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鸩止渴什么意思啊鸩是一种什么(饮鸩止渴什么意思啊鸩是什么意思)

饮鸩止渴什么意思啊,饮鸩止渴什么意思啊鸩是一种什么?

饮鸩止渴:鸩酒是一种啥样的酒?又是啥样的来历?

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但考虑实际情况,估计这只是传说,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比鸡大不了多少,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道士做法时的“禹步”经考证即为对其捕蛇时动作的模仿。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也有说,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误饮,将中毒而死。自有此传说后,人们因惧怕中毒而不敢轻易饮用山林之水。《朝野佥载》也记载说,"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处,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鸩鸟食水之处,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为鸩食蛇之故。"是因为鸩鸟吃蛇的缘故。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基本沿袭了这个说法,强调了一物克一物的仁义思想。但总体上说,鸩鸟是克不住的。因为它俨然已经成为权力和复仇的使者,使命一当传达,就不可能停止,逢人杀人,逢鬼杀鬼。

颜师古注引应劭 曰:“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 晋.葛洪 《抱朴子.嘉遯》:“渊鱼之引芳饵,泽雉之咽毒粒,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也。” 明.陆采 《明珠记·写诏》:“齎鸩酒,奉鸾缄,放心去皇陵一遍。”《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乃因悼公阅师,进鸩酒,毒杀悼公,以疾讣于吴车曰:‘上国膺受天命,寡君得罪,遂遘暴疾,上天代大王行诛,幸赐矜恤,勿陨社稷,愿世世服事上国。’”

鸩酒,也叫酖酒,早在《左传》中就已提到。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鸩毒毫无颜色和异味,毒性却能够尽数溶解于酒。当然这只是个被夸大了的传说,事实上,有许多毒酒并不是仅仅用鸩的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

但鸩酒不是可以随意配置的,这需要技术精湛的医士出面,从而分化为一个阴鸷的职业,叫"鸩者"。这些制造毒药的天才在犀牛角、兽皮的保护下,也是颤颤巍巍地接近尤物,稍有不慎,即会引火烧身。古籍上,有很多关于以鸩酒赐死和饮鸩酒自杀的记载,"惧鸩忍渴"、"饮鸩止渴"就源于此。在酒中渗入某些有毒的物质制成的毒酒,历来被人们作为杀人的利器。古代的一些史籍如《史记》、《汉书》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唐书·申渐高传》中说:南唐皇帝李昪顾虑大臣周本(一说徐知询)威望太高,难以控制,想诛杀之。有一次,李昪倒了一杯"鸩酒"赐给周本。周本察觉了皇上的意图,用御杯分出一半酒说:奉给皇上,以表明君臣一心。李昪当即色变,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为帝王演戏奏乐的优人申渐高见此情景,一边跳舞一边走了上来,接过周本的酒说:请皇上把它赐给我吧。说毕,一饮而尽,将杯揣在怀中走了。李昪立即暗遣人带着解药去给申渐高,未等药到,申渐高已经"脑裂"而死。原文虽未说明脑裂的详情,但听起来足以令人毛骨悚然了。

黑鸩为鸩鸟中最为稀少的一种,其毒性强而难发,这种引而不发的性质,就像它所具备的深厚功力,待当事人的想象力和恐惧感挥发得差不多了的时候,一发则动全身,发则无药可救,无怪此物一旦侵人头皮之后,非数月甚至一年之久,毒性才始行发作。

普通鸩毒,人一旦饮下就行将发作,其性急而有治,且易辨别,黑鸩毒性缓而难察,直至慢慢地将人血化尽,其毒一旦侵入头皮,即可寄生在发根之内,使这黑丝维持原毒不绝,而且使当事人觉查不出。

由于鸩毒的残酷性实在太过彰显,仁者一直反对使用这种奇毒。战国时,楚国的使者驸马共前往巴国,途中见到一人挑着一担下了鸩毒的酒正欲谋财害命。驸马共请求买下毒酒,但所带的钱不够,驸马最后把自己的马车也一并给了对方。东西到手,他立即把鸩酒倒入江里。这个故事,被作为宣传仁慈的例子广为流传。在晋代,朝廷曾下令严禁鸩毒,并不准鸩鸟过江。当时石崇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时,曾经捕获了一只鸩鸟雏,交给后军将军王恺养护,司隶校尉傅诋立即向朝廷告发了此事,朝廷下诏宽宥了石崇,但命令立即把鸩鸟当众烧死。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王饶竟然向朝廷进献鸩鸟,晋穆帝司马聃大怒,下令把王饶鞭打二百,并把那只鸩鸟当中烧死在京城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这些仁义皇帝的围攻之下,鸩鸟自然是越杀越少;另一方面,心如蛇蝎的统治者一直大力弘扬毒文化,鸩鸟面临绝境,直至湮没在飞禽的最高空。

