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从何时成为节日的?中秋赏月从何时开始的?古人的月饼都是什么馅?在和家人赏月、朋友欢聚的时候,这些问题会不会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跳出来?今天,小编就从一些史籍中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1.中秋是什么时候成为节日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之多。从先秦算起,至而今,有的传统节日湮灭无闻了,有的传统节日日益红火。
和重阳节、七夕节相比,中秋节还是一个小弟弟。秦汉时期,重阳节都已相对成熟,而中秋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才初露端倪。在八月十五或八月初一,亲友们互赠礼物,但不是月饼,那会还没有月饼。他们互赠的是“明目囊”。
隋唐时期,八月十五这天盛行赏月活动,但仍没有“中秋节”这个名目,直到宋代“中秋节”才正式成为一个节日。《东京梦华录》中有“中秋节”的记载。当时还出现了拜月祈福的习俗。
2.中秋赏月第一位诗人是谁
中秋节萌芽之时,也即魏晋南北朝时期,赏月活动就开始了。如《晋书》:“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说的是东晋时,谢尚、袁宏于中秋夜在牛渚(在今马鞍山)泛舟江上吟诗赏月,故而有了“牛渚玩月”这一典故。这个典故很有名,后世的李白、刘禹锡等人到了这个地方都写诗纪念。
隋唐时期,赏月习俗更为盛行。到唐玄宗时,中秋赏月已是宫中旧例。玄宗与杨贵妃每年中秋都要到太液池赏月。
那么,谁是第一个将中秋赏月写进古诗里的呢?南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中有问:中秋玩月,不知起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
按朱弁的说法,杜甫有《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最早将赏月与中秋联系在一起的诗作。
南通大学教授王志清告诉记者,古人在诗词中写月,自《诗经》起就有了。将八月十五与赏月连在一起的古诗,杜甫这首是很明确的。从这方面看,朱弁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虽然中秋节要到宋代才正式有了名目,但追溯起来,杜甫这两首诗应该是中秋赏月诗的源头。
3.中秋吃月饼是从何时开始的
中秋节要吃月饼。“月饼”是怎么来的呢?友人说月饼起源于胡饼。东汉末年,山东人刘熙写了书《释名》,中有一卷《释饮食》,共解释饮食名词78个,其中提到“胡饼”: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后人解释说,“漫冱(hu)”,龟鳖之属。时说胡饼与它形状类似,故取名。胡麻,即芝麻。或谓胡饼由西域传入。
但这和月饼相差甚远。
检索史籍,“月饼”之名到南宋时才出现。但那时的月饼,四时皆有,并不是专为中秋所准备。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写临安中秋节赏月的风尚,一个字没有提到“月饼”。可见“月饼”在当时只是一种日常糕点,并非应节食品。
到了明代,月饼和中秋才有了联系。《西湖游览志余》一书说,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每年八月十五前,走亲访友送节礼,都要带上一盒月饼。
但明代的月饼吃法和现在又不一样。明代宦官刘若愚创作的笔记《酌中志》记载: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俟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这种剩月饼放到岁末吃的习俗,到清朝时,宫内仍然盛行。乾隆朝就有这样的文字记录(按清宫档案,乾隆吃的是月饼,有的三斤重,有的十斤重)。
4.古人的月饼都是什么馅的?
古人有“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月饼等食物的资料一向很少。清朝人博明在《西斋偶得》有言:由古溯今,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但好在,古人还是留下一些月饼的馅料方子的。比如在元代著作《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载数十种饼的制作方法,和现代月饼已经颇为类似。到了明代,《遵生八笺》中有记载,松子饼方,椒盐饼方等等,馅料已经五花八门。
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了一种月饼的制法,“用山东飞面,作酥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为细末,微加冰糖和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柔腻,但异寻常。”从配料看,颇似现在的五仁月饼,或可取名为“三仁月饼”。
5.假如穿越到清末民初,你能吃到什么样的月饼?
月饼成为应节食品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各地都有了“老字号”。如南京,当地所产的“宁式月饼”很有名声,有曾作为贡品的六合瓜埠的“赖月饼”、金陵椒酥月饼等。
光绪年间,瓜埠街上有倪公和李森元两家茶食店生产赖月饼。如果穿越到晚清,这两家出产的赖月饼不可错过。它直径20厘米左右,每块重0.5公斤,由面粉、五仁、桂花、果汁等10余种佐料精制而成。
此外,南京的金陵套饼也驰名全国。它是用大小不同规格的月饼依次堆叠而成,有的五层,有的七层,顶端用一只精巧的寿桃作点缀,形似宝塔,成套出售。套饼分素椒盐和素五仁两类,清末民初很盛行。中华门内的“涌茂食品店”、三山街上的“陈玉隆食品栈”、武定桥畔的“聚美南货食品店”以及夫子庙著名的“天福斋食品店”,都曾自产自销套饼。孙中山在南京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吃过涌茂店的套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