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研工作计划及方案(小学教研工作计划安排)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发挥“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四项职能,切实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一、工作目标

1.提升教育质量。唱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主旋律,深化教育质量提升活动;聚焦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为教育行政提供决策咨询服务;评选“教学质量奖”,适时召开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

2.精致教学管理。充分关注课程实施的基本点、课堂教学的基本面、教学研究的基本盘,贯彻“五育”并举基本要求,完善教研常规,加强考试和命题的管理与改革,实施精准教研。

3.提升教研品质。以建设教育情怀浓、业务水准高、善思敏行的学科团队为目标,紧扣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两个关键,注重教研的引领作用,有效实施“主题调研、问题调研、专题调研、订单教研”,有效破解专业和质量发展的难题,持之以恒提升教师研修能力,培育教研队伍,全面提升教研品质。

4.坚持教研创新。依托教育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新教育实验联盟项目”“临沂市基础教育改革项目”,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加大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力度,加快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提升生本新课堂构建水平,努力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教育发展趋势、充满研究活力的教研高地。

5.加大典型培育。加强省、市级教学示范学校的建设、管理与创建力度;加强省、市名师的培养力度,设立“名师工作室”,力求各种教学竞赛在全市的位次、奖次、数量比例明显提高。工作措施

二 、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服务学校,做有高度的教研。

1.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学习好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要义,推进小学阶段质量发展工程。要把好方位,从应有的高度认知、理解、转化和落实好“纲领性文件”精神,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2.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坚持质量为导向,进一步促进学校树立课程意识,科学规划学校课程。加快提升学校课程决策水平,提高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实施国家课程计划的能力,提高合理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用课程整合等方式,统整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课程结构。引领全区各小学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市基础教育领域有较大影响的新成果,培养一批教育教学的领军人才,提升我区课程教学改革的整体水平。

3.推进“深度学习”项目建设工程。以“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为依托,全区整体推进“深度学习”项目,解决当前我区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研究水平。一是分学科做好专题培训。就深度学习的内涵本质,以及单元学习主题、深度学习目标、深度学习活动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培训,引导学校尽快进入“深度学习”教学改革项目实验状态,整体提升教师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实施水平和专业能力。二是组建团队。区域团队,搞好统筹规划;教研团队,搞好协同研究;学校团队,搞好节点推进;学科团队,搞好实践改进。

4.推进“新教育实验区”提升工程。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为抓手,按照“专家引领,稳步推进,融合创新,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实现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学生的生存状态、学校的发展模式、教育的科研范式的“四大改变”,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5.推进“生本新课堂”改革工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积极探索小学“生本新课堂”的学科内涵和具体操作模式,整体优化全区小学课堂教学。要让教师“教会、会教”,要让学生“学会、会学”,组建“生本新课堂”教学研究联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区教研室以教学调研、教学研讨、教学论坛为抓手,着力推进“生本新课堂”的推进工作。

(二)服务管理,做有力度的教研。

6. 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科学完善的教研制度,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建立“按制度干事、依制度管人”的良好机制,规范工作行为,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今年区教科研中心将修订和完善《河东区小学教学评估标准》《河东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奖分配办法》《河东区小学教研员管理条例》《河东区中小学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河东区中小学教学常规50条》等制度,真正发挥制度的优势,让制度引领学校的发展,提升治理效能。

7. 规范常规管理,增强常规约束力。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的备、教、辅、改、评、研等环节提出具体要求。严抓教学监控管理的落实,通过制度制约、机制激励、量化管理、全程跟踪考核,实现过程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加强个人备课管理,精心研读学科课程标准、教学用书及教材,提高常态课效益。加强集体备课,形成区域备课的教学创造合力。强化课堂管理,落实推门听课常态化,优化教学过程,当堂完成教学任务。细化承包培优帮困、反馈考试、特色校本教研管理,把“严、细、实、精”理念贯彻到教学全过程。2021年将适时召开教学管理现场会。

