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作者是谁(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简介)

白鹿原的作者,白鹿原的作者是谁?

文|犬儒(砍柴书院专栏作者)

2016年的今天,西安西京医院,74岁的陈忠实先生在被舌癌折磨了整整1年之后,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

霎时,中国文艺界一片哀戚。

原上曾有白鹿过,人间再无陈忠实。

如今,那个用文字,带我们踏上关中淳朴大地的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3个年头了。

一张如关中平原一般沟壑纵横的脸;

开口便带着浓浓的陕地口音;

枯瘦的左手常年夹着一根王冠雪茄烟,味儿呛得人直咳嗽;

略带沧桑的气质里,惟有一双眼睛一如既往地深邃。

梁文道说:“他看起来永远像个农民一样朴实。”

作家丁玲曾提出一个名词叫做——“一本书主义”。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光靠一本代表作就奠定地位之人,实则少之又少。

可陈忠实,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不苟言笑冷幽默,开言铿锵乃随和。

他的人生,他的故事,就像他的《白鹿原》一样隽永而深刻。

时光倒退74年。

1942年8月3日,灞河南岸、白鹿原北坡下的西蒋村陈家,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那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二,五行属火。

陈忠实一出生,身上就长满了红色的痱子,从头到脚,像是刚刚过了趟火焰山,旧的痱子还没收壳,新的已经又长了出来,每天从身上撕下的死皮,能装满小半碗。

这着实把陈母贺小霞吓得够呛,难道孩子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这个世界,就要断然夭折?

所幸最后,襁褓中的陈忠实挺了过来,平安无恙。

似乎从出生那一刻起,陈忠实就注定了要与某些艰难的东西作抗争。

这也隐约预示了他日后坚韧刚毅的秉性。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陈忠实所在的陈氏一家,向来有“耕读”的传统。

陈忠实的父亲陈广禄虽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却写得一手好看的毛笔字。

据陈忠实回忆,父亲喜欢读书,而且是像《明史》《三国》这样的大部头。

“当年他看过我写的东西后,说‘这没有三国好看’。”多年后陈忠实在一次访谈中笑着说。

而父亲从小对陈忠实的要求就是:

“念点书,识点字,算得数儿,不叫人哄。”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家里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8岁的陈忠实的手里,说:“你明日早起去上学。”

那时,陈忠实的家里几乎一穷二白,连砚台也要和哥哥合用。

但在父亲殷切目光的注视下,陈忠实还是踏上了求学之路。

1955年,13岁的陈忠实从油坊街高级小学毕业,6月份,他到灞桥的西安市第十四初中参加升中考试。

灞桥区离油坊街足足有三十余里,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四十多岁的班主任带领着二十多个学生徒步前行,那是陈忠实第一次出门远行。

后来他在《汽笛·布鞋·红腰带》中记载道:

穿着旧布鞋,砂石地把他的脚后跟磨破磨透,每走一步,他都疼痛难忍,红色的血水,从脚后跟浸透了整个鞋底。

他先后用树叶、布块甚至课本来塞鞋底,但都无济于事。

剧烈的疼痛,让陈忠实不禁有了放弃的想法。

可就在灰心转念的时候,陈忠实猛然听到了一个声音,那是火车轰鸣的汽笛声!

一辆呼啸而过,与停下脚步的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霎时,一个念头闪进他的脑海——

世间为何如此不公?

有些人坐在火车厢里一日千里,有些人却每一步都要鲜血淋漓、疼痛难忍。

彼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

人不能永远穿着没后底的破布鞋走路!

于是,受了刺激的陈忠实奋起直追,终于在接近学校的地方,赶上了大部队。

多年后陈忠实这样说:

“无论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怎样的龌龊,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

因为生命中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时间耗费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何必为此白白浪费时间,耽误人生的进程呢?

最终,这次中考,只有陈忠实一个人顺利上了岸。

而在之后的岁月里,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陈忠实始终都会咬着牙坚持,等候云破月开。

有人说,陕派的作家骨子里都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仿佛就在说:

“非得我们,才能干得了大部头!”

路遥在陕北潜居六年,呕心沥血完成百万字巨作《平凡的世界》;

柳青辞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定居皇甫村十四年作《创业史》;

贾平凹笔耕不停书《白夜》《高老头》《土门》。

而陈忠实最终也凭借一部《白鹿原》,成了陕派的旗手。

可谈起他跟文学的结缘,却是来自对生活的苦闷。

1956年,陈忠实入学县城里的初中求学。

乡下孩子进了城,一切就都不同了:

城里孩子的衣服光鲜靓丽;

城里人的食物各式各样;

城里人的娱乐方式眼花缭乱。

可陈忠实有的是什么呢?