后来,鸩酒发展成毒药的泛称,通常毒性大的毒药炮制的酒都可称为“鸩酒”。但鸩这种动物是否存在仍需考证。

历史上用鸩酒毒死人的事件不少,一直以来都是宫廷中施行阴谋诡计时常用的手段。《汉书.齐悼惠王传》就有这样的记载:“太后怒,乃令人酌两卮鸩酒置前,令齐王为寿。”说的是吕后为防篡位,赐鸩害齐王的事。

那是公元前195年,刘邦死后惠帝刘盈继位,为了扫除其他人对帝位的威胁,吕后先是把赵王如意召到长安,用鸩酒毒死。于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又用同样的方法谋害齐王刘肥,但未得逞。

刘肥入京后,得到了惠帝刘盈的热情款待。就在刘肥和惠帝刘盈推杯换盏之时,出现在宴会大厅,吕后悄声吩咐随从,准备两杯鸩酒,命刘肥饮下此酒。不知内情的刘盈,也要喝下鸩酒,被夺下。刘肥觉得蹊跷,便假装酒醉离席。事后,才明白吕后当时给他的是鸩酒。

另有《汉书·霍光传》记载,汉武帝死后,卫尉王莽(字稚叔,非篡汉的王莽)和大将军霍光共同辅政。武帝有遗诏封霍光等三人,其实并不包括王莽。 王莽的儿子对遗诏生疑,怀疑是伪造的,霍光得知此事很是生气,严词责备了王莽,王莽担心得罪霍光,殃及自己的地位,就鸩杀了自己的儿子王忽。

武则天生有四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老三李显,老四是李旦。高宗甚是喜爱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后,身体孱弱的唐高宗曾一度想把皇位提前传给他。但李弘看不惯母亲的所作所为,曾上书劝谏,却被武氏借机用鸩酒毒杀,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

《太平广记》记载:“卢夫人,房玄龄妻也。玄龄微时,病且死,诿曰:‘吾病革,君年少,不可寡居,善事后人。’卢泣,入帏中,剔一目示玄龄,明无他。会玄龄良愈,礼之终身。” 《隋唐嘉话》记载:“梁公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乃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酖。’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以上说的是,唐朝宰相房玄龄一次得了大病,眼看就要死了,劝夫人卢氏将来不要守寡,要找户好人家再嫁。卢氏拿剪刀挖一目,以示与夫君厮守终生的决心。不久,房玄龄的病有幸好了,房玄龄因此更加敬重夫人,与夫人恩爱到老。 房玄龄晚年时,唐太宗多次赐美人于他,总是被房玄龄拒绝,太宗便让长孙皇后劝说卢氏。卢氏则说:“妾宁妒而死!”,后唐太宗派人给她送去了一坛酒,说:“你若如此坚决,那就把这鸩酒喝了。”卢氏果真宁愿喝鸩酒,也不愿有其他女人和她分享房玄龄,让唐太宗也没有办法。

宋代之后,鸩毒的使用并没有被抛弃,直到明清两代仍然有人使用,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鸩杀之功。在这以后,鸩鸟就像镶嵌了金边的乌云,被暴力彻底地从历史的天空抹去了。我们只能使用过往文字来复原它凌厉的形象,推测矗立在宫阙楠木梁柱上那一串"梆梆"的怪响。

(本篇完)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饮鸩止渴什么意思啊鸩是什么意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提问:

饮鸩止渴什么意思啊,饮鸩止渴什么意思啊鸩是什么意思?

请问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优质回答:

以前经常有人把“饮鸩止渴”里的“鸩”读作“鸠”,虽然这两个字很像,但完全是两种鸟类,“鸠”是种非常常见的鸟,而“鸩”是种传说中带有剧毒的鸟类。

所谓“饮鸩止渴”,字面意思就是用毒酒解渴,引申寓意处理事情只顾眼前困难,而不顾更加严重的后果,这里所说的“鸩”,是传说中最出名的一种含有剧毒的毒鸟,也是鸩酒的原料。

在古代的典籍记载中,鸩鸟“似鹰,大如枭,毛紫黑色,长颈赤喙,雄名运日,雌名阴谐,天晏静无云,则运日先鸣,天将阴雨,则阴谐鸣之”。

传闻之中的鸩鸟,体型比秃鹰稍微大一些,全身都是黑紫色的,雌鸟叫做“阴谐”,雄鸟叫“运日”,以蛇虺之类的毒虫毒蛇作为食物,毒虫之类遇到鸩,没有可以逃脱的。

传说之中的虺,是一种有毒的蛇,水虺可以修炼成蛇,再从蛇修炼成蟒,继而成蛟成龙乃至于应龙,而鸩鸟就专门以虺之类各种带毒的动物作为食物。

正因鸩鸟吃的带毒的食物太多,毒素逐渐留在了鸩鸟的体内,因此鸩鸟全身上下没有任何地方是没有毒的,而且毒性之强烈难以想象,即便排泄都带剧毒。

在古代,人们将鸩鸟的羽毛泡在酒中,制成“鸩酒”,而使用鸩酒杀命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宠妃骊姬就是准备用鸩酒谋害太子申生,但没成功。

