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是指(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的佛狸是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杨慎甚至认为,辛词当以此词为第一。但是词中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还颇值得研究。下面先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宋词选》说:”写敌占区的庙宇里香火很旺盛,表示土地人民已非我有。”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唐宋词欣赏》说:”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使辛弃疾感到惊心:……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三句,表示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唐五代两宋词简析”中说:“’可堪回首‘三句,更由此而惊心。盖江北各地沦陷已久,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故于’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如此热闹。此稼轩远闻鼓声不觉惊起之故也。”

持此说者还有很多。我以为这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上,宋金以淮河为界,而不是以长江为界,所以瓜步山当时应属南宋辖区,而不是”敌占区”“沦陷区“。虽然宋高宗绍兴32年(1161)金主完颜亮曾发动了侵宋战争,采石之战失败后,又转至扬州准备渡江,但由于内变,完颜亮被杀,金军遂

北返,所以不能说瓜步山为”敌战区“,更不能说“沦陷已久”。

陆游赴任夔州通判,在宋孝宗乾道6年(1171 )7月4日曾过瓜步山,他记载说:”过瓜步山,山蜿蜒蟠伏,临江起小峰,颇巉峻。绝顶有元魏太武庙(按,即佛狸祠),庙前大木可三百年。一井已眢,传以为太武所凿,不可知也。太武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南侵至瓜步,建康戒严。……自江淮兵火,官寺民庐,莫不残坏,独此寺之盛,不减承平,至今常数百众。江面渺弥无际,殊可畏。〞(《入蜀记》)南宋官员上任,怎么会经过敌占区呢?由此可以证明,瓜步山是在南宋的统治之下的。

那么,辛弃疾这三句词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呢?我以为是在喟叹南宋的现实。这可以由这三句词在全词中所处的位置得到说明。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作者对韩佗胄北伐的意见和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作者首先引用元嘉之败的历史教训,提醒南宋统治集团:不能轻举妄动,自取失败,重蹈刘义隆的覆辙;进而又用43年前亲见的事实,向南宋统治者指出草率出兵可能带来的引起金人烧杀的严重后果;至此,诗人用”可堪回首”四字承上启下,结束了对历史的回顾,把思路转向现实。通过眼前的现实说明,必须经过充分准备才能开始北伐,否则是不可能取胜的。由于南宋朝廷长期奉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致使人们斗志松懈。在异族皇帝庙前(佛狸祠下),鸦飞鼓响,祭神活动正进行得热闹,看不到一点抗战的气氛。前线地区如此,大后方更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做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怎么能与强大的金兵对敌呢?表现了对草率北伐的担忧,张孝祥在《六州歌头》词里也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两位爱国词人使用的语言虽然不同,但所反映的南宋王朝无意恢复、放松边备的现实却是一样的。诗人通过南归40多年来的经验,意识到了自己的意见不会引起腐朽朝廷的重视,于是最后又借用古人廉颇,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如果把”佛狸祠下”解释成敌占区,认为这三句是在表达作者”迅速恢复“的愿望,与词的意境也就不甚相合了。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提问:

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被称为辛弃疾的巅峰词作,你认同吗?

优质回答:

谢谢十二十页友友邀请,这个问题我已经写过,在我的主页中可以找到。所以就不再重复回答了。

其他网友观点

我非常认同,这是辛弃疾的颠峰之作,感慨人生,英雄本色犹在,而江河日下,廉颇老矣,冯唐何处?千里马犹在嘶鸣,伯乐已往矣!

我不仅爱读这首词,而且喜爱辛弃疾的所有词作,常常背诵,也引喻人生。

那年,在一次诗词笔会上,偶然遇见我的一个早年的老师。我的老师非常有文学造诣,犹甚诗词。他被错划为右派淡出教育界,我们多年没有见面。一見面,我们都愣住了,互相说了分别后的情说,又细推了分别时间。恰好四十三年,我脱口而出的就是那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风火扬州路。”

我们共同读着这句词,我们落泪了。

又有一年,镇子上有庙会,唱着大戏。庙会承办方请了许多书法界的朋友要留墨宝。一个朋友应邀写一条幅。人家要他写那句四个字“金戈铁马”。书法字古老的写法从右往左写,朋友为了书写方便他从左往右书写。一个“马”刚写完 ,他一声喊着:“哎呀!不好,这金戈铁马只有四个字,这六尺长的宣纸我安排布局有误,马字太小了,重来。”说着他就要揉宣纸。我赶紧拦住了他说:“这好的宣纸不能糟踏,我来安排。”朋友说:“你怎样安排?这一个马字太小了,把局定死了。”我说:“这样,我们改变布局,如果反过来从左往右念,马字就成了第一个字,我们还写辛弃疾的词句。”朋友说:“好,我听你的,那么写那一句,它是以马字开头的?”我说:“就写,马作的卢飞快。”就这样不仅没有糟踏那张宣纸,朋友从左往右写笔也顺了,挥洒自如地写下了那句:

马作的卢飞快。

其他网友观点

在南宋,一个阴柔的软塌塌的朝代,却有一位纯阳至刚的男神级人物,“男儿到死心如铁”,他就是辛弃疾,以阳刚之气,让南宋苍白的历史面孔多了点血色。遗憾的是,这个本来能够改变历史的人,失去了机会,身后,又被历史忽略.