一身母亲缝制的,简单的粗布衣裳,从夏天到冬天都是那身单棉衣裤和鞋袜。

一日三餐开水泡馍,不见半点油腥,稍微好一些的是加多一点咸菜。

口袋空空,分文未有,别说娱乐了,连看一场自己最喜欢的秦腔表演都是奢求。

那时的陈忠实自卑到了骨子里,现实对他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难以下咽。

每一刻他都感觉自己仿佛被世界所抛弃。

走了那么远的路才来到这里,真的要落得这样的结果么?

一贯以来的坚强告诉他,绝不可以妥协于当下。

但生而为人,若要走下去,则必得有一份稳固的精神寄托。

陈忠实对抗现实的方式,是扎进文学的世界。

自初二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赵树理的《田寡妇看瓜》后,陈忠实被书中的情节震撼得目瞪口呆。

原来农村里见惯的人和事,也可以写进文章,还能进入中学的课本!

于是他迫不及待到图书馆里又借来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和《小二黑结婚》,读得津津有味。

到动人处,他甚至把书拿到月光下,想仔仔细细地看清那些令人流连的东西究竟是何物。

潜意识里,陈忠实知道,一扇新的大门已经缓缓开启。

自此,他拿起了笔,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即使之后,他高考落榜,中国社会也进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代,还遭遇了荒唐的十年文革。

悠悠岁月里,陈忠实作为公社干部,作为民办教师,他见证了学校升学率的暴跌,见证了食堂熬的白米粥从稠到稀,见证了公社从成立到解散,见证了土地从农民手中收回,又发还给农民。

他痛苦过,迷惘过,沮丧过,也焦虑过。

幸运的是,他最终走过了那段幽暗的岁月。

而文学创作,始终伴随着他一路浮沉。

从短诗到快板书,从散文到中短篇小说,从《钢、粮颂》到《一笔冤枉债》,从《夜过流沙沟》到《杏树下》,从《蓝袍先生》到《信任》。

自上世纪50年代到1985年,陈忠实已发表过数十篇作品,并于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从业余笔者到专业的作家,很多人都曾无比佩服陈老的毅力。

缘何在这样动荡的环境里,还能安然地写作。

缘何受了种种磨难,仍然能坚定自我。

其实有时候,坚韧,是因为找到了属于自己那份最触及灵魂的驱动力。

人的一生总是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然漫长岁月便会索然无味,生命的意义也便渐渐失去。

于陈忠实而言,文学,俨然是他的第二生命。

关中民俗,亡者入殓,头下要有枕头,身旁还要装其它物件,这些东西,是由死者生前准备或安排妥当的。

陈忠实曾对老友说:

“你知道啥叫老哥一直丢心不下?就是那垫头的东西!但愿,但愿哇但愿,但愿我能给自己弄成个垫得住头的砖头或枕头哟!”

他需要一本书,一本垫棺当枕之书。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界开始了一趟文学“寻根”之旅。

在接受了欧风美雨之后,作家路遥在1984年3月的“全国农村题材文艺座谈会”上用沉稳而坚定的语调说出了那句:

“我不相信全世界都成了澳大利亚羊!”

宣示了文学寻根的开始。

恰恰也在此时,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刚刚有了中文译本,那时的陈忠实被书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震撼得一塌糊涂,愈发觉得自己的“枕棺之书”应该提上日程了。

而书写这样一部长篇巨作断然是不易的,此时,陈忠实的那股“韧劲儿”再次显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这部小说,他走遍了西安周边的长安、咸宁和蓝田,查阅这些地方的县志,和当地的老者交谈,这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

