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100个字作文(清明节的来历100个字故事)

网友提问:

清明节的来历100个字作文,清明节的来历100个字故事?

优质回答:

清明节怎么来的?为什么取清明二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来历:据史籍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当年避难逃亡在外地,随行的侍从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曾经在晋文公断粮时偷偷“割股奉君”,令重耳感动不已。后来晋文公回国继位后,论功行赏,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也不争利禄,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当时有人为其鸣不平,写诗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很快就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羞愧不已,亲自带众大臣前往绵山请介子推回朝廷做官。介子推不想出山,便藏了起来。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作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最重要的八个传统之一,清明节一般在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也纷纷效仿,定此日为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风俗。

至于为什么取清明二字,主要因为这个节日时间刚好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经过去,大地春意盎然,天朗气清,春暖花开四野明净,故取名清明二字当这个节日名称……[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最早只是一个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自2008年起,清明节被列为我国的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逐渐演变成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历书》)。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清和景明之象。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和“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

关于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受迫害而逃亡曹国,在途中,到了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身体虚弱到极点,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们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时,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深受感动。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介子推认为使命已尽,带着老母归隐山林,侍奉身前,已报哺育之恩。重耳之后便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晋文公。即位后,他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然而介子推根本没有任何抱怨,他打好行装同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文公听说此事后,顿时觉得亏欠了介子推,亲自去寻这位忠臣。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又发现一封血书,上写:“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在这一天,全国禁火,以怀念忠诚的介子推。

当第二年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死而复活。便赐老柳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本名叫寒食节,是古人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来,清明二字也源于介子推的名言。

在春秋时期清明节就已经起源,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未继承王位之前流亡于外,在流亡途中重耳饿的实在难受,左右随从也基本离他而去,唯独介子推对重耳不离不弃,介子推为了给重耳充饥,割下自己大腿内侧的肉,为重耳做了一碗人肉汤,重耳方才免于饿死。

后来重耳知道介子推为了自己割肉做汤,感动的痛哭流涕,发誓将来掌权以后一定不忘介子推的恩德。

后来重耳掌权,是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大权在握,对当初跟随自己逃亡的旧臣大加封赏,唯独忘去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介子推去主动找晋文公讨赏。

但是介子推为人品行高尚最讨厌那种邀功讨赏的行为,既然重耳忘恩,介子推也就决定带上老母归隐山林。

介子推带老母离开后,晋文公才想起忘了当年对自己有割肉之恩的介子推,他羞愧万分,于是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而此时介子推已经带老母隐居绵山。

其时绵山险峻,山高路险,树高林密,要在绵山中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这时有小人献策,建议让晋文公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带母亲出来相见。

结果大火烧了三天,始终也没见介子推母子出山,三天后大火才熄灭,晋文公便再度带人进山寻找介子推。

后来晋文公在一株烧枯的柳树下发现介子推母子靠树而死,晋文公悲痛万分,在装殓介子推时,晋文公发现了介子推留给他的遗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同时还写了一句话,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年在介子推忌日之时诏令全国禁开烟火,吃残羹冷饭,以纪念介子推,也是为了纪念逝者,所以寒食节由此而来,而介子推最后叮嘱晋文公的勤政清明复清明,说明了介子推希望晋文公作一代明君,让国家清明而治,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也把寒食节称为清明节。

因此清明节的清明二字由介子推身上而来。但是根据现代学者考证介子推在《史记》里有明确记载,但是并没有明确记载介子推被烧山而死,所以清明节应该是后人为了迎合寒食节附会而来,极可能与介子推无关。

但是清明节作为春祭大节应该起源于比春秋时期更早的周代,由于历史悠久,先秦典籍和文献已经很难考证,所以具体清明节源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但是清明节这一天祭祀先人怀念逝者,应该是源于唐代整合了各地民俗而形成的。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历法24节气当中第五个节气,是一个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正适合春耕春种,因此,也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可见清明是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去世后,诸子为了争位上演了窝里斗。