因为鸩鸟实在是太毒太可怕,古代很多王朝都禁止将鸩鸟带到长江以北的地方,晋朝巨富石崇偶得鸩鸟,带到洛阳,曾引起轩然大波,由此可见人们对鸩鸟的畏惧。

至于“饮鸩止渴”则出自《后汉书》之中,原句是“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附子是一种非常毒的植物,而且是的确存在的,古人将鸩鸟与附子相比,认为去做冒险的事情的话,就像吃附子充饥,喝鸩酒解渴,还没吃进肠胃,就被毒得气绝了。

从先秦时代的《山海经》,再到清朝时期的宫廷太医院档案,关于鸩鸟的记载出现了数千年的岁月,然而鸩鸟到底是种什么鸟,至今都不得而知,因此多被视作传说中的鸟。

当然,现实中也并非没有带毒的鸟类,新几内亚有种叫做黑头林鵙鹟的鸟,羽毛跟皮肉之中都带有剧毒,而这种鸟身上的毒,也是因为其经常食用的各种毒虫与有毒植物。

文献记载之中的鸩产自于岭南之地,而古代的岭南多“毒虫瘴气”,很少有中原人涉足,那时的环境与现在也相差甚远,要知道直到北宋,浙江衢州还有野象伤人的记录。

对于剧毒的鸩鸟,目前有两种说法比较主流,一是鸩鸟根本就是传说中的鸟类,二是的确曾有过这种毒鸟,但后来因为环境变化或者过度捕捉而导致了绝迹。

其他网友观点

“饮鸩止渴”是一句有典故的成语。这句成语的的意思就是“拿毒酒当饮料來止渴,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采用极其危险的方法,不要命了”。

饮鸩止渴这句成语本身并不难理解,而且对于这句成语的典故和出处也并没有什么不同的结论,《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这段话说的很明白。

那么饮鸩止渴这句成语里面的这个“鸩”是什么?有人说“鸩”是一种鸟,一种很特殊的鸟,这种鸟的羽毛或者粪便有剧毒,用这种鸟的羽毛泡酒,酒就会有剧毒。但是在这个成语当中“鸩”肯定不是指这种叫做“鸩”的鸟,而是含有鸩毒的酒。

但是为什么用“鸩”来代指“毒酒”呢?这里大概有这么两个原因(个人观点):

第一,鸩这种鸟其实是传说中的一种鸟,无论是灭绝说还是假想说,这种鸟的毒,尤其是和酒配合之后的毒被视为(传说为)天下第一毒。用“鸩”代指毒酒,强调其危害的极其致命性。

第二,传说中用“鸩”的羽毛浸泡的毒酒,无色无味,因此在判断起来很可能不那么有明显的特征,或者说对于“鸩酒”的识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饮鸩止渴在通常情况下多数是指“饮鸩”而不自知。

所以“饮鸩止渴”中的“鸩”可以做如下解释:

鸩,本意为传说中的一种鸟,其羽毛浸泡后的酒有剧毒。在本成语当中代指一种毒酒,一种无色无味但有剧毒的酒。

其他网友观点

饮鸩止渴,经常被我们错写成饮鸠止渴,写成斑鸠的鸠了,还有人呐,把鸩当成一种毒酒,这个是不准确的,鸩呢不是一种酒,鸩是一种鸟,它也叫同栗鸟,这鸟呀,毛是深色的,红色的眼睛,足有三趾,它这种鸟呀,浑身上下紫绿色的羽毛里呀,和它的粪便里,含有剧毒,这羽毛在酒里泡一段时间之后呢,这酒就变成了毒酒了,而且是无色无味,这种酒叫做鸩酒,喝了这种酒的人是顷刻之间呐,白眼朝天,身体打颤,猛一看跟喝醉了似的,心里明白说不出话,接着就是五脏溃烂,神经麻痹,闭上眼就完。鸩酒呢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常常看到史书上,鸩酒,赐死,这还是个荣誉呢,“得啦,给你吧,赐你个鸩酒,自我了断吧。”这算是留个全脸儿。皇宫内部的毒杀呢,常常用这种毒酒,因为它无色无味呀,看起来表面没有什么太明显的症状,你也不好察觉。但是这个鸩鸟不好找,这种鸟经常生活在蛇蝎出没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里,而且是雌雄双宿双飞,雄鸟叫“运日”,雌鸟叫“阴谐”。因为这个鸩鸟哇很厉害,所以历朝历代都严令这种鸟,产于南方的鸟啊,不能过长江,为什么呢,长江它宽呀,万一它飞着飞着,嗯,后门儿不太舒服,噗叽,它来一泡,这受不了这个,掉江里了,后边全是毒。

