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掖顺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北,祁连山脉在左侧变得越来越高大,到了酒泉市的时候,山顶已是白雪皑皑。霍去病在酒泉赶走匈奴,使匈奴大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酒泉也因霍去病在这里将皇帝赏赐的御酒倒入泉水中与20万士兵共享,而使曾经的“金泉”改名叫了“酒泉”。
过了酒泉市不久,便是如今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嘉峪关。它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古称“河西第一隘口”,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不仅是明代西北边防上极其重要的军事关隘,同时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
汉匈河西之战结束后,河西走廊并入了汉王朝版图,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大规模移民屯田,当时嘉峪关一带属酒泉郡管辖。据史料记载,“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聊备稽查。” 宋元以后,由于蒙古游牧民族骑马善猎绕南道于嘉峪山,因此,明朝开国大将宋国公冯胜略定河西,在班师凯旋的途中,选黑山与嘉峪山之间,也是河西走廊上最狭窄的隘口处决定修建关城,并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开始动工。
外城墙垣的东北角嘉峪关东闸门是出入嘉峪关关城的一个主要通道,它依山坡而建,内高外低,易守难攻。如果守城驻军从内往外冲锋,如同开闸泄洪,势不可挡,东闸门因此而得名。城门楼上高高挂着“天下雄关”的牌匾。
进了东闸门,最明显的是一块“天下雄关”的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
进入东闸门得一段都属于关城的外城,据史书记载,当时建有驿站、店铺、庙宇等,是整座关城最为繁华的地方,如今只剩下文昌阁、关帝庙和戏台三座古建筑了。
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的戏台是当时过往商旅和守城官兵的娱乐场所。外侧八字屏风上一副意味深长的砖砌对联写着:“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让人回味无穷。正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穿过南闸门和东瓮城的城门“朝宗门”,便是挂着“天下第一雄关”的光化门,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关城的心脏部位——内城。
嘉峪关作为一座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设计极其缜密。坐东向西,共有7道城门,由外城、瓮城、内城、罗城、城壕五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层层设防、布局严密的古代军事防御体系。
登上城墙有东西两条道路,当年称为“马道”,长22.2米,用青砖铺砌成22度的斜坡路面,目的是便于作战时用手推车往城墙上运送粮草和物资,如遇紧急军情也方便官员骑马上城墙巡视。另外一旦敌兵兵临城下,还可以释放滚木、礌石等阻止敌兵上城。
登上城墙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刚刚进入的瓮城。瓮城取自于成语“瓮中捉鳖”之意,瓮城的城门不与内城直通,如果敌军攻破瓮城门后,一时找不到方向,又不易退出,守城士兵可在城墙上放箭、投石,歼灭敌军。
而内城,是嘉峪关的军事中心。据史书记载,内城原建有嘉峪公馆、巡检衙门、仓库等设施,不过保存至今的只有官井和指挥作战的游击将军府了。
走过西城墙,便是和光化楼建于同一年代的柔远楼。远处白雪覆盖的祁连山在中午的烈日下已照得一片花白,脸被晒得疼疼的,想象着曾经守关的那些将士们过着怎样一种生活,燥热、孤独、大风、旷寥,实属不易。
相传在修建关城时,有一个名叫易开占的老工匠不仅设计出了整个关城的完美布局,还精确地计算出修建这个关城需要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但兵部主事觉得这是天方夜谭,于是在批砖的时候悄悄地多放了一块,并要易开占签下军令状:完工之后无论是多一块砖还是少一块砖都要砍头。
关城完工,果然多出一块,易开占深思熟虑,把它放在了会极门的门楼后檐上。当兵部主事来验工想以此砍他的头时,易开占说道,这是定城之砖,如果把它取下,整个城池会在顷刻间坍塌。兵部主事没想到易开占计算的砖真的这么准确,不敢轻举妄动,只好默不作声地走掉了。
深谋远虑的工匠为了防止有人取掉这块砖,特地没有砌死拐角的砖,这样一来无论是谁走到拐角都会失足掉下来,这块砖也就成为了可望却又不可及的“定城砖”了。对于这块定城砖著名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曾作过一首《归塞北》:“嘉峪关,规划尽周完。巧匠精心勤运算,良工用料不严宽,只剩一头砖”。
走下西马道,便是内城西门“柔远门”。“柔远”之意是指明王朝对边远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安定边远地区,通常采用进贡、茶马互市等手段,以实现明王朝的长治久安。
穿过柔远门,走出会极门,便是整个关城的第一道防线——罗城。罗城呈“凸”字形,城墙南北两端之上各建有“箭楼”一座,以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的烽火,虽然它与内城不相连,但是南北两端与外城墙相连,外城墙又与关城的南北长城相连,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关城为中心,长城,墩台,烽燧星罗棋布,结构严密的一座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与通讯体系。
最后一道城门,也就是关城的正门——嘉峪关门。青砖垒砌的地基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侧有着深深地凹槽。据地方志记载,古代每日鸡鸣开始通关,城门自辰时开放,直到酉时关闭,每日通关时间达12个小时。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而这些痕迹正是古代车辆碾压所留下的车辙印迹,它也见证了嘉峪关昔日拥有的繁荣与昌盛。
因为嘉峪关是重要的军事防御隘口,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所以凡是出入的人员都必须验明身份,签发通关证件“关照”才能通关。关是关口,照是凭证,也就是进出关口的通行证。后来“关照”由名词慢慢演变为动词,我们常说“关照、关照”、“多多关照”、“请多关照”其实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
站在西门外的戈壁大漠上,沉默的骆驼参演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瀚景象,悠悠远去的驼铃声,但今时已不同往日。
如今不少年轻人在这里穿着古代服饰拍照,很是有意思,昭君出塞时虽还没有这座关城,但嘉峪关在,大漠孤烟只比现在更孤独。
当年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被贬新疆路经嘉峪关时不仅感叹,“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往事已去,雄关犹在!
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尽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