长期以来,辛弃疾以“词人”身份存在于历史中,他写下过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字,与苏东坡齐名,被称为“苏辛”。首先辛弃疾是个战士!

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在他2岁的时候,岳飞于风波亭遇害。在他8岁的时候,另外一个历史上的名人、同为山东老乡的丘处机出生了。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把丘处机写成武艺高强、抗击金兵的英雄,名气颇大,但真实的情况是:辛弃疾、丘处机都是出生在“沦陷区”,当时山东一带是金国的地盘,史料上没有丘处机反抗金朝的记载,在成为全真教名人后,他反而是金朝的合作者,但辛弃疾不是,他始终自认为是宋朝子民,21岁那年,就拉起两千人马,武装起义了,开始在沦陷区打游击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绝对算是辛弃疾的经典词之一了.

词文赏析:

  一:辛弃疾之词,风格豪放,气势雄浑,境界开阔,已成为不刊之论,是学者所共识的,但论及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作品时,众人皆推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殊不妥。这首词,虽有豪放之因素,但细究可发现,此词风格非“豪放”一词所能全面概括。从整体上来看,此词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的豪放之文,而是一首沉郁顿挫、悲壮苍凉之作。

  二:“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喷薄而出,力沉势雄,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气魄和无比宽广的胸襟,也说明了作者写诗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这就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在其另一首词作《南乡子》中,他就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江东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正如明代杨慎所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

  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以此顺势写来,自然流畅,含蓄蕴藉,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一如淘淘长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此情此景,无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为全篇奠定了沉郁苍凉的情感基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感情饱满而真挚,情绪热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燕、后秦时,所向披靡,威震四方,有气吞万里之势。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

 四: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五: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下三句中的“回首”应接上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这里值得探讨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是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辛弃疾的忧虑不是空穴来风,果然韩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纳他的意见,对他疑忌不满,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辛弃疾渴盼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其他网友观点

却道天凉好个秋!应是绿肥红瘦!

其他网友观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五个典故谈辛弃疾巅峰之作!

王国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这一类词中我比较喜欢的。头条优秀的赏析文章较多,我仅从运用典故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辛弃疾,南宋爱国将领,慷慨悲歌之失路英雄!其军事、政治方面的才华在豪放的词中全部得以展现。

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嘉泰四年(1204)正月,辛弃疾于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三月到任即投入积极备战。然而,南宋当局对辛弃疾任而不用。是日,登北固亭,感叹生不逢时,壮志难酬。凭高望远,追昔抚今,留下了这篇千古佳作。

怀古、忧世、抒志的三重主题汇为一个中心——家国情怀!而词中最大特点是运用典故五处,是为此词精妙之处。

一、“英雄无觅,孙百仲谋处”——美好江山犹在,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此处感概千里江山,无英雄用武之地。

二、“人道寄奴曾住”——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舆,小名寄奴,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为农家之人,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政治家、军事家。此处仍是感叹古时英雄北伐中原,气势如虎,表达了辛弃疾希望北伐复国的军事主张。

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是刘裕之子刘义隆年号。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文帝有“北顾涕交流”句记载此次失利。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准备不足,仓促用兵。表达了辛弃疾“打有准备之仗“的军事策略。

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北魏太武帝(字佛貍)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佛(bì)狸”其实是“狴狸”,是狐狸中的一种。进过境迁,后来的百姓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祇来奉祀。当年当地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何等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辛弃疾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廉颇因受排挤离赵投奔魏。在魏国,廉颇亦未得到信任和重用。后赵王欲重任用廉颇,派使臣去探望。郭开以重金贿赂使者,让他诋毁廉颇。廉颇见到使者后,当他的面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以表示自己还能被任用。使者回赵王:“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任用他。这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辛弃疾用廉颇的典故是因为同。廉颇命运相同。其希望得到重用,却又担心别人认为年已六十五岁的自己老了,不能胜任重任。所以想起廉颇当年还有赵王派人来看看,而自己却没人来问问自己饭量可好?能否为国效力?这句典故直接示出了词人无路请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

词中用典较多,但这些典故用得却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这首词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成就。

辛弃疾一改当时咏情、婉约、哀怨、无病呻吟的词风,可以说是率先开了豪放风格的词风,所以说,此词在辛弃疾的众词中,算是巅峰之作。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与辛弃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