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游北山记,新城游北山记译文?
唐·罗隐 《东安镇新筑罗城记》
记者 陈友望 孙乐怡
近日,“水送山迎·鲍贤伦书法展”在杭州富阳公望美术馆展出。这是著名书法家鲍贤伦继中国美术馆“我襟怀古”、中华艺术宫“大块文章”等书法大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个展,共展出80余件(组)书法作品,作品内容涵盖对联、中堂、横幅、册页、手卷、斗方、陶瓷等形制,是公望美术馆跨年度的一场书法艺术盛会。
富阳,一川如画的富春江横贯全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六百多年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的旷世之作《富春山居图》,更是描绘了世人心中的净土和圣地。“公望美术馆邀我到富阳办展,和富阳有关的山水人文,以及和《富春山居图》有关内容必是展览的重点和主题。”鲍贤伦为筹办这次“水送山迎”大展,多次赴富春江采风创作,已忙碌了一年有余。
“公望美术馆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场馆,空间非常大,而且内部的结构也不寻常,我去展馆考察过多次,其中有几个大的墙面布展要考虑量身定制创作大幅作品。”据鲍贤伦介绍,在此次展出作品中,唐代罗隐的《东安镇新筑罗城记》是最大的一件创作。“为何选这件作品作为主题创作?在富阳考察、采风中,我参观了新登古城。新登古城历史悠久,唐代城就建起来了。罗隐写的这篇文章影响力很大,文中他讲了如何依靠勇敢的民众建城,建城之后大家又如何依靠城池抵御贼寇、保护自己,写得非常好。在新登,我还看到了正在进行的考古发掘,包括古城墙的遗址,出土了一些遗迹。这些都证明了城市的悠久、古老。”在跋文中,鲍贤伦写明了此文内容依据嘉庆内府刻本影印之钦定全唐文。流传下来的一些文章,错讹颇多,作为曾经的省文物局长,鲍贤伦自然特别重视文献的准确和原真。
“宋代晁补之写过的《新城游北山记》,这是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精细描摹了北山幽静优美特色,在刻画风景的同时又表达心中观感,这使得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富有神韵和情趣。弘一法师也去过北山,曾在那里闭关修行。”于是,鲍贤伦就把这篇晁补之的文章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要作品之一。
要说那些对富阳美景概括的诸多诗文,不得不提元代杨维祯的《富春八景诗序》。鲍贤伦说,富春八景总括了富阳富春江一带最优美的景色,序文写得非常好,当中还用了不少典故。“富春品题,独未表见于昔人,岂造物者之有待于后人乎?”杨维祯撰诗八首,其好友们也来唱和,形成了一组诗,于是他又写了这篇序。《八景诗序》流传非常广泛,知名度比较高。“此序加跋不过四百字,我也写了整整一天时间。”
这三篇文章跨越唐宋元三个时期,一篇说建城之事,一篇是游记,一篇是诗序,从中也可以看到富阳历史人文的悠久。“这三件大型书法作品,占据的展线就是公望美术馆的三个大墙。除了这些之外,配合一些其他的作品。有一组有十几件,也有八屏一组等,都是写富阳的,以及黄公望同时代的朋友之间诗文唱和等。”此外,鲍贤伦还写了一批手卷,将《富春山居图》题跋放在最前面,之后是不同朝代的文人题跋联成长卷。
鲍贤伦的这三件大型书法,俱为隶书,但风格各有不同。“隶书本来就是很丰富的,篆、隶、正、草各书体都包含在里面。”鲍贤伦说,“于我自己而言,也想通过展览来背水一战,深挖各种可能性,让平时的积累一样一样地变为现实的作品,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展示,让展览耐看一些,有意思一些。”
展览期间,鲍贤伦还为前来现场的书法爱好者作了一场题为《书法:技法+文化+人品》的书法讲座,他从多维度分享了艺术作品创作的做法和心得,深入探究现代书写的意义及新模式。
【来源:杭州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新城游北山记阅读答案】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提问:
新城游北山记,新城游北山记文言文翻译?
为什么看写景文章觉得无聊,写事的有趣?
优质回答: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我想应该有一个前提,题主自己也已经提到了,那就是”觉得”,这是一个感觉上的问题,每个人感觉可能都会不一样,但是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呢?
