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人发给我新版教材,说:“新版教材概率部分好了很多,看上去很多地方跟你的书很像。”不能这么说,我们的书也不过是把现成的材料重新梳理组织,出现教材与我们的书类似甚至一致的内容并不奇怪,说明大家取得了共识。只不过人家的教材销量之巨,影响之大,远不是我们的闲书可以比拟的。
? ? 不过金无足赤,“书无完书”,再好的教材也都仍然有可斟酌之处。虽然我看着教材中“问题1、问题2”的模式颇有点亲切感,但实事求是地看,一些内容值得继续研究与改进。归根结底,这涉及我们数学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肯定不是为了培养数学家,但数学教育也不能类似科普。在我看来,数学素养除了数学的直觉与思辨,推理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长期以来,很多人质疑教材,认为教材不成体系,知识被碎片化了,有一个美丽的说法:“螺旋式上升”。我曾经撰文说过,螺旋式上升不同于知识的碎片化,它是对同一个东西不同层次上的认识,而不是把一个知识系统分割成若干部分,将不同的知识模块穿插进行,那样只会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对一门知识的认知需要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学生尤其如此,因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知识积累都有限,他们很难在不同知识模块之间穿梭往来而使思维不受影响。只有在系统掌握了不同知识模块之后,才有可能看清楚不同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对这些知识的本质有新的认识,这才是螺旋式上升。
? ? 另一个值得斟酌的问题是,传统的知识该不该弱化?弱化到何种程度?这恐怕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考试是终极判官,如果教材弱化了,可考试要求甚高,那就逼着师生必须在教材之外补充更多的内容。问题是,不同学校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选择,补充的深度与广度差别甚大,到底该补多少?该补充到何种深度才能适应考试?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契合度到底有多大?恐怕需要两个大纲的制定者好好沟通一番。
? ? 以教材中的不等式为例,已经简单到无法再简单了,考试对不等式的要求有多高?看看历年的考题就知道了,无论是等量变换还是不等式放缩都是常用的手段。换句话说,不等式作为理论并不系统,但作为工具,却是极具技巧性,如果学生不能掌握相当的技巧将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