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坝子以前有句俗话:“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到双流县”。时代进步现在的双流却是富得流油的地方了。不过在“民以食为天”的年代里,温江特色的“九斗碗”却是历史最悠久,传承最广泛的一道川西农家“美食文化”盛宴。
每逢新春佳节或有嫁娶、添丁、开业、娃娃考上大学,在温江农村或是城乡结合部,经常可以看:数十上百人聚在一起,在一阵鞭炮响后,于漫天青烟中男女老幼们,按辈分的高低,分散坐于一张张大圆桌旁的塑料板凳上。
然后小娃娃们开始抓桌子上的“炸巴儿”糖果等干货、抱娃娃的婆姨们尖起手指嗑着瓜子、半截子幺爸儿些赶紧把干盘子里的香烟抓到包包头揣起……
在不远的地方,火砖堆砌的土灶上叠着高高的蒸笼,热气腾藤,简易的案板上堆满菜肴、餐具。腰拴半截“油蜡片”般围裙的“油厨子”飞快的挥舞手中的锅铲或菜刀,一碗碗冷盘热菜流水一样的端上桌子。
主人家一边热情的给后来的客人安排插位子,一边大声武气的招呼自家娃娃去把大罐“唯怡豆奶”烫好,当然还不停的“打烟”说招待不好,不要多心…… 这就是温江乡村吃“九斗碗”的热闹场面。
“九斗碗”又叫“坝坝宴”,“九”为数之极,“九斗碗”并不是只有九道菜,而是一般都有十几道菜。
筵席上可以摆11碗或11碗以上,但绝不能摆8碗或10碗。因为在川西平原,猪槽是用石头凿成的,“十”与“石”是谐音,“斗”与“头”是谐音,“十斗碗”听起来岂不成了“石头碗”,只有猪才吃石头碗呵呵,所以用“十”是万万不行的。
还有就是过去乡坝头办喜事,主人家对前来贺喜的叫花子也会热情招待,但不会让他们上正席,而是让他们每八个人坐一桌,一人一碗盖浇饭,于是人们便把放8碗菜的席桌称为“叫花子席”。所以这“八碗”也不能乱叫的。
“九斗碗”的菜讲究“三蒸九扣席”,即:粉蒸肉、咸烧白、甜烧白这“三蒸”、“九扣”不是得把九个碗扣起哈,因为“九”是吉利数字也形容菜特别多的意思。
一般就是农家将现成的鸡、鸭、鱼、肉、蛋,加上时令蔬菜,做成四川的家常菜肴。如清炖鸡鸭、酥肉大杂脍、青蒿炖肘子、宫保鸡丁、韭黄肉丝、鱼香肉片、白油玉兰片、椒麻鸡块、火爆双脆、糖醋里脊、海味三鲜、酱烧肘子、姜汁热窝鸡、粉蒸鸭、豆瓣鱼条等,都是“九斗碗”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菜肴。
如果是过年,农家自产的香肠、腊肉、酱肉,更是少不了的……
“九斗碗”的“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酒”,无酒不成席大家光是抽干几瓶“唯怡豆奶”肯定是不得行的。“九斗碗”席上一般不会喝高档酒,像“五粮液”、“茅台”等金华系列的酒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来客亲戚、朋友、邻居一来就是好几十上百人。一瓶酒上千元,要抵两桌宴席了,喝这些酒主人家是要捶胸口儿的。
巴蜀自古就是美酒之乡,当年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对“才子佳人,当垆卖酒”时也肯定去过温江,吃过温江的“九斗碗”……
温江人不光喜欢喝酒,还会自家烤酒。老一辈的都喜欢喝自家手工酿的烧酒。每年到了农历丹桂飘香的季节,天气开始渐冷,便是他们酿酒的佳期。要么在自己家里动火烤制,要么委托邛崃那边的小酒厂帮忙加工。
所以温江特色的“九斗碗”,除了地里时令的蔬菜可以自给自足,家酿的烧酒也是这席间的浓墨重彩,而且可以敞开来喝。亲朋好友也多为嗜酒之人,更少不了这道口福,巴适得很!
温江还是有名的康养基地,老人们身体大都很健康,且都善饮酒。每到节气聚会“九斗碗”席上,都会看见几位老人细细的品、慢慢的饮、老套龙门阵一遍一遍的摆……
老人家们,夹一坨猪蹄花儿或是剥一颗花生米入口,再擢一口自酿烧酒,微闭二目,轻搅残齿呵,“好酒啊,好味!记得六二年我们去逮油蚱蜢吃……”重皮子故事又开始了……
川西流传着这样一首《九碗歌》:“主人请我吃饷午,九碗摆的胜姑苏。头碗鱼肝炒鱼肚,二碗仔鸡炖贝母。三碗猪油焖豆腐,四碗鲤鱼燕窝焯。五碗金钩勾点醋,六碗金钱吊葫芦。七碗墩子有块数,八碗肥肉啪噜噜。九碗清汤把口漱,酒足饭饱一身酥。”
这几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暴发户为显阔绰,还升级出一些“野味席”、“山珍席”、“海参席”、“鱼翅席”等等,以示档次增高。 “九斗碗”不仅大换“包装”,由猪肉为主的食材也发展到以鸡、鸭、鱼和海鲜,传统的“九斗碗”仅传承于温江、双流等部分农村和场镇。
家宴不在于酒贵,也不在于菜奢、器豪。有自家种的菜、自家酿的酒就是最好的享受,也是最适合自己的味道。只要喝得尽兴、吃得巴适、亲朋高兴、老人开心、娃娃听话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九斗碗“了。