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有哪些?
玄武门之变,当时的唐高祖李渊次子李世民和长兄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争夺皇位发生的事变。最终,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成为新任太子,并继承皇位,名为唐太宗。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阴谋,李渊决定次日询问二人。李建成获知阴谋败露,决定先入皇宫,逼李渊表态。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执行禁卫总领常何本是太子亲信,却被李世民策反。六月四日(庚申),秦王亲自带一百多人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临湖殿,发觉不对头,急忙拔马往回跑。李世民带领伏兵从后面喊杀而来。李元吉情急之下向李世民连射三箭,无一射中。李世民一箭就射死李建成,尉迟恭也射死李元吉。东宫的部将得到消息前来报仇,和秦王的部队在玄武门外发生激烈战斗,尉迟恭将二人的头割下示众,李建成的兵马才不得已散去。之后,李世民跪见父亲,将事情经过上奏。三天后(癸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诏曰:“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
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玄武门之变的过程
玄武门之变,一场手足相残的惨剧,公元前626年由李世民发起,那场惊心动魄的惨剧隐藏在种种史料典籍的字里行间,阴冷刺骨。当年,一个拥有着赫赫战功和众多勇将谋士的秦王李世民,足以让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如坐针毡。随着双方斗争的愈演愈烈,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
6月4日清晨,他与早已买通的李建成心腹——玄武门禁军守将常何内外接应,自己则率领尉迟敬德等人埋伏于玄武门内。这天一早,李建成、李元吉准备好一起去向父亲李渊狠告一状,期望削减李世民的势力。不过,就在前一晚,李世民已通过安插在太子身旁的耳目,对他们的动向了如指掌。当李建成、李元吉两人骑马行至玄武门附近时,隐隐感到气氛不对,拨马便回。这时李世民跃马冲出,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元吉还没来得及逃走,也被敬德杀死。当东宫的太子党羽们领兵前来解围时,一切都太迟了,他们的首领已经暴毙,首级也被砍下。
此时,皇帝李渊正在玄武门附近的后宫海池内泛舟游乐,只见尉迟敬德来报:太子作乱,已被秦王诛杀。大惊之下,李渊立即下令所有军国大事一律交给秦王李世民处理。不久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同年八月,李世民登上了皇帝宝座。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以下谁不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提问: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以下谁不是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
秦琼参加玄武门之变了吗?
优质回答:
七律:【我用首诗帮秦琼说出心里话】
攻打江山为主劳,
忠诚不二未轻摇。
能臣敬德多欢乐,
福将咬金旷志豪。
玄武门中心不忍,
凌烟阁里定低调。
他年可论千秋事,
莫使秦家愧我朝。
其他网友观点
秦琼当然参与了玄武门之变!有充分的史料可以证明,而且他的任务很明确,就是消灭李建成的余党。秦琼的身份是秦王府右三统军,是秦王府的人!玄武门之变连长孙皇后都亲自出动的最关键一战,秦琼还想不参加?还说什么保持中立?不怕被李世民斩首祭旗啊?
说秦琼没参加玄武门之变是很荒唐的论调。从以下五方面可以驳斥:
一、史书的记载非常明确。
主要是《旧唐书?太宗本纪》和《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这里明确提到了秦叔宝,如果没有参加,为什么要写他的名字?有人举出《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写了另一班人的名字:“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就说秦琼没参与。其实大错特错。长孙无忌传中的这些人只是最早在玄武门埋伏的人而已,但是不代表这是全部参与政变的人,这点在第三点具体讲。
如果嫌这点不够,似乎没有说明他具体做了点什么。那就要看另一个人的传记《旧唐书?长孙顺德传》,长孙顺德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的传记明确写了:“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这里就非常明确了,长孙顺德和秦琼都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负责清理李建成余党。能说他没参加吗没参加还要给他加戏?
二、秦琼的身份不容他不参加。
说秦琼不参与玄武门之变最荒唐的一点就是他们完全忽略了秦琼的身份。秦琼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官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王府的将领,李世民的自己人,说的直白点,李世民的家将!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秦王集团与李建成、李元吉的东宫、齐王集团殊死一搏,你作为秦王府的将领,还想置身事外?那不叫置身事外,不叫中立,那叫吃里扒外!
玄武门之变,秦王府全员出动,还嫌人手不够。当时的秦王妃,后来的长孙皇后都亲自出面鼓舞士气。长孙皇后与长孙无忌的舅舅高士廉更是以防万一准备释放囚徒补充兵力。这时候你秦琼想不参加?
