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来历简介(风筝的来历和历史故事)

风筝的来历简介(风筝的来历和历史故事)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是怎样发明的,有人说是我们有祖先受到风吹、树叶的启发,有人说是受到帆或帐篷的启发,也有人说是受到了飞鸟的启发,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但最早的风筝出现在中国,却是国际风筝界一致公认。据中国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公元前468年-376年)居鲁山(今山东潍坊青州西南一带)“斫木而成,飞一日而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风筝,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后来,墨翟把制做木鸢的方法传给他的学生公输班(鲁班),公输班又加以改进,用竹料制成“木鹊”,能在空中飞三日之久。公输班曾“制木鸢窥宋城”,把风筝用于军事。直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据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说,五代李邺放纸鸢,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这就是“风筝”一词的由来。

二、风筝的历史、传播

早期的风筝主要用于传递消息、测量风力等。公元前190年,楚汉相争,汉将韩信攻打末央宫,利用风筝测量末央宫下面的地道的距离。而垓下之战,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作风筝,上敷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涣散了楚军士气,这就是成语“四面楚歌”的故事。据《独异志》记载,太清 三年(公元549年)后梁武帝被叛军侯景困在南京附近的台城,简女献计作纸鸢藏诏书中,飞空传书,以谋援军,因风筝被敌方射下而不果。《隋书》25卷载“帝尝幸金风受佛戒,多召死因,编籧篨为翅,命火之飞下,谓之放生,堕皆致死,帝视以为欢笑”。这就是北齐高洋想出的一种为“放生”的杀人手段。“放生”的活物就是拓跋和元氏两个家族的人。高洋逼他们在身上绑上翅膀,从一百多尺高的塔上跳下去,一个个被摔死。唐代时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由于造纸业的发展,风筝改用纸糊,大大降低了费用,很快流入民间。宋代隋着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风筝广泛普及,风筝艺人和文人墨士充分利用中国文字及绘画,创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把中国的吉祥图案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用在风筝上,逐渐渗透到民族传统的民间习俗中。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隋着国际交往,风筝流传到世界各地。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现实生活中曹雪芹,不仅对风筝非常喜爱,而且有很高造诣。据《瓶湘懋斋记盛》中说:“芹圃所扎风筝,罗列一室,四隅皆满,致无隙地,五光十色,蔚为大观”。他还编写《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本书里每种风筝均有彩图,并配一首讲扎法,一首画法的歌决,也有考证源流的文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一部有关风筝的专著工具书。曹雪芹是我国的“风筝大师”和“风筝圣人。

辛亥革命以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中国民间风筝发展出现一个大的飞跃,专业制作风筝的人员增多,风筝制作在潍坊、天津、北京等地,成为一种家庭副业,各地大批国画家也参与扎风筝,使民间制品开始登堂入室,不仅是放飞娱乐品,而且成为可观赏的艺术品,中国风筝和其它民间艺术一起,开始走向世界之林,并在国际获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使民间风筝进一步得到普及、发展。放风筝成为人民重要文化体育活动,风筝制作、放飞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达到风筝史上的鼎盛时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