8. 加强过程监控,发挥视导影响力。完善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加强全面教学视导工作。继续实行集中视导与随机调研相结合的形式,采取“现场查看、随堂听课、座谈交流、材料查阅”等方式对学校进行教学专项调研。对教学常规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进行规范指导,发挥视导对学校管理的促进作用。

9.关注村小管理,提升基层指导力。2021年村小教学教研业务活动将统一纳入区教研室管理,加大教学管理的指导力度,积极扶持薄弱村小,着力培育典型村小。通过开展村小校长培训、村小教学管理现场会等活动,提升村小的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开展村小教师课堂教学专项比赛,促进村小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要切实发挥街镇中心小学管理指导职能,实行教干蹲点帮扶及教学质量捆绑制,推动农村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三)服务教师,做有深度的教研。

2021年,区教研室从教师专业成长三条路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出发,构建“区域教研——联盟教研——校本教研”三级教研体系,成长“区教研员——校教研员——教研组长”三级教研工作梯队,促进教师个体和教师团队的成长,不断优化教师队伍。

10.从“专业引领”的视角提升区域教研。充分发挥区教科研中心在推进区域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等方面的教研服务引领作用。以专家讲座、新教师上岗培训、新修订教材全员培训、学科集体备课培训为依托,构建覆盖全体教师的培训体系;以学科教研领衔学校、省市区名师工作室建设为依托,构建区域名校、名师教研服务成长体系;以学校教学教研成果展示、教干教师教研论坛、骨干教师教研讲座和公开示范课为依托,构建教学教研成果展示平台;以学科讲课比赛、基本功比赛、教学案例和论文反思评选、教学能手新秀评选为依托,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路径。

11. 从“同伴互助”的视角推进教研联盟。一是发挥名师效应。依托名师工作室,兼职教研员、市区级教学能手,采取送教下乡、教研沙龙、主题研讨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成长;二是构建教研联盟。遴选一批学科教研领衔学校,采取强弱结对、片区联合、城乡互动等方式,根据学校需求结成“教研联盟”共同体,构建河东教研“区块链”。教研联盟领衔学校共享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经验,辐射带动联盟学校学科研究实践向纵深发展,实现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和共同进步。

12. 从“自我反思”的视角打造校本教研。一是夯实校级集体备课。实施单元教学“六个基本环节”,即单元教材研读——单元主题备课——单元研讨课——单元主题教学——单元综合检测——单元补偿教学。各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展示,让团队成员围绕教材解读、教学重难点及研究设计进行介绍,通过集体参与的方式,共同讨论,互相启发,集思广益,将集备的过程精彩展示出来。二是开展问题教研。各学校要把教研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接,聚焦教学问题,反思课堂成败为研究对象,构建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模式。首先树立老师们的问题意识,让老师们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后续研究;其次要探索“问题教研”的模式,加深老师们对校本教研的正确认识,让问题引导学习,深化教研。三是完善命题研究。本学期通过举办学科命题设计大赛,引导教师深入理解课标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老师的命题能力和专业素养,形成“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格局,充分发挥教研在教学诊断与改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四)服务学生,做有温度的教研。

13.抓习惯重养成。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在学习动因分级理论的指导下,更应该研究和关注学生兴趣、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指导学校制定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计划,通过学习习惯指导、比赛活动开展、习惯标兵评选,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质疑的能力,养成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等学习习惯,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

14.抓读写厚底蕴。继续开展全区小学生蓓蕾读书工程和英语读书节活动,利用学校图书阅览室和教室图书角资源,推进整本书阅读,加强课内外结合,创新阅读活动形式,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读,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写字十分钟,规范书法课开设,重视学生的书写姿势、书写指导、书写质量,开展写字展示、书写比赛等活动,加强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

15.抓科技求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依托科技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活动、小学生科学素养展示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提升我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全区营造学科学、用科学氛围。

16.搭平台提素养。创新表现性评价形式,以行动、表演、展示、操作、写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展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深入开展数学素养展示、数学每日一题思维训练、英语口语书写展示、国学经典诵读竞赛、课本剧展演、作文征文比赛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比赛等活动,搭建学生展示平台,提升全区学生综合素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