西晋的大富翁,这位叫石崇,在荆州当刺史的时候,偶遇鸩鸟的雏鸟,为了巴结晋武帝的舅父,后将军王恺,就把鸩鸟的雏鸟呀,送给了住在洛阳城里的王恺,结果就有言官上疏弹劾,不过这种事情一涉及王恺,那就不了了之了。

饮鸩止渴呢,出自《后汉书 霍谞传》,东汉时期霍谞的舅舅,宋光,被人诬告擅自更改皇帝的诏书,这是个大罪呀!结果呀,下狱拷问。霍谞那年才十五岁,挺深为舅舅辩护,给负责这案子的官员写了一封辩护书,其中就说了,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顺利,现已身居地方地方政府的高官。升官入朝指日可待,而且他的而且他的个人品德没有什么缺陷。这样的一个人,即使对于皇上的诏书有所疑虑,也会采用一种稳当的方式来解决,怎么可能冒着死罪来更改诏书呢?这不就像饮鸩酒止渴一样吗,还没进到肠胃里,刚到咽喉人就已经断气了,怎么能有人这么傻,做这样的事情呢?唉,着一定另有蹊跷。那么这一番话呢,负责审查的官员是听进去了。查明白了之后呢,就赦免了宋光。饮鸩止渴这个成语就是打这儿来的。

其他网友观点

成语“饮鸩止渴”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

“饮鸩止渴”出自于《后汉书.霍谞传》,说的是霍谞在他十五岁写给大将军一封替舅舅冤狱而申诉信件中所提及的比喻。

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来其舅舅宋光是郡里的一位官员,为人正直又秉公执法,当然得罪了一些权贵。这些权贵们就联合起来诬告宋光私曾改诏书,皇帝也信以为真,于是,宋光就被捕入狱了。

基于娘亲,霍谞甚为着急,虽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年纪尚轻才又未博取功名,因而没资格去面谏皇帝。就在一筹莫展之时,他即便书信一封寄了大将军梁商:

“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辞,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

梁商阅此信后,颇觉得有道理,便重审此案,果然将宋光释放。这就是“饮鸩止渴”成语由来的典故记载!

霍谞借用“饮鸠止渴”,帮了舅舅脱狱,那“饮鸩止渴”中的“鸩”是什么?

‘鸩,读音zhen,不是斑鸠的“鸠”(jiu),它也是一种鸟类。只不过传说于古代,现在已经绝迹了,所以人们就会常将“饮鸩止渴”念成“饮鸠止渴”了。

为什么不能“饮鸩止渴”呢?据历史记载这种鸟是一种毒鸟,用它的羽毛来泡酒喝的话,人就会被毒死,是所谓“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那照这么说,人用此鸟羽泡酒是做什么用的?稍微懂的医学的人,都知道药之灵性有一种是“以毒攻毒”,那这种种酒说不定就有它的特殊作用。

总之,“饮鸩止渴”是暗喻一种用错误的办法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往往得不偿失,这就好比“杀鸡取卵”。

(图片来自网络,违规即删)

其他网友观点

成语“饮鸩止渴”是一个经常用的成语,它的原意思是:用喝毒酒的办法来解渴。主要用来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计后果。而成语中的“鸩”是一种传说中的毒鸟,它羽毛浸过的酒喝了能把人毒死。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这句话的大意是:就好比是为了充饥去吃附子(有毒植物),为了解渴去喝毒酒,如果这样的话,还没等那些东西进入肠胃,人的咽喉就已断了。成语“饮鸩止渴”的故事。说的是东汉时,有人向大将军梁商诬告霍谞的舅父宋光,说他私自删除改变朝廷的诏书。于是宋光被捕入狱。这时年仅十五岁的霍谞向梁商上书,为宋光辩解。他说:宋光能坐上州长的位置,是他一向奉公守法,没犯过一点错误。就算诏书有被篡改的嫌疑,也决不可能是他不顾性命去擅自改动。这就好像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拿有毒的植物来充饥;在他口渴的时候,喝有毒的酒来解渴一样。这些东西刚一沾到嘴唇,还没进入肚里,他的命就已丧掉了,你说这样的事可能是他做的吗?梁商仔细看了他的辩解书后,感觉说的很有道理,就把它呈报给了皇上。不久,宋光就被免除了罪状而获得释放。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与饮鸩止渴什么意思啊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