结果公子重耳被赶出了晋国,流亡他国达19年之久,其间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始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在流亡途中,介子推为了救重耳的命,还做出了“割股啖君”这惊人举。

原来,一次重耳慌不择路跑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之时,发现一直跟着重耳的介子推不见了,有人就说他也受不了了,趁乱跑了,重耳为此很是痛苦。然而,不久,介子推就出现了,他手里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

重耳饿极了,也没有多问,一口气就喝干了这碗肉汤,这才发现介子推顺着大腿根往底下流血,顿时明白了一切,感动之余,他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继位,当君主后一定重赏、加封你。

这就是“割股啖君”的故事。

19年后时来运转,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他上任后,为国为民,励精图治,建立霸业,有名君晋文公的美称,成就霸业。

而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心,要让他入朝为官,但介子推却背上老母亲上了棉山隐居。后来,晋文公亲自上山去请他入官为官,介子依然选择了避而不见。为了逼介子推下山,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晋文公心想一放火,介子推肯定就下山来,于是命部众放火。

然而,当满山大火燃起时,并不见介子推的身影。于是火一退,他马上上山寻人,结果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后悔不已的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不能生火吃热食,以寄哀思。

于是就诞生了古代一个节日,“寒食节”。

到了先秦时期,“寒食节”除了寒食禁火外,还有了扫墓的习俗。而到了唐朝时寒食节正式改名清明节。

之后,每逢清明节,满大街都是去祭扫祖先坟地的人。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lei)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酹者就是拿酒洒在地上,哭的、除草的、添土的,包括焚楮锭,就是烧的纸钱,还有就是拿着一块石头把纸钱压在坟头上。

当然,这是以前遗留的烧纸钱的习俗,现在提倡文明祭祖。此外,清明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插柳。这个习俗在江淮地区比较兴盛,在《岁时杂记》里面也有记载:”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之间尤胜,无一家不插者。”还有的更讲究,柳枝很长,也很有韧性,就用面食做成燕子的样子,把它穿在柳条上插在门楣之上。这叫子推燕,以此来纪念介子推的事迹。

当然,现在除了扫墓,还有郊游。一家老小在扫完墓之后,正好也可以郊外踏青。

其他网友观点

都说清明节=寒食节,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节,只是时节挨在一起而已,当然,这两个节日都与晋文公、介子推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晋文公

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都很贤德,奚齐为骊姬所生,最受宠爱。

晋献公老了以后变得越来越糊涂。这时,奚齐的母亲骊姬的野心却越来越大,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她就想方设法陷害太子申生,有一次,太子申生将祭祀后的肉献给父亲,骊姬偷偷让人在肉里面放了毒药,然后陷害说是太子放的。说太子要毒死晋献公。晋献公竟然相信了,申生被迫自杀。

重耳和他的弟弟夷吾见这情景,也怕自己被杀,分别逃到别的国家去了。夷吾先逃到了屈城,然后逃到了梁国,准备向秦国求救。

晋献公一看他俩跑了,怀疑他俩也要害自己,就派人去追杀。重耳被追上了,追杀他的人一把扯住了他的袖子。幸亏那时候人的袖子又长又肥,那人只扯下了袖子的一角,重耳赶紧翻墙跑了。重耳在晋国很有声望,跟随他一起流亡的有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一批文武精英。

重耳逃到他母亲的国家翟国后住下了。因为他不但有才能,品德还非常好,所以晋国的一些大臣舍弃自己的官职一路追随他。

后来,晋献公死了,奚齐做了国君。有些大臣不服,就杀了奚齐和骊姬,立献公的小儿子卓子为国君。可另外一些大臣又不服了,把卓子也给杀了。

于是晋国的大臣们又分成两派,有的希望迎接夷吾回国,有的希望重耳能回国做国君。晋国的大臣先派人请重耳回国当国君,重耳拒绝了大臣的好意。他认为自己当年是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的,父亲归西后又自己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所以自己没资格继承国君的位子。