在不断走访的过程中,乡村家规家法、民间故事、包括县志上的贞洁烈女名目,此番种种,让白嘉轩、田小娥、朱先生等一个个文学形象日益立体。

祖辈生活的那个年代,也渐渐地在他的眼中清晰起来。

1986年,陈忠实在老家西蒋村盖了一间新房。

自此,潜心撰写白鹿原。

乡间老屋,家里简陋到只有一张黑漆漆的四角不稳的凳子,一到夏天,蚊子多到你伸手可以抓下一大群。

酷暑里,汗水浸透了手臂,能将纸张上的笔迹全部模糊,即使下半身完全浸泡在冷水里,也无济于事。

后来实在受不了了,陈忠实跑到了友人家的窑洞里写作,结果,窑洞里晚上老鼠横行,有一只竟然爬到了他的脸上。

而一到冬天,四处漫天大雪,天寒地冻,笔尖封冻,根本无法书写。

伏案写作的六年时间里,陈忠实没有一分钱稿费收入,差点连女儿的学费也支付不起。

但纵使面临着如此困难的境况,陈忠实却始终咬着牙,一路往前走去。

李下叔用“豪狠”来概括陈忠实的气性,陈忠实觉得“豪狠”这个词很得劲,也很对他的心思。

他写《白鹿原》,使的就是这种“豪狠”的韧劲儿。

1991年农历腊月,王翠英最后一次回原下给陈忠实送面条和蒸馍。

临走送妻子出小院时,陈忠实说:

“你不用再送了,这些面条和馍吃完,就写完了。”

王翠英突然停住脚,表情很是复杂,片刻后,她问陈忠实:

“要是发表不了咋办?”

听到这句话,陈忠实没有任何迟疑地说:

“我就去养鸡!”

闻言,王翠英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不久后,当陈忠实将厚厚五十万字手稿交付到编辑手中时,他久久不愿意松手,似乎有什么重要的话要交待,但最后还是没有说出口。

多年后,他对著名主持人杨澜说,说那会儿,卡在他喉咙里的那句话是——

“我把我的生命交给你们了。”

余华先生曾说,真正的现实主义,都是鸿篇巨作。

当年看完《白鹿原》的手稿之后,评论家李星对着陈忠实当即下了三个预言:

第一个是:你不用找评论家,评论家会来找你;

第二个是:十年之内没有人能超过你;

第三个是:《白鹿原》能得茅盾文学奖。

后来,这三个预言全部实现。

《白鹿原》成了中国近代小说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用李星自己的话:“咋叫咱把事儿给办成了!”

而事儿成的那天,韧了一辈子的陈忠实跟老婆说的是:

“不用去养鸡了!”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前后耗时四年,克服种种困难,写出一部举世著作。

有人说,陈忠实先生是带着一种“使命感”在写作,他要书写一段历史,要述说往事,要说清楚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在这个过程里,他扮演的是一个火炬手的角色,为千万人开山探路。

也正是这种火炬手的使命感,给予了陈忠实不屈的意志,使他在艰难不已的环境里,能够安然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有一次,一位当地领导居高临下地对陈忠实说:

“你在《白鹿原》之后咋再不写啦?你要体验生活嘛,要深入群众嘛!”

一大套官话后。

陈忠实只回了一句:

“你懂个锤子!”

这样的作品,人生中一部,足矣。

春来寒去复重重。

掼下秃笔时,桃正红。

独自掩卷默无声。

却想哭,鼻涩泪不涌。

单是图利名?

怎堪这四载,煎熬情。

注目南原觅白鹿。

绿无涯,似闻呦呦鸣。

这是陈忠实在《白鹿原》完成之后题的一首《小重山·创作感怀》。

记得木心先生曾说,生活最好的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陈忠实的一生看似朴实无华,实则熠熠生辉。

赵永平评论说:“人在原上,宁静致远,其淡如菊,其香弥远。”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一颗传世之心。

所谓“忠实”,忠于自我,脚踏实地也。

《白鹿原》中写道: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的那一刻就是最难熬的那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呼唤体验新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

合上书,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黑娃子、田小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从未褪色的图腾。

时至今日,当先生已然离去之后,他的《白鹿原》,仍旧在被影视工作者们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着。

张雨绮、张丰毅、张嘉译,这些顶级明星们都曾经用自己的方式,演绎了心中的白鹿原。

而就在今日,微博上还有人写道:

每当看到《白鹿原》就想起陈忠实先生,想起他质朴而高尚的人格,然后翻开书本,我们又在他的文字里,感受到生命的重量,聆听到他对人生的思考。

年少不懂陈忠实,待到懂时,斯人已逝。

于陈忠实而言:

他的出身非常卑微,在一辈子的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像一个简简单单的老农般朴实善良;

他人生的境遇艰难,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处在一种和自我,和命运抗争的过程之中;

他绝不是属于天赋异禀的,但却踏踏实实地用6年的苦涩时光,完成了一部多少人都难以企及的作品;

他永远属于土地,从土地中来,回土地中去,用文字,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真谛和历史的潮流。

先生已随云烟去,三年光阴,转瞬,已达另一片天地。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简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提问:

白鹿原的作者,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简介?

