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火把节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传统中最为重要、最盛大的年节。它不仅包涵了彝族的火崇拜、原始崇拜以及歌、舞、乐等诸多文化现象,同时还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习俗、禁忌习俗、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图为2018年8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彝族同胞护送火种。
西南各地、甚至贵州省内多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同或相似词汇,有相同或相似的语法结构,普遍都存在宗教仪式主持者“毕摩”,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图为2018年8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彝族同胞护送火种。
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同胞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为期4天。节日期间,彝家村寨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邪祈福,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体现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规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图为2018年8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彝族火把节是最具魅力的节日之一,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节"、"东方狂欢夜"的美誉。图为2018年8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火把节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英雄黑体拉巴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图为2018年8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图为2018年8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彝族同胞举行火把节取火仪式。
点燃火把、踏歌起舞、庆祝丰收、祭拜火神,一幕幕展示彝家儿女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吉祥的祭火仪式深深震撼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图为2018年8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覆盖面广,影响深远。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图为2018年8月7日,在贵州省大方县马干山大草原,彝族同胞进行祭火活动。
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图为2018年8月7日,在贵州省大方县马干山大草原,游客和彝族同胞一起狂欢。
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火把节作为彝族人民与各民族交流往来以及促进民族团结都有现实作用。图为2018年8月7日,在贵州省大方县马干山大草原,游客和彝族同胞一起狂欢。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2018年8月7日,在贵州省大方县马干山大草原,游客和彝族同胞一起狂欢。
彝族同胞们围着篝火一起载歌载舞,跳着那熟悉的家乡舞曲,他们欢庆在祥和的夜晚与丰收的祈祷之中,共同祝福明天的生活更加美好。图为2018年8月5日,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区彝族同胞和其他民族同胞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在传统的彝族村寨,同胞们纷纷们纷纷走出家门,与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围着篝火,伴随着悠扬的彝族歌曲,男女老少手牵着手跳起了欢快的民族舞蹈,大家开心地跳啊,现场呈现出一片欢乐的气氛。2018年8月7日,在贵州省大方县马干山大草原,游客和彝族同胞一起狂欢。
夜幕降临,热情好客且多才多艺的彝族同胞们,已经在为天黑后的篝火晚会准备着木料。彝家小伙们架起早先制作好的火把,点燃了插在木堆缝隙间的松香条,伴随着阵阵欢呼声,火把上的火苗“热情”地跳动起来。图为2019年7月26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人们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无人机拍摄)。
随着篝火的点燃,熊熊的火焰染红了夜空,最令人期待的篝火狂欢随之开始,涌动的火苗把祝福洒在游客的脸上。图为2019年7月26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人们点燃火把,欢度“火把节”。
大家手持火把一起点燃篝火堆,象征着美好祝福的火焰彻底沸腾,照亮了篝火现场的每一张笑脸。随后,响彻全场的民乐和红红火火的篝火,渐渐把这个山谷温暖起来。图为2019年7月26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人们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在一圈又一圈的舞蹈中,感受着彝族同胞对火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大自然的崇敬。随着游客越来越多,篝火晚会也渐入热潮。图为2019年7月26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人们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
2019年7月26日,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板底乡,人们载歌载舞,欢度“火把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