夷吾听说后,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立即请求秦穆公帮助自己回国,秦穆公答应了。夷吾一当上国君,怕国内还有人拥护重耳,赶忙派人去杀重耳。

没办法,重耳和跟随他的人只好又开始逃亡。因为逃得太急,几乎什么东西都没带,而管吃喝的随从又带着仅有的一点食物开小差跑了。

大伙儿又累又渴,肚子饿得咕咕叫,决定休息一下。重耳看见附近有几个农民,想过去讨点吃的。谁知,那帮人不但不给,还戏弄嘲笑了一番,故意将土疙瘩当作馒头递给他们。

重耳当时非常生气,随从狐偃却劝他说:“老百姓送土,表示送土地给你,是一个吉祥的预兆。”

因为逃命要紧,大家忍着没有发作,继续向前赶路。最后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重耳更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坐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介子推割肉救主

大家找了点野菜煮了汤端给他喝,重耳皱着眉头喝了几口就喝不下去了。他哪儿受过这样的苦啊!大伙儿饿着肚子拼命赶路逃命,路上还要遭受风吹雨淋和别人的欺辱嘲笑。终于有一天,重耳支持不住饿晕了。介子推看重耳这么虚弱,知道他一定要吃点有营养的东西才行。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竟然端来了一小碗肉汤!他赶紧喂重耳喝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悄悄躲到山洞里,割了一块大腿上的肉,用自己的肉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喝。当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承诺等自己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论功行赏,独忘介子推

历经种种磨难,辗转八个诸侯国,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各个诸侯国不同的对待,齐国、宋国、楚国、秦国这些大国的国君都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反而是卫国、郑国、曹国这些小国家的国君羞辱无视他。在外流亡19年后,62岁的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重耳当了国君后,立刻对那些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大臣进行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多亏一位大臣提醒,晋文化才想起,于是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出来接受赏赐。可是连续派了好几波人,请了好几次介子推都不来。

介子推认为忠于和帮助自己的国君是大臣们应该做的,没必要得到奖赏,甚至认为因此接受奖赏是一件很耻辱的事。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却离家出走,不见了。

介了推躲进绵山,寒食节的由来

有一天,有人告诉晋文公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亲躲进了附近的绵山,晋文公就赶紧派人进绵山寻找。可是找遍了整座绵山,也没有办法找到介子推母子俩。

如果有人出主意,说可以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山的三面点着火,留下一面不点火,这样等火烧起来,介子推就会从没着火的那一面跑下来。

晋文公认为是一个好办法,于是放火烧山,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出来。等到火熄灭后,大家上山,才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被浇死了,死后还紧紧地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

晋文公后悔极了,他对着介子推母子两又哭又拜了半天,最后下令把他们安葬在那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且在山上建起介子推的祠堂,把介子推死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全国的人在每年的这天禁止用任何烟火,只能吃冷的寒食。

清明节就这么产生了

第二年,晋文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又复活了,刚发牙的绿柳枝被风吹得飘来荡去,好像介子推在和自己打招呼一样。

晋文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随之折了一柳枝,编成柳枝环儿,郑重地戴在自己头上。同时,晋文公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于是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介之推对国家忠心耿耿,却坚决不要求回报,老百姓很感动,非常怀念他。每到清明节,人们会用插柳、戴柳等各种办法来纪念他。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有:禁火、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蹴鞠。为了防止冷食伤身,所以大家要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本名叫寒食节,是古人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来,清明二字也源于介子推的名言。

在春秋时期清明节就已经起源,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未继承王位之前流亡于外,在流亡途中重耳饿的实在难受,左右随从也基本离他而去,唯独介子推对重耳不离不弃,介子推为了给重耳充饥,割下自己大腿内侧的肉,为重耳做了一碗人肉汤,重耳方才免于饿死。

