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反对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

任何一种思想理念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然后经过自己对之前理论的总结、完善和创新,与时俱进,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于是新的思想就产生了。孔子提出的三纲五常,应该也是建立在对尧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而创造性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孔子也不是自己凭空就想出来这样一个规范和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则。

三纲五常,我们都知道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实际上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个最基本的规范标准。当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这个更复杂,情况也有千种万种,但这种规则的提出,有提纲挈领之意,其他各种复杂关系,要么可以囊括在内,要么依此为基点,去对照和衡量自己的行为规范,等于于制度层面、道德层面给出了一个意见,指导人们如何处理基本的社会伦理关系,如何建立道德标准,建立怎样的道德标准。

《史记》载:舜帝举用“八元”,让他们传布五教于四方,何为八元?就是八个有能力且很善良的人,何为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做父亲的要有道义,做母亲的要慈爱,做哥哥的要友善,做弟弟的要恭敬,做儿子的要孝顺,别看这五教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要落实到位,一以贯之,那也是要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断地自我约束自我提醒,才能做到的,也并非看上去那么轻松可及。

举个例子,天下的父母都爱孩子,但为何还要提出父义、母慈,这不是多此一举吗?问题就在于落实,父母能在孩子面前,持续地保持一个有耐心的姿态,也并非易事,父母有烦心事,不顺心时,迁怒于孩子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并且在迁怒的过程中,自己要么浑然不觉,要么觉而无法自制,要么根本不承认自己有何不妥之处。再拿兄弟关系来说,兄长欺负弟弟,弟弟顶撞兄长的情况,也非常多,且兄弟之间,天生就有一种竞争的关系,彼此要么关系很好,要么也很容易产生矛盾,这都需要彼此注意自己的态度,才能维持和谐和睦的关系。子孝,人人都懂,但要落实起来,落实到什么程度,也是人人自己心里最清楚,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孩子对父母的爱是人性,特别是在长大之后,人性更需要自我修炼。

大家注意看五教,有什么特点?其实它是对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职责”,都做出一个要求,并不是单方面要求孩子,也不是单方面要求家长,既不是单方面要求哥哥,也不是单方面要求弟弟,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人最愿意看别人的不是,挑别人毛病,往往看不见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对照五教,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参照:我自己就我应该履行的“道德职责”,我是否履行到位了呢?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尧舜之后的禹帝,禹曾与手下大臣有过一次对话,探讨治理之道,其中一个叫做皋陶的臣下就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要谨慎对待自身修养,成就德业在于能了解别人,能安抚民众。能了解别人,这叫做明智,能安抚民众,这叫做仁惠,既能了解别人,又能给人以仁惠,那别人就会拥护你。一个人该如何从自身做起,建立一个好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呢?皋陶提出了九种品德,宽厚而又威严,温和但又具备坚定的性格,诚实且恭敬,有才能但处事谨慎,善良但刚毅,正直但和气,平易但又有自己的原则,果断且又讲求实效,强势但又讲道理。

这九种品质,在我们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他的总体思想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不能走极端,要注意平衡性,宽厚是对的,但也要有威严,温和是对的,但也不能失去坚定,有才能的人,往往容易刚愎自用,骄傲自满,所以就要注意谨慎行事,平易之人,有可能变得唯唯诺诺,所以就要有自己的原则性,强势的人,要注意有理有据。人的性格,贵在平衡,贵在自知,贵在自省,贵在自我修正,应该没有一个人的性格是完美的,而人的最大的能力,其实就在于知道自己的性格不完美,从而愿意去不断的自我提醒、自我约束、自我改进,以使得自己趋向于建立一个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很好的性格。性格太重要了,性格塑造了一个人,而性格赋予我们的最大机会就在于,虽然它很难改,但是它到底还是具有可塑性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把尧舜禹提出的这些理念,看作是上古时期最早的精神文明建设,孔子延续和发展了尧舜禹的思想,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新的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之久。这些思想中的一部分,今天依然具有很好的现实价值,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和指引,我们借鉴之、运用之,对自己来说,总归是一件好事。

与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相关的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