再举个例子。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人去请已经被李建成、李元吉设计调离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前来密谋,房、杜二人试探李世民决心,表示不敢入秦王府。李世民怒而拔出佩刀,让尉迟恭提刀去请,不来就提头来。这就是李世民的态度,连已经离开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都必须参加,秦琼还在秦王府呢,你就想不来?只有诸如李靖、李勣这样自己独立领军,不受李世民节制的人才有资格说什么置身事外,保持中立,秦琼没资格!
三、玄武门之变不止一个战场。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全面的政变,并不是有些人想的,在玄武门埋下伏兵,把李健成、李元吉杀了就算完了的。完整的政变必须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玄武门伏击李建成、李元吉,第二部分就是要在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清剿二人余党,第三部分就是控制宫中的李渊及亲信。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保证李世民顺利掌权。
第一部分是长孙无忌、尉迟恭、张公谨等人大放异彩,成功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并将东宫、齐王府的援军防住;秦琼就是在第二部分,清剿李建成余党;而第三部分,史书记载不可信,什么李渊带着宰相们在湖心泛舟,等到尉迟恭一身是血过来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其实,李渊不可能这么后知后觉,李世民一定也派人进宫对付李渊的禁军,但是由于是对抗君父所以史书有所隐晦。而被定为玄武门五大首功的侯君集,在史书中也没有关于他究竟在玄武门之变做了什么的任何记载,很有可能就是去控制李渊去了。所以,就算史书记载不多也是正常的。
四、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获得升官。
玄武门之变后,秦王府个个高升,秦琼也不例外。玄武门之变前,他的官职是秦王府右三统军,正四品上;玄武门之变后,他升任十二卫大将军之一的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不要小看正三品,唐朝连宰相都只是三品官,玄武门之变后,连五大首功之一的尉迟恭也仅仅获封右武候大将军,也是正三品,与秦琼平级。所以,怎么就能说秦琼没参与呢?
五、凌烟阁排名最末另有原因。
很多人说秦琼没参与政变,理由就是他在玄武门之变排名最末。这是毫无逻辑的。首先,凌烟阁排名与玄武门的功劳没有必然联系,在政变中保持中立的李靖、李勣,在跟李渊一起“湖心泛舟”的萧瑀,甚至李建成阵营的魏徵等等都在二十四功臣名单中。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排名,是按照设立凌烟阁功臣时(贞观二十四年)各功臣的官职品级高低决定的。比如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官职是正一品三公中排名第二的司徒;二到五位的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都是三公中排名第三的司空,其中李孝恭、杜如晦、魏徵已死,所以排名在活着的房玄龄之前,又以李孝恭为宗亲,所以排最前。第七位高士廉、第八位尉迟恭都是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第九位的李靖、第十位萧瑀都是正二品特进,从他们开始就是二品官了。秦琼已于贞观十二年去世,最高官职是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追赠正三品徐州都督。所以是三品官,而其他人至少是二品(就算排名倒数第二的李勣官职是从二品光禄大夫兼正三品兵部尚书,是二品官)。当然,这些官员在玄武门之变后并没有马上获得一二品高官,有的当时还没有秦琼高,只有四品。但是后来升官比秦琼高。
为什么秦琼一直没有升高官?三点原因,一是开国战争中虽然履历战功,但只是将才而非帅才,无独自领兵经验。所以在最初阶段没有获得高官,不像屈突通、殷开山等;二是并非治国文臣,没能像魏徵、虞世南等文臣一样入相有所作为;三来,长期受伤病困扰,不能进一步建功立业,他常对人说自己经历数十场大战,怎么能不一身是病。贞观十二年秦琼去世,自然也没办法进一步加封。
其他网友观点
秦琼投降李唐之后,协助李世民南征北战建功立业,确实颇有功勋。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根据资料记载,李世民提前率领秦王府心腹将领多人,封锁消息,严阵以待,披坚执锐,埋下伏兵,并一举手刃李建成和李元吉,逼迫高祖李渊退位,夺得帝位。然而,出现了秦琼是否参加玄武门之变的争议,这主要是新旧唐书里记载矛盾,在《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并无秦琼身影,导致形成了参与派和退隐派两个阵营。笔者认为,秦琼当然是参与过玄武门之变的,根据《旧唐书·秦琼传》:
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确实,秦琼和程知节一样,事变之后就被冷却,秦琼被生病退居幕后,程知节吃喝玩乐,失去了实际兵权。可以看出,与裴寂,长孙无忌等根正苗红的秦王府追随者相比,秦叔宝、程知节仅封七百户,位列最后一阶,也可以理解。特别是秦叔宝所谓颇自矜尚,桀骜不驯之后,和尉迟恭一样,被李世民批评,不久就回家养病了: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当玄武门之变过了12年后,也就是贞观十二年(638),秦琼病逝,死后被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到了5年后,李世民命令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人除了有少部分朝廷元老和东宫旧部之外,借此安抚,大部分都是玄武门之变有功的文臣武将,图形凌烟,配食严禋。
有人说,在唐太宗李世民论功行赏时,秦琼排倒数第一,因此没有参加过,这是没有逻辑的。实际上,秦琼位列末位已经是很大的荣耀。这里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当时秦琼已经去世,第二是作为一个投降将领,出身非门阀亲贵,位列凌烟阁其实已经是人中龙凤了。第三是秦琼的功劳只是勇在力也,而非权谋之臣。
故而,秦琼当然参与过玄武门之变无疑,否则以他的履历和出身,加上开国之后多病未有战功,不可能位居凌烟阁。
其他网友观点
这个问题说过几次了,秦琼毫无疑问参与了玄武门事变。
《旧唐书.长孙顺德传》记载:武德九年,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
按《旧唐书.长孙顺德传》的记载,玄武门事变中,长孙顺德与秦叔宝等人在玄武门于李建成余党作战。
结合玄武门事变的过程,长孙顺德、秦叔宝等人在玄武门事变中的主要任务是在玄武门对抗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东宫和齐王方面援军的反扑。由于在长安城内太子齐王势力处于优势,太子和齐王的援军实力要高于李世民掌握的力量,战事进行的十分激烈,选择站在李世民一边的玄武门守将敬君弘战死。后来李世民方面拿出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的人头,太子齐王方面的援兵才见大势已去后散去。
长孙顺德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人物,但其当时地位比秦琼等人高得多,后来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长孙顺德是李世民妻子长孙氏的族叔,李渊太原起兵时已经积极参与,李渊成功占领长安后封赏的太原元谋功臣,长孙顺德排名第四,资历和地位都很高。玄武门之变时,长孙顺德也选择站在李世民一边。
秦琼在玄武门事变中,虽然没有尉迟敬德表现亮眼,但毫无疑问也是重要参与者,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也得到了封赏,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
其他网友观点
秦琼是否参加玄武门之变
这是一个悬案,《旧唐书》说有,并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事宁,拜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新唐书》及其他史书则没有记载,但这个封邑七百户,对比之后很有问题。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大加封赏的前面几人有:裴寂加食九百户,加上原有的为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五人,各封食邑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李孝恭等四人,各封食邑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等三人食邑一千户。秦琼如果有直接参加李世民杀兄杀弟这一役,结合之前功劳,应不至封赏如此之低。
秦琼原在隋朝名将张须陀手下,讨伐瓦岗时张须陀战死,秦琼部队划归裴仁基,同守虎牢,随裴仁基投瓦岗,李密大喜,立即封秦琼为四骠骑之一。李密败后被王世充重用,与程咬金觉得王世充待人奸诈,不屑于跟随,在与唐军对阵时,二人阵前辞别归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当时李渊对他恩遇有加。秦琼随李世民出征刘武周,尉迟敬德之前所向披靡,唐军闻之胆寒,在美良川之战中,秦琼以他的悍勇无敌击败尉迟敬德,重拾军心士气,李渊特地下旨慰劳他,“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如果秦琼对李渊身上的肉有兴趣吃的话,他可以割下来给他,皇帝对臣子推诚置腹如此,也算诚意满满。
秦琼的第一任领导来护儿曾评价秦琼说,“此人勇悍,加有志节,必当自取富贵,岂得以卑贱处之”。说他是有志气和操守的人,既然有志节,对于手足相残,父子对垒的事应该不想或不屑于参与,大丈夫取功业自有大道,不必低三下四。也有人说魏征曾评价说,“秦琼是国之栋梁,是社稷之臣。是良臣而不是所谓的忠臣,他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而不是忠于个人”。但这句话本人学识有限,遍寻不到出处,若为真,可确定秦琼并没有参加到玄武门之变中去,(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看了玄武门之变前的谋划,房谋杜断都出来了,名将如李靖,李绩,秦琼则连谋划时谈话中也无提及,可能因这三人是属于国家忠臣,不党不私,如秦琼志节人所共知,所以想都没想他。也有另一个可能,当时元吉正打算出征突厥,秦琼已先到军队报告而无法联系也未可知。也有人猜测说秦琼当时可能在保护秦王府内老少,如果这样,则又卷入到兄弟之争中来,封赏也不应如此之低。须知之前李世民对秦琼的看重“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