后来重耳知道介子推为了自己割肉做汤,感动的痛哭流涕,发誓将来掌权以后一定不忘介子推的恩德。

后来重耳掌权,是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重耳大权在握,对当初跟随自己逃亡的旧臣大加封赏,唯独忘去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介子推去主动找晋文公讨赏。

但是介子推为人品行高尚最讨厌那种邀功讨赏的行为,既然重耳忘恩,介子推也就决定带上老母归隐山林。

介子推带老母离开后,晋文公才想起忘了当年对自己有割肉之恩的介子推,他羞愧万分,于是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而此时介子推已经带老母隐居绵山。

其时绵山险峻,山高路险,树高林密,要在绵山中寻找两个人谈何容易,这时有小人献策,建议让晋文公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带母亲出来相见。

结果大火烧了三天,始终也没见介子推母子出山,三天后大火才熄灭,晋文公便再度带人进山寻找介子推。

后来晋文公在一株烧枯的柳树下发现介子推母子靠树而死,晋文公悲痛万分,在装殓介子推时,晋文公发现了介子推留给他的遗书,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同时还写了一句话,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死后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每年在介子推忌日之时诏令全国禁开烟火,吃残羹冷饭,以纪念介子推,也是为了纪念逝者,所以寒食节由此而来,而介子推最后叮嘱晋文公的勤政清明复清明,说明了介子推希望晋文公作一代明君,让国家清明而治,所以后人为了纪念介子推,也把寒食节称为清明节。

因此清明节的清明二字由介子推身上而来。但是根据现代学者考证介子推在《史记》里有明确记载,但是并没有明确记载介子推被烧山而死,所以清明节应该是后人为了迎合寒食节附会而来,极可能与介子推无关。

但是清明节作为春祭大节应该起源于比春秋时期更早的周代,由于历史悠久,先秦典籍和文献已经很难考证,所以具体清明节源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但是清明节这一天祭祀先人怀念逝者,应该是源于唐代整合了各地民俗而形成的。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历法24节气当中第五个节气,是一个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正适合春耕春种,因此,也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可见清明是和农业生产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节日。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去世后,诸子为了争位上演了窝里斗。

结果公子重耳被赶出了晋国,流亡他国达19年之久,其间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始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在流亡途中,介子推为了救重耳的命,还做出了“割股啖君”这惊人举。

原来,一次重耳慌不择路跑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之时,发现一直跟着重耳的介子推不见了,有人就说他也受不了了,趁乱跑了,重耳为此很是痛苦。然而,不久,介子推就出现了,他手里端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肉汤。

重耳饿极了,也没有多问,一口气就喝干了这碗肉汤,这才发现介子推顺着大腿根往底下流血,顿时明白了一切,感动之余,他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继位,当君主后一定重赏、加封你。

这就是“割股啖君”的故事。

19年后时来运转,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他上任后,为国为民,励精图治,建立霸业,有名君晋文公的美称,成就霸业。

而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心,要让他入朝为官,但介子推却背上老母亲上了棉山隐居。后来,晋文公亲自上山去请他入官为官,介子依然选择了避而不见。为了逼介子推下山,有人给晋文公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晋文公心想一放火,介子推肯定就下山来,于是命部众放火。

然而,当满山大火燃起时,并不见介子推的身影。于是火一退,他马上上山寻人,结果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亲烧死在一棵柳树下。

后悔不已的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去世的这一天,不能生火吃热食,以寄哀思。

于是就诞生了古代一个节日,“寒食节”。

到了先秦时期,“寒食节”除了寒食禁火外,还有了扫墓的习俗。而到了唐朝时寒食节正式改名清明节。

之后,每逢清明节,满大街都是去祭扫祖先坟地的人。

明《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lei)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酹者就是拿酒洒在地上,哭的、除草的、添土的,包括焚楮锭,就是烧的纸钱,还有就是拿着一块石头把纸钱压在坟头上。