《白鹿原》作者是陈忠实,一部伟大的史诗级巨幅长篇小说,读之震撼,大家有何感想?

优质回答:

《白鹿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座里程碑,在现当代中国是难能可贵的。《白鹿原》的主要优点有三:一是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中贯穿了象征意蕴,从而赋予了作品较深且较复杂的内涵;二是可读性强;三是语言生动、紧凑,有着浓郁的陕西乡土气息。《白鹿原》的主要缺点有三:一是人物性格前后不够一致,人物性格欠发展;二是一些性描写并不必要;三是一些迷信描写效果不好。

其他网友观点

祖籍四川,在西北长大,回重庆工作。

打小在西北的生活学习经历,使我深深懂得黄土高原的厚重,知道了世态沧桑,明白了生命短暂,更加深刻的看清了个体与自然与国家命运中的渺小。天、地、人,就如白鹿原小说中或是白嘉轩,或是黑娃的那种悲壮、突变与沧桑。

《白鹿原》先生之所以自信,本源是因为根扎得深重,生于斯、长于斯、诚于斯,到最终七年呕心沥血《白鹿原》成于斯。先生高明之处在于,用自己的学识、经历、总结、人生认识认知,提前完成了平凡人可能在人生彼岸才能完成的人生轮回,实现了自身在有限生命历程中能力智慧的思考性放大……缔结出初心使命的结果。

《白鹿原》的人物就是近代中国社会改良变迁的悲壮与先生深深思索的思想文字反馈,透过来看,就是一个个人、一个个家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国家与大家,大家与家庭,家庭与个人,岂能无关。

人生一世,读书固然很重要,但只读书不出门的人,其实容易走不出书卷。为此,我更喜欢读一些书就走出去看看,看蓝天的透彻,看白云的飘袅,看大地的厚重,看人世的沧桑……就如陈忠实先生走出白鹿仓回首白鹿原一样……

个人重要,但一定是国好家好万事才能好。

期待祖国明天更美好!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白鹿原》这部小说说的是当时时代的背景下造就的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来诠释整个时代的封建制度。同时也写了当时的社会人性的丧失,道德的沦丧,以及对那个时代悲惨命运者的同情,同时也刻画出了反抗者的无能为力,命运的驱使让人们背弃了做人的底线,也充分说明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这部小说最真实的反应了当时人性的弱点,为了委曲求全,宁可违心的去做大众好评的事儿,也不为了命运去做出斗争,说白了还是思想的压迫,命运的奴隶,以及被传统思想禁锢的时代形态。

其他网友观点

田小娥出身秀才之家,却嫁给了一个老举人做小妾。年轻漂亮的她耐不住寂寞,便与长工黑娃勾搭成奸。这是当时社会所绝不能容忍的事情。她被老举人休回了家。黑娃寻到她带她回到白鹿原。而祖宗的祠堂又将他们拒之门外。他们便在村外东头买个窑洞祝人们都把这个田小娥,这个不贞的女生当成灾星。黑娃被传统社会所拒绝、排斥。而田小娥的美色是令男生神魂颠倒的。在宗法制度的压迫下,黑娃没有抛弃小娥,与小娥厮守在一齐。反倒是与社会为敌而投奔了共-产-党。之后被打散,又占山为王当起土匪。黑娃出走后,小娥住的窖洞便像臭鸡蛋吸引苍蝇蚊子一样,成了一些男生所追逐的处所。老色棍鹿子霖不时地来苟且,无懒时常来到窗下骚扰,白孝义又中了美色圈套不时地来偷-情。最后,黑娃的父亲鹿三见田小娥害人不浅,便用矛枪刺入小娥后心,将小娥杀死。小娥的命运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牺牲品。正因她触犯了封建宗法制度,便被社会抛入最低层。但是人是有感情的有需要的,人人都有权追求幸福。她如果能与黑娃过上正常的日子,也不会造成那么多危害后果。在强大的宗法制度面前,田小娥太弱小了。她死的太屈!太屈!之后作品中写到了一些诡异的迷信故事:她的鬼魂附体到她公公鹿三身上,并使鹿三的精髓被吸掉,早早   地死亡。算是张扬了一下弱者对社会的抗争与呐喊。

其他网友观点

很长。

很痛。

很神。

很好

与白鹿原的作者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