首先离不开一个”情”字,任何文章都需要有情感作为维系纽带,如果一篇文章”情”字处理好了,自然就有吸引力了,而通常写人记事时更容易融入真情实感,所以会更容易觉得有趣,但是如果把写景文章同情感融合好了,同样也不会觉得无聊,一旦达到一个情感的共触点,就会让人记忆犹深,而事实上,一篇真正好的写景文章是应该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举个例子,柳宗元的写 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就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融合,文章是按移步换行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冷幽寂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绘声绘色绘神,用”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来绘声,以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用”青树翠蔓”给树木绘色,用”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给绘树木绘形,用”斗折蛇行” 绘水形,用”犬牙差互”是绘岸形,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绘鱼影,用”似与游者相乐”绘游鱼闲适自乐的神韵,最后进一步抒发感情,使自己在政治上受贬谪后寂寥落寞的心境,同景物融合在一起得到了极致的升华,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景致优美,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树环绕,其籍籍无名正契合了作者自身政治挫败的遭遇, 物与情,人与景得到了高度的统一,也抒发了志向未酬的普遍情感,因此是一篇绝佳的写景散文。
其次同内容本身有关,可能景物本身对题主以及绝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来说,都没有写事情来的那么有兴趣,写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或者充满想象力的事件更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而景物的话说白了可能只是不动的”死物”,如果铺缀过多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如果刻画过少又会让人觉得单调空洞,但是如果可以把”景物”写活的话,也同样会觉得有趣。
最后,与文体本身形式的差异有联系,记事通常来说结构更为分明,有突出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情节引人入胜了故事就会让人觉得有趣了,会让读者跟随线索一点点投入到内容当中去,而写景的话虽然一般也按叙事结构来写,但是主要的中心是围绕景物开展的,也不会有那么起伏跌宕的情节,因此相比写事而言,会比较乏味。
总之,写景文章确实更容易让人觉得无聊,不过也不可否认这其中还是有很多趣味盎然的写景文的,这需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审美体验,也需要读者平心静气地真正走进这其中的世界,或许会体悟到别有洞天的一番美。
在此推荐一下古今写景文的名篇:陶渊明《桃花源记》,吴均《与朱元思书》,郦道元《水经注·孟门山》,《水经注·三峡》,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王勃《藤王阁序》,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袁家渴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论》,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袁宏道《满井游记》,李孝光《雁山十记·观石梁记》,刘基《清风阁记》,唐顺之《竹溪记》,张岱《湖心亭看雪》,王质《游东林山水记》,徐霞客《游恒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游雁宕山日记》《游兰溪》,谭元春《再游乌龙潭记 》,
冰心《一日的春光》,鲁迅《雪》,朱自清《荷塘月色》《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与朱自清同行同题)《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日出》,郁达夫《故都的秋》,梁实秋《雅舍》,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其他网友观点
你这个问题真的太逗了——我也有此感耶!是不是咱俩的心灵是相通的呀——不要见怪,开个小玩笑!
确实我也感到那些写景文胡吹乱描一通、云山雾绕半天让人不知所云,头脑中没半点印象。然而就是这些内容有人却极尽享受陶醉之能事,把它神话了又神话,我认为那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意淫”,没半点实际意义。
相比较下来,写事文章就形象、客观得多了(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得人们在欣赏此类文章时会觉得有趣得多)。同时因为有人的参与(事在人为嘛),感到生活气息浓厚了许多(由于你面对的不再是毫无生机的、冷冰冰的物质),故而受到的启迪、感悟等会更多……
而且现实中人们接触了太多的冰冷,所以从意愿上讲,是巴不得从其它方面获得些稍具生气的东西来治愈心中的伤痛的……
以上所言,或许有些不妥,也许是由于我对相关问题的感悟不够造成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还请朋友们多多帮助指点!对这一有趣问题我真的好苦恼哟!
其他网友观点
事景相依,其实很多趣事都是由外景所为,之所以事大于景色是因为重要
其他网友观点
能更直观的体现感受
其他网友观点
关于写景的文章读起来没有写事的文章读起来有趣这件事,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阅读的难易程度不同。大多数人可能更喜欢阅读故事性的文章,而写景的文章相比于写事的文章而言缺乏故事情节,如果不是特别爱好的人或者读的少的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美妙。通常情况下,写景的文章不读两遍以上很难有直观的感受,大多数情况下反而会着迷于华丽的辞藻而忽略景色本身。而读写事的文章则不同,即使只读了一遍也能知道个事情的大概,对事情有个基本的了解。
其次,直观的感受不同。写事的文章中一般都会涉及到人物或者拟人化的事物,这类文章更能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同时也使人映像更加深刻。而写景的文章则不同,如果没有见过类似的景象,很难通过文字的描述有直观的映像。就比如说有人描写黄果树瀑布时写到:“千米之外可闻其声。”读完之后,我们的映像就是瀑布的声音很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很难有直观感受,自然也就很难让人联想到瀑布水流湍急,落差很大,气势磅礴等特点了。
最后,也有可能是作者写作水平不到家。写景和写事都涉及到细节描写,如果作者功夫不到家,细节处理的不到位,那文章读起来注定索然无味。有的作者写景时可能只顾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忽略了用文字营造一种直观感受,所以写景的文章读起来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读起来也就觉得无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