当然,这是以前遗留的烧纸钱的习俗,现在提倡文明祭祖。此外,清明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比如插柳。这个习俗在江淮地区比较兴盛,在《岁时杂记》里面也有记载:”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之间尤胜,无一家不插者。”还有的更讲究,柳枝很长,也很有韧性,就用面食做成燕子的样子,把它穿在柳条上插在门楣之上。这叫子推燕,以此来纪念介子推的事迹。

当然,现在除了扫墓,还有郊游。一家老小在扫完墓之后,正好也可以郊外踏青。

其他网友观点

都说清明节=寒食节,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节,只是时节挨在一起而已,当然,这两个节日都与晋文公、介子推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晋文公

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都很贤德,奚齐为骊姬所生,最受宠爱。

晋献公老了以后变得越来越糊涂。这时,奚齐的母亲骊姬的野心却越来越大,她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于是她就想方设法陷害太子申生,有一次,太子申生将祭祀后的肉献给父亲,骊姬偷偷让人在肉里面放了毒药,然后陷害说是太子放的。说太子要毒死晋献公。晋献公竟然相信了,申生被迫自杀。

重耳和他的弟弟夷吾见这情景,也怕自己被杀,分别逃到别的国家去了。夷吾先逃到了屈城,然后逃到了梁国,准备向秦国求救。

晋献公一看他俩跑了,怀疑他俩也要害自己,就派人去追杀。重耳被追上了,追杀他的人一把扯住了他的袖子。幸亏那时候人的袖子又长又肥,那人只扯下了袖子的一角,重耳赶紧翻墙跑了。重耳在晋国很有声望,跟随他一起流亡的有狐偃、赵衰、先轸、介子推等一批文武精英。

重耳逃到他母亲的国家翟国后住下了。因为他不但有才能,品德还非常好,所以晋国的一些大臣舍弃自己的官职一路追随他。

后来,晋献公死了,奚齐做了国君。有些大臣不服,就杀了奚齐和骊姬,立献公的小儿子卓子为国君。可另外一些大臣又不服了,把卓子也给杀了。

于是晋国的大臣们又分成两派,有的希望迎接夷吾回国,有的希望重耳能回国做国君。晋国的大臣先派人请重耳回国当国君,重耳拒绝了大臣的好意。他认为自己当年是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的,父亲归西后又自己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所以自己没资格继承国君的位子。

夷吾听说后,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立即请求秦穆公帮助自己回国,秦穆公答应了。夷吾一当上国君,怕国内还有人拥护重耳,赶忙派人去杀重耳。

没办法,重耳和跟随他的人只好又开始逃亡。因为逃得太急,几乎什么东西都没带,而管吃喝的随从又带着仅有的一点食物开小差跑了。

大伙儿又累又渴,肚子饿得咕咕叫,决定休息一下。重耳看见附近有几个农民,想过去讨点吃的。谁知,那帮人不但不给,还戏弄嘲笑了一番,故意将土疙瘩当作馒头递给他们。

重耳当时非常生气,随从狐偃却劝他说:“老百姓送土,表示送土地给你,是一个吉祥的预兆。”

因为逃命要紧,大家忍着没有发作,继续向前赶路。最后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停下来。重耳更是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坐在地上一动也不动。

介子推割肉救主

大家找了点野菜煮了汤端给他喝,重耳皱着眉头喝了几口就喝不下去了。他哪儿受过这样的苦啊!大伙儿饿着肚子拼命赶路逃命,路上还要遭受风吹雨淋和别人的欺辱嘲笑。终于有一天,重耳支持不住饿晕了。介子推看重耳这么虚弱,知道他一定要吃点有营养的东西才行。过了一会儿,介子推竟然端来了一小碗肉汤!他赶紧喂重耳喝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悄悄躲到山洞里,割了一块大腿上的肉,用自己的肉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喝。当重耳知道后非常感动,承诺等自己做了君王,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论功行赏,独忘介子推

