界,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的。可能开始我们学的是一笔一画,一点一横,到后来我们学的是一点一横里边饱满的气韵,一笔一画里边所代表的是刚建还是柔弱,是起舞还是奔放,是挣扎还是破笼,总而言之,书法里面要的就是那种精气神,要的就是那种潇洒不羁的奔放与自由。到了这一个境界也叫做“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正是一种“胸中无竹”的境界。
如果我们能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还去需要去说这是书法,这不是书法吗?
其他网友观点
眼中有竹(临贴阶段)- 依样画葫芦;胸有成竹(脱贴阶段)- 自由书写;胸无成竹(创作阶段)- 自成一体
其他网友观点
对于书法境界而言,眼中有竹,胸有成竹,胸无成竹恰恰是三个层层递进的,渐至佳境的一个过程,对于这三点的理解,也是这样看的,这三点就好比书法的初级中级和高级,层层推进,互为照应。
对于这三点的理解,具体而言则是是:眼中有竹是临帖并且力求形似的阶段;胸有成竹是掌握了书法技法并且能够做到神似的阶段;而胸无成竹则是最高阶段,已经能够脱离字帖,写自己的字了,而这三点中的“竹”毫无疑问还是书法。只是不同阶段对于它有不同的理解,对它的掌握也逐渐提升。
下面就来具体说说我对于这三点的理解:
第一个境界:眼中有竹是处于临帖并力求形似的阶段
学习书法的不二方法就是临帖的方法其实就是要斤斤计较,仔细观察,大胆入笔,反复比较,以求更好。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学习书法的方法就是把写好的字挂起来呈现立体感,这样便于觉察出不足之处,他自称这个办法比请教王羲之还有用,可见学习书法的方法就是认真临帖。
而字帖就是“眼中有竹”的“竹”,是我们学习所参照的范本,在第一个境界临摹阶段,我们必须要做到“眼中有竹”,必须要以字帖为准。
孙过庭在《书谱》里强调学习书法的方法是: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虽然这句话很具有概括性,但是我们却可以引申出许多学习书法的方法来。
在这一阶段,“眼中有竹”的“竹”指的是什么呢?大体而言就是字帖,字帖上的字,具体而言呢?就是每个字的每个笔画,每个结构规律,每个字的笔法要求。
[学习书法,形似是第一境界,而字帖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每一个结构规律都是“眼中有竹”的“竹”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把握]
因为是临摹并力求形似的阶段,我们眼中必然要看到这些,其实也只能看到这些,因为书法境界不提高,是看不到更多的东西的。
“眼中有竹”不仅要求我们要以字帖为准,临帖时眼里时时要有字帖,而且还要求我们把眼中的“竹”化为心中的“竹”,为胸有成竹做好铺垫。
这就是我对“眼中有竹”这一境界的理解,其实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追求形似,把笔法结构技巧学到手,所以首先要“眼中有竹”。
第二个境界,胸有成竹是掌握了书法技法并达到神似的阶段
经过了前面的“眼中有竹”的磨练,“胸有成竹”则是必然的,因为要把“眼中有竹”化为“胸有成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不断精准临帖,掌握各种书法技法,从而能够实现形似到神似的质的飞跃,掌握了所学字帖的精髓,能够把掌握的技法精髓随笔尖自然流淌出来,这就是第二个神似的境界。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下笔速度极快,终生学习王羲之书法,完成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质的飞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赵孟頫“日书万言”,终生学习王羲之,对于王羲之书法精髓可谓了如指掌,因此才能下笔如神,与王羲之神似但却是自己的风格]
就“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故事我们也能从中看出端倪,故事讲的就是善于画竹的文与可技法渐入佳境,能够达到画竹时不假思索,下笔就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竹子,这当然是高境界,但是不要忘了,文与可在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必然也经历了“眼中有竹”的漫长过程,这与书法是一致的。
文与可自然也是在临摹了前辈很多画作或者自己仔细观察竹子的不同姿态而得出画竹的神髓,这一阶段可谓是真的“眼中有竹”,在经历了一番刻苦钻研之后,技法形态烂熟于心,可不就是达到了“胸有成竹”下笔如神的境界么?书法在这一点上毫无二致,也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尽管内容不一样,但是方法和过程是一致的。
通过“眼中有竹”的形似达到“胸有成竹”的神似,这就是我对“胸有成竹”这一境界的理解。但是这一境界仅仅是中级阶段,还没有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从“胸无成竹”中体现出来的。
第三个境界:胸无成竹是书法的最高阶段,是出帖的象征
书法讲究入帖与出帖,入帖就是形似和神似的阶段,而出帖则是不似的阶段,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胸无成竹”。
其实这里所说的“胸无成竹”的意思并不是说目空一切,而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
这是基于娴熟的技法,高度的神似之后才能表现出来的。
从眼中有竹到胸有成竹再到胸无成竹这是一个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形似到神似再到不似,这是学习书法得法之后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和阶段。
我们举一个例子:
苏东坡曾评价颜真卿写的《东方朔画赞》:
“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本,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
苏东坡的意思是说从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中可以看出颜真卿临摹王羲之小楷《东方朔画赞》的影子,虽然字体大小不一,但是能从气韵中看出来。
[王羲之《东方朔画赞》与颜真卿《东方朔画赞》虽大小各异,但是气韵相通,这是颜真卿“胸无成竹”的具体体现]
也就是说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是学习的王羲之,但是一般人却看不出来,这说明颜真卿是真的达到了“胸无成竹”的境界了,他先是“眼中有竹”学习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进而是胸有成竹掌握了王羲之《东方朔画赞》的技法和神韵,进而达到了“胸无成竹”,没有了王羲之的字形,但是气韵却挥之不去,弥散字里行间。
这就是达到了出帖的境界,临古人书法写自己的字,这是学习书法中最难的一点,也是光辉的顶点,也是胸无成竹的具体表现。
又比如说赵孟頫极力推崇王羲之,一生都在学习王羲之,但是我们说赵孟頫的字不是“王体”而“赵体”,不是对王羲之点画的简单模仿,而是能从中汲取营养,化为自己的骨血和精气神,从而形成了俊逸舒朗的“赵体”书法。
这很明显也是一个从“眼中有竹”到“胸有成竹”再到“胸无成竹”的过程。这也更加说明三者是层层推进,不可跨越的。
要想在书法上达到此三种境界,就必须亦步亦趋地从“有竹”到“成竹”再到“无竹”进行艰苦探索。
以上就是我对书法这三种境界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意见。
文中参考资料:
唐孙过庭《书谱》
宋苏轼《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