历经种种磨难,辗转八个诸侯国,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了各个诸侯国不同的对待,齐国、宋国、楚国、秦国这些大国的国君都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反而是卫国、郑国、曹国这些小国家的国君羞辱无视他。在外流亡19年后,62岁的重耳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即晋文公。重耳当了国君后,立刻对那些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大臣进行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多亏一位大臣提醒,晋文化才想起,于是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出来接受赏赐。可是连续派了好几波人,请了好几次介子推都不来。

介子推认为忠于和帮助自己的国君是大臣们应该做的,没必要得到奖赏,甚至认为因此接受奖赏是一件很耻辱的事。

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他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却离家出走,不见了。

介了推躲进绵山,寒食节的由来

有一天,有人告诉晋文公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亲躲进了附近的绵山,晋文公就赶紧派人进绵山寻找。可是找遍了整座绵山,也没有办法找到介子推母子俩。

如果有人出主意,说可以用放火烧山的办法,把山的三面点着火,留下一面不点火,这样等火烧起来,介子推就会从没着火的那一面跑下来。

晋文公认为是一个好办法,于是放火烧山,可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出来。等到火熄灭后,大家上山,才发现介子推和他母亲被浇死了,死后还紧紧地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

晋文公后悔极了,他对着介子推母子两又哭又拜了半天,最后下令把他们安葬在那棵大柳树下。

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且在山上建起介子推的祠堂,把介子推死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全国的人在每年的这天禁止用任何烟火,只能吃冷的寒食。

清明节就这么产生了

第二年,晋文公来到介山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烧焦的老柳树,竟然又复活了,刚发牙的绿柳枝被风吹得飘来荡去,好像介子推在和自己打招呼一样。

晋文公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随之折了一柳枝,编成柳枝环儿,郑重地戴在自己头上。同时,晋文公给老柳树赐名“清明柳”,于是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介之推对国家忠心耿耿,却坚决不要求回报,老百姓很感动,非常怀念他。每到清明节,人们会用插柳、戴柳等各种办法来纪念他。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有:禁火、扫墓、插柳、踏青、荡秋千、蹴鞠。为了防止冷食伤身,所以大家要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阳历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以上是清明二字由来,理解一下就是这个时刻,万物复苏,开始发芽生长,清新而又明亮。

至于这个节字,其实是3个时节糅杂而来(寒食节,上巳节、清明节气),经过历史的发展,皇权习俗影响,最终形成一个节日,命名为清明节!

【寒食节】:相传(非历史考究)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避乱流亡国外,有一日整天未进食,非常饿,大臣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发现后非常感激。后回国后做了大王,重赏当初的随着落难的大臣,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邀功,带着母亲隐居去了。后被人打抱不平,重耳亲自去请介子推,但是介子推隐居绵山不出,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烧三面留一面,逼他出来。最后介之推也没出来,后来发现他和母亲在一株柳树下被烧死了。重耳为了纪念介之推,将他的忌日定为寒食节,这一天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

【上巳节】: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相传是高媒的诞辰,高媒是媒人的神,可以保佑媒人,也可以保佑男女恋爱顺利。这个节日在汉代以前,是男男女女约会的节日,户外小河边游水嬉戏,看对眼了就约会,甚至钻小树林也可以。可惜流传到现在只剩下踏春这个习俗了,哈哈。

由于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相邻的非常近,为了方便就凑成一个假期放。在唐代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把寒食节和清明混为一谈了,在宋代的时候,朝廷更是规定扫墓祭祖以清明为主,由此慢慢的酒发展合并成清明节了,另外2个节日的吃寒食,扫墓祭祖,戴柳,踏春等习俗也合并在清明节里了。

清明也由一个简单的节气,演变成一个大型的节日,与端午、春节、中秋并称为汉族四大传统节日。

以上,就是清明节的逆袭和由来!

其他网友观点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24节气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先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则的思想。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冬至日为24节气的起点,清明节气从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后第105天,现行的24节请来自于300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当太阳黄经达15o时,为清明节点,时至清明,在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地域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清明”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一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清明节的来历100个字故事】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与清明节的来历100个字作文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